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包
中元節到了。
十三日,本來想邀霞、娜一起去的,但他們也許忙,也許不知道,中元和清明一樣,是很隆重的祭日。我提示了,反應不是很湊合的。
內人去世後,幾回回夢見,他向我討錢,夢中的我說,你在那邊也打麻將?回答;是的。她生前,哪怕重病,愛打麻將,而且總是輸。然不要子女的錢,但討我的,多而不拒。一次我買好籠,香燭,要他們姊妹去給母親上墳,還嫌籠中我裝的錢紙太多,沉,抽出一些來;要強帶上鋤頭,將墳四周雜草鋤掉,他們也沒聽,只是匆匆到了一下墳前,擺上酒肴,放個鞭爆吧。說實話,現在的年輕人,虔誠表示孝敬的,那是越來越少了。
記得元代一位詩人高啟寫過一首《送陳秀才沙上省墓》:“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那是戰亂末年,蕭條得上墳的人都少了。而今,雖有疫情,但不礙盡孝燒包啊!很明顯該繼承的傳統習俗越來越稀奇了,倫理道德越來越淡薄了。
現在人都懶得自己寫包,省事,買些得了,可那市場上印出來買的,款式不對,只有自己寫了。記得祖父寫好包封好之後,還要殺一只鴨子,蘸在包上,那讓我又擔心,是否能到達?包封上雖然有海陸空送達的,最後還得轉車夫,他是否會盡職?於是在車夫包內多放幾張百冥幣。
回想祖父在時,再窮,也不會冷淡清明和七月半,香燭、紙錢、酒肴等都是會提前好幾天就準備好的,去祭奠時還不忘帶上鐮刀,鋤頭,祭奠完,還要修理墳塚,一直要搞得滿意才忍離去,祭奠要花上整整一天的時間。
十四日上午,給已故的親人墳上,插上幾注香燭,獻上一些菜肴,口裏喃喃有詞:公公、娘、妻等,我,樹國,明天下午提早點三點會燒包,注意記得收下啊!
十五日下午三點,準時在老屋下方一個橋邊十字路口,點燃香燭,擺上酒肴,口裏唸:先、祖、曾祖、高祖及各位已故的親人,樹國、樹甫率後人子、孫、曾孫、高孫虔誠給你們焚些紙錢、元寶,讓你們冥中受用了。望你們在另一個世界享用,還望列祖列宗,已故的親人佑後人丁興旺、事業發達、財源廣進、神清氣爽、健康平安、納福消災,福祿壽享!讓後人共沐祖澤、同沾靈光!
我不知道許下的心願,列祖聽到了沒有?我本想傍晚五點最好子時,也就是半夜燒包的,但我還要返萍城帶孫子。托她,才答應我帶十四日一個晚上,她十五也要燒包的,她很有號召力,說:“其他節日可以不聚,但祭奠先輩,兄弟姊妹子孫外孫都會來的,沒有推辭、沒有藉口、沒有理由,百事孝為先,虔誠追遠,再忙也會如期趕來啊!”
十五的夜,明月當空。萍城的夜和平日一樣,散步的,跳廣場舞的,唱歌的,他們都只爲自己活着,沒有鞭爆聲,很少在河邊放紙船,在街頭巷尾燒包的。他們生活殷實,富庶,應該說是享受先輩恩澤最多的人吧,可是他們不行那個傳統孝道,認為人死了,託體同山河,一杯土罷了。
但,我心眷眷,念父母先輩,常懷內疚;思源索本,總覺虧欠。
於是有詩《燒包》涌上心頭,有大史公言在耳:
冥資奉化一青煙,
入夢何時到九泉?
慎忠追遠多不在,
能否來世再作天?
注,作天:大史公曰:“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