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藏传佛教法器展(中)
第二单元 供养法器
本单元主要展示举行法事活动、佛教仪式以及修持佛法时供养诸佛的法器。各类供器用来供养诸佛,使用于不同的场合,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涵义。清代宫廷诸多佛堂内陈设着大量供器,种类丰富,工艺精湛,用材考究,装饰奢华,体现着宫廷特有的审美意趣。
奔巴瓶
在西藏因其常插吉祥草又称藏草瓶。奔巴是藏文“瓶”的音译,清宫一般称藏式瓶为奔巴瓶。在佛教中,瓶是祥瑞和如意的象征。以瓶盛五宝、五香、五药、五谷及五精华等二十五种物质,供养佛菩萨,以此开显净菩提心之德。在灌顶时,瓶亦为诸尊手持之物。密教因修法的内容不同,瓶的种类、色相也不同,因此由多种材质制作而成。
法轮
法轮又称梵轮,为藏传佛教中最常见的佛案供器之一。据佛经说,佛初成道时,梵天曾劝请佛转动法轮,并以慈、悲、喜、舍四梵行心(四无量心)宣说大法。此后,佛教中即常以法轮比喻佛法,佛法如转轮圣王的“轮宝”一样转动,无坚不摧,它既能摧破众生的一切烦恼,也能摧灭众生的一切邪念。法轮也指佛陀说法如车轮旋转,意在祈祷佛常住世说法,佛法住世被称为“法轮常转”。法轮既可作为八宝之一,也可单独供奉。由于法轮象征佛法的权威和庄严,还曾作为吐蕃法王松赞干布和五世达赖的手持标志物出现。
乾隆款金釉五彩瓷法轮 清乾隆
瓷质,通体饰金釉,仿金质法轮。轮两面纹饰相同,正中心饰以菊花,花周围由八块菱形镂空轮辐连接轮壁,以此代表佛陀之八正道。底部有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三行款识。此金釉瓷法轮仿自当时铜鎏金法轮,为乾隆朝首创,至嘉庆朝仍有制作,只是底款不同。此瓷法轮不仅以金彩仿出铜镀金效果,还以色彩鲜艳的釉色仿出绿松石、青金石、珊瑚等各种宝石,系乾隆时期仿生瓷的杰作。
五供
五供又称五具足,为佛前庄严之物,由一香炉、二烛台、二花瓶组成。据《贤愚经》卷三载,早在迎请释迦牟尼之仪礼时,即有烧香、供花之说。佛教认为,以炉燃香既可驱除恶臭而断烦恼,又可提神醒脑而增益;另以香比喻佛法之功德,四散传播,使众生受益,拈香还可以祈福。所以清宫中每个佛堂都陈设香炉,作为五供之一的香炉存量很多。除了大量成组的五供,香炉还可以单独使用,所以佛堂内也经常单独陈设香炉,故宫博物院现保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单体香炉。烛台的使用源于印度佛前献灯明之举,它既是寺内照明之用具,也是礼佛供案上的一种供器。佛教认为,在佛塔、佛像、经卷前燃灯,能护大功德;又因灯明可破暗为明,故佛教也常将灯明比喻佛法与智慧,喻以智慧照破愚痴。烛台通常成对出现,形制相对单一。花供养也源于印度佛教仪式,原以散花盛于盘中供养,后逐渐演变为剪枝插于瓶中供佛。也有以纸、木、绢等做成莲花、荷叶等,染色涂金,插在瓶中供于佛前,通称常花。佛前供花是显、密教修法时重要的供养物之一。佛教认为,供养之花卉,不仅可散发出花香,还可装饰环境,使视者产生喜悦之情。佛前供养花卉者,可获无量功德。花瓶亦经常成对出现,通常和香炉、烛台并排成组陈设,香炉居中,烛台置于香炉左右两侧,花瓶置于最外两侧。
乾隆款青花矾红彩云龙纹五供 清乾隆
这套青花矾红彩云龙纹瓷五供造型大气,工艺精湛,瓷质洁白细腻,釉色晶莹清透且均匀。青花与矾红色彩艳丽,云龙纹线条流畅、生动。炉口沿、烛台和花瓶腰部均有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这套五供应为景德镇御窑专门为清宫烧制,是这一时期的佳品之作。
须弥山坛城
清宫惯称为满达或曼达。须弥山为印度神话中的名山,相传此山甚高,可观看到宇宙边缘。山顶筑有善见城,内住有帝释天;四周山腰为四天王天,周围环有七香山、七金山和四大部洲等,山体两侧有日月同辉。藏传佛教认为,日代表胎藏界之理,月代表金刚界之智。佛教以此比喻佛法至高无上,其理、智如日月光辉可遍覆宇宙。
五成金须弥山满达 清
此件满达以五成金制成,材质贵重,成色亮丽。满达台面中央高耸的须弥山上置亭台楼阁,须弥山两侧置祥云托起的日和月,红色为日,蓝色为月,周围环立七政宝、八吉祥等;侧面环周嵌各色宝石,饰花纹、梵字、连珠纹、莲瓣纹等。满达侧面设铜镀金环一,可系哈达。此件满达配有五色哈达、紫檀木座、玻璃罩,以此彰显清宫对其极为珍视。
哈达
哈达是藏传佛教特有的礼敬类法物,它以薄绢制成长方形,有白、红、黄、蓝、绿诸色,长短不一,一般长1米多,宽约20厘米,也有长达3米以上者,其长短及颜色视尊者地位而定,献哈达表示敬意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