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1500多家企业 年产值超400亿元 生物医药赛道 滨海提速

新金融观察报  2021.08.22.

2020年,天津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402.48亿元,占全市生物医药产值比重为64.2%,占新区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5%,增加值增速6.2%。预计到2025年,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年营业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

新赛道上的“黑马”

生物医药产业从来不乏创新企业与资本巨头。

最近几年,新型肿瘤免疫疗法CAR-T为细胞免疫治疗开辟了一条最火爆的“新赛道”,就在这个国内外“高手如林”的赛场上,一家来自天津高新区的年轻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学界、投资界共同瞩目的“黑马”。

今年7月初,“刚刚过完四岁生日”的合源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源生物”)宣布完成超4亿元C轮融资。C轮融资由中金资本旗下基金与海松资本联合领投,德联资本与现有投资者嘉道私人资本、丹麓资本、天创资本、道彤投资、乡融资本跟投。而就在短短半年之前的2020年11月19日,合源生物才刚刚获得了4.5亿元的B轮融资。

全球最大的企业增长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数据显示,中国的细胞免疫治疗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其预计该市场规模于2021年至2023年由13亿元升至10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81.5%。且至2030年时市场规模有望增至584亿元,2023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8.3%。

合源生物的最近两轮融资均与主要用于其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CD19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CNCT19细胞注射液”紧密联系。据介绍,该产品技术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目前已经进入临床试验II期,被国家药监局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2021年6月,获批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有望成为我国首个上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R-T新药。四年的快速发展,合源生物用自身实力成为国内CAR-T赛道上第一梯队选手,国内首家双适应证均进入二期临床的领跑者,如今正朝着国家级细胞医学生物临床转化基地和科创平台这一更大的目标前进。

事实上,合源生物取得的成绩并非完全凭借一己之力,更与细胞谷全产业链上几十家企业的融合共生密不可分。公开资料显示,近二十年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天津药物研究院、中源协和、天九再生等超过30家细胞产业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相继落户天津滨海高新区,涵盖了细胞提取制备、细胞存储、质控检验、研发生产、应用转化、冷链物流等方面的细胞全产业链。

细胞产业,早在2016年之前,就写进了天津滨海高新区的发展规划里。

增殖的“细胞谷”

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的重要生命特征。走进天津滨海高新区渤龙湖科技园的“细胞谷”,恰如增殖过程中的分裂发育的细胞,展现出勃勃生机。

自2020年以来,天津滨海高新区在渤龙湖科技园启动了13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产业载体建设,其中3万平方米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将于今年启动运营。10万平方米的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完全按照生物医药产业需求设计,能满足各类研发生产企业需求。

今年6月,滨海高新区相关领导在会见合源生物首席执行官吕璐璐时曾明确表示,滨海高新区结合国家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布局规划和全市、新区的部署要求,以细胞产业为突破点,紧密围绕创新药物、细胞产品及医药服务领域,在产业集聚、企业引聚、人才引育、平台搭建、成果转化、生态培育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先发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为细胞谷建设创造了坚实基础。其中重点建设任务之一,就是以领军企业为重点,打造活跃的产业集群。

自2020年以来,滨海高新区在细胞产业成果不断:其中包括合源生物CNCT19细胞注射液在内的4个国家一类新药取得6项临床试验许可,进口药临床许可1项,并启动了“一实验室、两基地、三中心”的建设,即:“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细胞谷细胞产业转化基地、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示范基地和全市细胞技术创新中心、细胞工程创新中心、细胞药品监管科学研究中心。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国内市场在细胞医学的发展方面已取得显著进步:在政策上,“十三五”明确支持细胞治疗产业发展;在监管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逐步与FDA接轨,加速免疫细胞治疗IND和新药审批,出台系列产品技术审批指导原则和加快审批文件;在临床研究上,中国开展的以CAR-T为代表的免疫细胞治疗临床研究数量与美国持平,处于全球绝对领先地位;在产业链条上,各企业梯队逐渐显现,产业链趋于完善。分析认为,虽然中美双方目前都是细胞免疫疗法的世界领先国家,但由于中国临床需求数倍于美国市场,中国必将成为全球细胞医学中心,这是由市场规模决定的行业趋势。

今年6月,天津市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局印发了《关于2020年“滨海新区细胞产业技术创新行动方案”工作要点通知》明确提出:争取干细胞、免疫细胞治疗等先进生物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试点。

最新的消息是,8月10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官网发布《科技部火炬中心关于开展2021年度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的通知》,同意将43个产业集群纳入2021年度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其中,由滨海新区打造的天津市细胞产业创新型产业集群成功入选。

尽管“细胞谷”一时间风头无两,但放在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大版图里,也仅仅是共振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而已。

