回忆也是一种幸福(17)

(赣榆县实验中学与赣榆县外国语学校成立的国正教育集团)

每次到赣榆实验中学进行视导或者活动,总会有人问:“王老师,你真是实验中学的老师?”而我就会自豪地说:“那还有假?我的人事关系、组织关系都在实验中学,工资也是在实验中学领的。”其实,也难怪实验中学有的教师会这么问,因为我毕竟离开实验中学工作15年了,好多过去的老同事都已经退休了,尽管自己人事关系还在这里!下面就是我在赣榆实验中学的工作经历:

“我是赣榆实验中学的

2000年6月,由于原赣榆县中学实行初高中分离,新成立的赣榆县实验中学就需要在全县选拔部分教师进行充实师资力量,我作为符合条件的一名乡村教师也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选拔考试。当时的选拔条件是:中考成绩语数外必须是全县前5名,其他学科必须是全县前2名。我所任教的学校赣榆县徐山中学由于连续五年政治学科中考成绩位居全县第一名而顺利通过报名申请。这次选拔考试是时任县教育局局长邹凤江(已成仙人了)就任局长后面向全县实行的第一次乡村教师进城选拔考试(以前从没有这种机会),而且是一份试卷定“结果”,就是根据考试成绩的高低决定能否进城。结果我顺利通过笔试,确定被选中,当时高兴的心情可想而知。然而,教育局人事股时任股长董自安的一个电话又让我掉进了冰窖子。他让我到人事股去取申报材料,理由很简单,就是我是“教干”,局里不同意,而且说这是为普通教师提供机会,我们这些教干不能再掺和了。除此以外还说了很多理由,目的就是一个:让我放弃这个名额。无奈,我只好将申报材料取回,不再奢望这个来之不易的“进城梦”(其实当时就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放在今天也就无所谓了)。

2000年8月1日,还在山西旅游的我突然接到教育局通知,说我如果真的愿意进城的话现在还可以,条件必须是:免去原来“教干”职务(也就是所谓的中层领导教导副主任)。但这多少让我有些犹豫,因为我毕竟已经在徐山中学做了8年的“教干”了,不慎重考虑是不现实的。我不敢耽误,立刻从外地回来与家属商量,并征求一些好友的意见,最后决定放弃教干坚决进城。其实那时候,对于进城还没有现在这么“热闹”,而且进城不仅必须免去教干职务,还必须签字承诺不要房子!(那时还没有进行房改,老职工住房是靠单位分配的)这对我们这些多年在乡下工作的人来说都是大难题。可为了下一代,我也不能免俗,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徐山乡时任乡长张元友、徐山中学时任校长陈敬行的盛情挽留,举家来到熟悉而又陌生的赣榆县实验中学,开始了我的新的征程。

刚到实验中学,可以说一切都与我想象的不一样,尤其是心理的抗拒性更让我一时难以适应。比如,实验中学规定有校龄津贴,即原先在县中工作的教师每干一年都有一定津贴,而我们这些在下面做的都没有,这让我们很难理解,难道过去我们都是为“国-民-党”干的?真的当时就是这种心理。再比如,中考奖金的制定,按照原县中的规定,无论带几个班的政治或历史都赶不上带一个班的语数外,因为学校设置的权重不一样,这也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就连我们乡村中学都是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怎么到这里一切都变了?等等。再加上租房居住带来的压力,的确让我心灰意冷。但我没有回头路,心里尽管感到别扭,还是要尽快适应实验中学这个崭新的环境,因为这里毕竟是全县初中的“最高学府”,是人才荟萃的地方,当然也是考验我是否合格的大熔炉。

于是,一切又恢复到原点。我又一次担当起班主任,还第一次担当起政治备课组长。2000级初一(8)班是 我在实验中学所带的第一个班级。第一次与县城的孩子(那时还没有农村的)打交道可让我长了见识:胆大、洋气。真的,这就是我当时的感觉。尤其是一个叫姓韩的学生,他一到教室就走到我的面前问我:“老师,你教我们吗?你叫什么?”然后蹲在凳子上,大喊大叫起来,胆大可想而知。再说洋气,就从穿衣服就可看出来,更不用说收学费从来不用费事了(而在徐山中学还有家长抱着羊去顶学费的)。高兴之余,谁想麻烦更多!动不动家长找上门来,动不动学生跟你较真,动不动学校领导将你劈头盖脸训一顿,而自己还不知道为什么等等,再也没有过去在徐山中学那种淳朴、那种惬意、那种无拘无束!说实在的,当时心里真有些后悔,但不管怎样,既来之则安之,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才能无愧自己的选择!

三年很快过去了,这期间的酸甜苦辣真是一言难尽。有过与家长的冲突,也有过与学生一起的摸爬滚打;有过与同事的默契,也有过与领导因意见相左而争执不下。但不管怎样,三年里我又一次在炼狱中重生,收获了我人生的另一番冬夏:优秀备课组长、优秀班主任、优秀课改教师、所带的初三八班两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2003年中考,我所带的政治均分全市第二,全县第一,再一次续写了(1996—2000连续五年徐山中考政治均分均全县第一)中考政治均分全县第一的辉煌。

2004年9月,我又被学校任命为年级组长和政史地教研组长,同时兼任班主任,再一次参与到年级组管理工作。2005年5月,由青口一中(现赣榆第一中学前身)部分教师反对学校改制引发罢教的活动波及到赣榆县海头高中和赣榆县实验中学,刚刚成立不久的赣榆县外国语学校因受赣榆县实验中学托管而牵连其中。连续几天的罢教致使赣榆县实验中学与赣榆县外国语学校彻底分离,实验中学恢复为公办,外国语学校这才成为赣榆县第一所真正意义的民办学校。当时赣榆县委县政府为了扶持赣榆县外国语学校的发展,制订了人才扶持计划,即允许赣榆县外国语学校借用一批赣榆县实验中学的教师到校任教,还可以面向全县选聘教师等。于是,作为赣榆县外国语学校借用赣榆县实验中学“五人”之一(王善法、徐立刚、姜涛、刘征、王常亮),我又一次改换“门庭”,成了赣榆县第一家民办学校赣榆县外国语学校的一员,开始了我人生的又一次新的旅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