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名人——中国第一位美术史家
唐代
画家
张彦远
张彦远(815-907年)中国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字爱宾。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出身宰相世家,曾任舒州刺史、左仆射补阙、祠部员外郎、大理寺卿。家藏法书名画甚丰,精于鉴赏,擅长书画,无作品传世。著《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彩笺诗集》等。
古代许多有建树的人,大多出自名门,说张彦远出身名门,一点都不为过。他的高祖、曾祖、祖父,三代先后都做过宰相,同时对于绘画和书法都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和当时的皇室和其他贵族一样,承继了南朝重鉴赏和收藏的传统,张家拥有的古今字画佳作,几乎可以和皇室的收藏媲美。这样的艺术熏陶和家庭传承,培养了张彦远对绘画和书法的浓厚兴趣,并使之最终取得了很高成就。
他的两部著作《历代名画记》和《法书要目》,尤其前一部,是我国第一部美术通史著作,被人誉为画史中的《史记》,是绘画史和绘画理论方面的“百科全书”。张彦远的自我评价是:“有好事者得余二书,书画之事毕矣!”
张彦远本人,称得上是中国第一位美术史家。对于名家书画的收藏,张彦远简直到了恋物成癖的程度。他将大部分家业投注于收藏。
张彦远通过长期的书画鉴赏与研究,认为绘画艺术的存在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绘画是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进而全面指明了绘画艺术的社会化功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把绘画的功效同六经并论,大大提高了绘画艺术的地位。张彦远强调绘画需要天才,反对呆板的死画。他特别看重画家的人格,最早提出绘画是有教养、有学问、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的事业。以上许多唐时的论点,1100多年后,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书画异名同体说”,张彦远早在唐代就首次提出了,并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其观点被许多人继承和发挥。此外,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张彦远的“画有疏密二体”,还开了后来写意画和工笔画的先河,拓展了后代对画体风格和画家流派的研究,对中国画后来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