多领域错位布局

生物医药产业被提到天津滨海新区四大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高度。其中,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还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天津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402.48亿元,占全市生物医药产值比重为64.2%,占新区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5%,增加值增速6.2%。预计到2025年,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年营业收入将达到1000亿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天津滨海新区聚集了一批明星企业及明星产品。如埃博拉疫苗及新冠疫苗生产企业康希诺公司、中国十大CDMO企业凯莱英公司、亚洲生产规模最大的胰岛素企业诺和诺德公司、产量全国第一的皮质激素生产企业金耀集团、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葡萄籽提取企业尖峰天然产物公司、亚洲最大的临床前CRO公司药明康德、国内中药行业龙头盛实百草公司等。

就在这几天,凯莱英医药集团、药明康德等多家生物医药领军企业陆续发布2021年半年报。这些生物医药企业在新药研发服务、医药研发生产服务外包(CDMO)等领域发展迅速,交出了不错的“期中考”成绩单。

以凯莱英为例,该企业扎根天津二十余年,从最初的小型研发企业,已经成长为全球行业领先的CDMO(医药研发生产服务外包)一站式综合服务商。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凯莱英实现营业收入17.60亿元,同比增长39%;实现归母净利润4.29亿元,同比增长36.03%。截至今年上半年,该公司期末总资产为76.96亿元,同比增长7.53%。

“硬核”的服务质量带来了更多的业务单量。中报数据显示,凯莱英目前订单储备充足,公司尚未完成订单额达6.72亿美元。

不只是凯莱英,坐落在经开区的康希诺生物同样是天津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企业的代表。今年4月,康希诺生物新冠疫苗三期生产基地产品下线,成为国内目前获批上市唯一采用单针免疫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并先后向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国出口。与此同时,备受关注的雾化吸入接种型新冠疫苗亦在紧张研发中。

“目前雾化吸入接种型新冠疫苗正在开展二期临床研究。”康希诺生物有关负责人向新金融记者表示。相关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雾化吸入接种Ad5-nCoV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未引起任何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雾化接种一剂可诱导强烈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此外,首针肌肉注射28天后,雾化接种加强可诱导强烈的IgG(免疫球蛋白G)和中和抗体反应。

类似凯莱英、康希诺、合源生物这样的生物医药明星企业还有很多。现在,天津滨海新区已聚集各类生物医药企业1500多家,形成了以创新药物、现代中药、合成生物、医疗器械、医学生物技术等为特色的产业链条。

从总体布局上看,天津滨海新区逐步形成错位发展格局。在《滨海新区产业空间布局指引实施方案》中,生物医药产业被明确为滨海新区全域发展产业,同时又是经开区、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将构建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其中,化学药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在经开区南港工业区;生物药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在经开区东区、西区、中区;细胞、现代中药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在高新区渤龙湖科技园;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在经开区东区、西区、中区,保税区空港片区;智慧医疗与大健康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在生态城。

全角度政策助力

人才、技术、市场是一个产业发展壮大必须考虑的要素。有了顶尖的技术人才,才能实现新的科研攻关,获得领先的技术水平,由此以“杀手锏”般的技术优势占据市场。这点在生物医药产业上体现得很明显,尤其对高端人才需求非常旺盛。

在人才引进方面,天津滨海新区力度很大。不久前,康希诺生物首席运营官巢守柏获得滨海新区引进顶尖人才项目资助600万元,刷新了滨海新区个人单笔获得资助的纪录。

为更好地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天津陆续发布《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政策包》,并印发《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

“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定规模的产业聚集,上下游的产业链协同,充足的人才,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产学研合作环境。”华北一位生物医药行业资深人士告诉新金融记者,要推动创新药的快速发展,需加强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并与临床研究需求紧密结合。以波士顿为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大学、大型企业、风险资本、创新企业这五大主体在集群式创新中互相支撑,推动创新成果和资金有效流动。其中,政府提供长期政策支持,培育创新创业环境,集聚创新创业要素;大学提供创业教育并形成产业网络;大型企业为创新成果价值实现提供机会和载体;风险资本为创新研究与转化提供关键的资本支撑,以及创新企业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和成果转化。

当前,天津滨海新区生物医药行业正在积极探索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加强源头创新。比如凯莱英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开展合作,共建博士后工作站;与美国Scripps研究所合作,攻克国际研发技术难题;同时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推动绿色制药关键技术的攻关突破等。

而在资金方面,天津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企业除了银行信贷、上市募资,还吸引了战略投资者的关注。比如海河产业基金引导的生物医药项目,便涉及小核酸药物原料药的研发生产、乙肝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创新药的研制,以及新型疫苗、真菌检测、基因编辑等不同类型项目,推动天津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集群。在这个过程中,还催生出平台、企业、基金联动的新模式,比如海河产业基金与凯莱英共同设立海河凯莱英生物医药专项母基金,进一步吸引投资更多上下游企业。

眼下,天津滨海新区正努力打造更适合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环境。而在此安营扎寨的生物医药领军企业也在加大布局。比如,康希诺天津总部正在进行创新疫苗产业园的建设,以提升研发、生产、检验和仓储能力。凯莱英则计划在天津开发区西区投资20亿元,投向绿色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打造全球最大的小核酸药物基地等4个项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