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日(农历己亥十月廿六)22点58分,太阳至黄经240度,我们居住的北半球进入二十四节气的小雪。
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其意思是,到了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改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足,因此称作小雪。进入小雪,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进一步下降。
可是,己亥年终之气的小雪到大寒两个月,气候不寒反热,出现一派暖冬的景象。《黄帝内經》讲己亥年终之气时说:「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现,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畏火司令」讲的是:一年最冷的是终之气,时间为冬至前后的小雪到大寒两个月;令人生畏的火热的三之气,时间为夏至前后的小满到大暑两个月。己亥年终之气的时段,由三之气的「畏火」气候发号施令。「阳乃大化」讲的是:夏季的阳气施化为寒冬的气候,使天地之间充满了阳气。「蛰虫出现」,本来为躲避寒冷而冬眠的蛰虫,因天暖爬出地面。「流水不冰」,由于气候温暖,本应结冰的河水仍会流淌。「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是说万物闭藏之时却「冬行夏令」,大地出现春夏的生发之气,于是草木开始发芽,人在冬季却感觉到了春夏的温暖而身心舒服。
「其病温厉」,冬三月本应该万物闭藏,养精蓄锐,以期来年春生夏长。可是,己亥年终之气受火星影响,气候温热,致阳气泄泻。北半球的主气是太阳寒水。生物阳气泄泻之时,寒气对应交换而入,伤及生物根本。许多冬眠的草木因此重新发芽而病,重则枯死。人若生病,与阳气泄泻或者寒邪侵入相关,可能患心冷或者心躁血热的温病,个别地区可能发生疫情。
学习《黄帝内經》的论述,己亥年终之气的两个月,时令养生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地气严寒,天气火热,形成了水火相搏之势。运用古人的智慧,理性应对气候,化弊为利,安全过冬,可以参考以下意见:
以藏为纲 以静制躁
越是暖冬,越要冬藏。笔者之前写的《己亥立冬以藏为纲》,仍然是今年终之气结束前主要的养生指导意见。冬行夏令会引起无妄之热,导致兴奋躁动,心气外泄,冬邪潜入,或梗阻或气竭。失落的种子常埋藏于得意之时。即便当时未现大病,也会阳气萎痿,动摇根本,为来年春分之后的阳亏肉萎埋下了隐患,重则小满之后气衰。此两月应静心敛气,减少外出。北方人若无重要事情,尽量不南行,防止阳泄。
对证纠偏
冬行夏令,心阳外越。瘀阻者易发梗证;血热脾虚者易发血衄(nǜ)之证,引起脑溢血、血尿,乃至脏腑出血等症;气虚者易发气脱之证,引起心力衰竭、眩晕等症;不当温补可引起身心热证,穿着单薄可引起身心寒证,均可引发其他重症。准确地分辨寒热,对证饮食起居非常重要,一旦有误,南辕北辙。若有不适,及时就医,以减少或者杜绝危病的发生。
饮食调和
《黄帝内經》讲:「畏火之气,无妄犯之。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己亥年终之气少阳相火当令,人之饮食应该避开「畏火之气」,慎食温热性食物,不宜有过。否则容易引来时空中的「畏火」伤害。例如:饮食辛辣之物有过,可令身心血燥血热,引起梗证、皮肤过敏、火痘毒疮等诸证。相反,宜饮食养阴、凉血和舒肝的食材。例如:感觉心热胃燥口干时,饮绿茶,吃凉拌大白菜和砀山梨,等等。
早睡养阴
己亥年终之气,冬行夏令,水火相搏。傍晚不做兴奋之事,收心静气,与冬相求;早睡与阴相求,在亥初阴气转阳之前睡觉,可借天势取地阴之气,借阴养阴,心阳不损。如果晚睡,必与畏火同气相求,夜行昼令,彻夜不眠,伤耗本元。
借势养阴
《黄帝内經》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己亥年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身心虽热,乃为虚火;养阴之法,化弊为利。可于酉初、酉正、戌初、戌正滋阴敛阳,借力还力。己亥年终之气,考验着人的智慧,也是对能否战胜自我的一种检验。
附:十二时辰与24小时对照表
(上述时辰以北京时间北京地区为准,京外地区计算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