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佛国的佛教艺术珍宝

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云南两个相继出现的地方割据政权。唐初大理地区,有白蛮(僰)、乌蛮(叟和昆明)等少数民族建立的蒙舍诏、越析诏、邓赕诏、施浪诏、浪穹诏和蒙嶲诏等部族,合称“六诏”。其中细奴逻于公元647年在巍山建立的蒙舍诏,位于“六诏”的最南面,史称南诏。664年,唐置姚州都督府(治所在今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节制滇西各部族。为遏制日益南下的吐蕃势力,唐王朝积极扶持南诏,于734-737年间帮助南诏打败了其余五诏。738年,南诏第四代国主皮逻阁正式统一洱海地区,定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历13代。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发动政变,建立大长和国,其后又历经了赵善政、杨干贞等不断政变造成的30余年动荡,直到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历22帝。1253年,忽必烈大军跨革囊渡江,攻陷大理城。其后,元置云南行省。至此,南诏、大理国前后延续了500余年,终于完全并入中华版图。

利贞皇帝段智兴礼佛图

南诏、大理国的历史,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有资料证明,早在汉代佛教便已传入云南,但佛教的兴盛,却和南诏的兴起密切相关。在记录南诏历史的《南诏野史》《白国因由》等地方文献中,记载了一个神话故事:观音化身为一个梵僧到大理地区传播佛教,遇到一位叫细奴逻的农夫虔诚向佛,于是显露神迹,帮助他建立了南诏。大理国承袭南诏,更把佛教定为国教,22位国主中有11位逊位为僧。不仅皇帝出家,读书人也笃信佛教,号为“释儒”。元代李京在《大理行记》中描写大理国故地:“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绝不茹荤饮酒,至斋毕乃已。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纪。”据史书记载,南诏、大理国为弘扬佛法,曾广修庙宇、铸造佛像,动辄“供佛万躯”。这些佛像经历了千年时光,大多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散佚在世界各地的,不过千余数。以其独特的造像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学者们把这类金铜佛造像称之为“大理佛”。

我们称之为大理佛的南诏、大理国可移动文物中的佛教造像,有金、银、铜、铁铸造的,也有玉石、象牙、木雕的,其中以铜质和铜质鎏金为多。铜制的佛像均采用青铜,青铜的质地细腻,在铸造时柔韧性较强,比较容易表现佛像的精微之处。大理佛的铸造,采用的是拨蜡法。拨蜡法铸造,第一步是制内芯。内芯即为内范,大小要比造像小一些,所用的泥料多为炭末泥与三合土等细腻而又不宜烧结的土,便于在铸好后掏空,我们在许多出土的大理佛内都发现有这种内芯的残存,质地细腻,不含石英砂,与现代翻砂工艺的质料明显不同。然后在内范上贴蜡片,进行捏塑,即为拨蜡。蜡模的有些细部还可以利用模板加工,有些附属的饰物如背光、衣带等也可以预制后粘接。然后便可在制好的蜡样外挂稠粥状细泥,再层层套上外范,利用蜡的热熔性进行脱蜡,便可进行浇铸了。这种方式铸造铜器,结合青铜原料良好可塑性,可以造就出非常精细的作品,但这种拨蜡法铸造对的工艺和造型的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公元8世纪时印度帕拉王朝就有着非常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以拨蜡法铸造了许多精美的佛像。在《南诏图传》中,描绘了一名梵僧打破铜鼓,以其铜制造佛像的故事,或许大理佛的铸造技艺,便是来自于印度。
观世音菩萨坐像
十三世纪  云南大理国  铜绘漆
尺寸:58.5 cm  连底座总高 147 cm
法国私家收藏

南诏、大理国的佛教造像,门类可分为佛陀、菩萨、天王和明王等,其中最显耀的即为佛陀。佛陀造像以五方佛为特点,这说明当年佛教密宗盛行。佛教密宗的源起甚早,许多仪式与修行方式可以追踪到早期的印度教充满神秘色彩的传统,公元6世纪印度的佛教修行者在与印度教的交流中吸纳了印度教修行方式,推动了佛教密宗的兴起。7世纪达到鼎盛并开始向外传播,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来到长安,把密宗传到了中原。同时,也有不同的法师从印度和长安把密宗传到了云南和西藏地区,并得了统治者推崇,曾盛极一时。直至公元9世纪,经过了唐武宗和朗达玛的大规模灭佛运动,中原和西藏的密宗几乎销声匿迹,佛像也被毁之殆尽。而10世纪以后形成的藏传佛教造像系统,与早期密宗已有较大的区别。唯有南诏、大理国境内,因佛教长盛不衰,故一直保存着早期密宗的特点。

大理国金阿弥陀佛坐像
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南诏、大理国的佛陀造像,以五方佛为最多,此外还有释迦牟尼说法像、药师佛和宝冠佛等。所谓五方佛,指的是以大日如来为中心,四方分别以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为核心组成的一个佛教体系,象征密宗的“五佛转智”。这个体系以大日如来为最高神格,体现在遍布大理的各幢佛塔上,就是以塔本身象征大日如来,四方佛龛,按方位分别供奉四方佛像。在目前可看到南诏、大理国佛像中,以西方阿弥陀佛和东方阿閦佛为最多,其次为大日如来,南方宝生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较少。五方佛造型区别在于手印。大日如来双手结智拳印,左手食指直竖,以右手的小指缠握住左手食指的第一节,而左手食指端支拄著右拇指的第一节,寓意智性不二、生佛一如、迷悟一体等;阿閦佛结触地降魔印,左手置于腹前施定印,右手抚膝垂直指地结触地,象征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之时,以手触地,请天地作证,降服魔王的故事;阿弥陀佛双手置于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的指端相接结禅定印,表示佛陀正进行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宝生佛左手下垂于膝前,掌心向外,结与愿印,为布施、赠予、恩惠、接受之印,象征佛陀顺应众生的祈求;不空成就佛右手前臂上举于胸前,手心向外,手指自然向上舒展,结施无畏印,据说能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怖。
铜宝冠佛坐像
大理国
高21厘米
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出土
此佛左手作与愿印,右手作施无畏印,头戴宝冠,身披帛带,在云南仅发现此一件,十分独特。其手印与阿嵯耶观音相近,可能是云南特有的一种造像方式。

《佛说造像度量经》称:“愿造容像者,则须遵准量度法为之。”佛经记载佛陀有三十二种相、八十随行好,因此佛的造像是有着严格的标准和定律。南诏、大理国的佛陀像均为平缓的肉髻、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结跏趺坐。肉髻梵文称为乌瑟腻沙(Ushnisha),为如来之异相,为佛成道的象征。发髻以束发最为常见,束发一般分两层,下束六绺,中间饰以髻珠,上束三绺,上有短小的顶严。束发用减地浅浮雕技法,其线条细致清晰,颇有古印度犍陀罗艺术中对佛陀束发采用的水波状的装饰遗风。其次螺发也较为常见。螺发的样式来自于笈多造像风格,以细密的乳钉曲线排列,上下各五行,中间饰以髻珠。此外,大理佛中也有部分为磨光肉髻,一般不带顶严和髻珠,与北朝的早期造像接近,年代应偏早。带冠佛陀像被称为宝冠佛,在大理佛中出现的不多,但很有特色。冠分二种,一为宝冠,以三叶形式装饰,中叶宽大,旁两叶较小,并用若干珠宝状纹饰相缠垒迭。额头用发带束之,缯带由耳后飘拂至两肩。发带与宝冠之间,饰以髻珠。这种宝冠,与《张胜温画卷》中的菩萨宝冠极为相似。另一种冠为宫帽式,有如藏传佛教宁玛派祖师莲花生的宝冠。

大日遍照鎏金铜像
大理国盛明二年
高48厘米

上海博物馆馆藏

铜像表层鎏金,并髹有红漆。身着袈裟,右袒。佛像螺发肉髻,上饰两颗绿松石,额间饰有红珊瑚,两耳有圆形饰物。佛像表情恬静安详,结跏趺坐,右臂戴臂钏,右手作触地印,左手结定印。像内体中空,内腔中铸有梵汉合体的铭文,还有大理国盛明二年造像题记:“时盛明二年岁次癸未孟春正月十五日,敬造金铜像大日遍照一身座,资为造像施主彦贲张兴明、枚瑜领逾城娘、三男等,当愿三身成就,四智圆明,世世无障恼之忧,劫劫免轮回之苦,千生父母、万劫怨家早出盖缠,蒙证佛果;次愿三界穷而福田无尽,四空竭而财法未消,发结十地之比日,同圆三身之妙果。”

典型大理佛陀的面相,神态和蔼可亲,给人一种朴实敦厚的感觉。额宽颊丰,呈满月脸;鼻翼宽阔,呈三角形;眉弓凸起,双眉舒展清晰,部分在双眉间有白毫。大耳垂肩,大多戴有圆形耳饰,是大理佛陀的一个特色。双眼呈月牙形,上眼睑微下垂,向前俯视。双唇较厚,口略张开,嘴角上翘,作微笑状。整体上看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有如和蔼的世间常人,明显有别于其他地区妙相庄严的佛陀形象,显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格。佛陀大多无铜座,考古中曾多次发现保存完好的木座,可能当时多用木座供奉。另外,还有少部分带铜座的佛陀造像,其面相几乎和唐宋时期内陆造像相同,只是在雕琢上较之略显粗糙而已。

大理铜释迦牟尼佛坐像

尺寸:28.6cm

释迦牟尼佛坐像,造于云南大理国(十至十三世纪),造像风格得中原及南亚文化影响,甚为独特,此像垂目半阖、宽鼻、厚唇,均属此系佛像特点。史书述大理国佛教得胡、梵、汉风,且做为贸易枢纽,大理与缅及其他南亚国家交往密切,多方文化之交流影响,自然造就其造像艺术独有面貌特征。

大理佛陀造像的身材匀称,肩部柔和,胸部平坦宽阔,腹部略微隆起,整体呈一种放松的状态。衣饰较为复杂,通肩式有整身的袈裟,也有斜襟的大衣,有的大衣里还着有内衣。袈裟往往前襟外翻,在胸前打两折,衣袖宽大,自然地盖在大腿两侧,前摆呈扇形,盖住双足和小腿,直拖于地。有的衣服比较厚重,衣纹简洁有力。有的衣服如曹衣出水,衣纹细如丝缕,遍布全身,甚至有的细密衣纹如绳索一般凸起,明显继承印度笈多时代马土腊造像风格。袒右肩式大衣除饰有衣折外,一般在腰部系一结,前摆置于双腿之间。

南诏大理国 铜鎏金 杨柳观音坐像

云南南诏大理国 十二世纪

铜鎏金

像高:31.7 cm

苏富比拍品

佛像的座分莲座、须弥座和板凳形三种。莲座多为束腰鼓形,上为仰莲、下为覆莲,莲瓣较大,写实性强。个别莲座为豆形,豆盘装饰如盛开的莲花。须弥座较简单,有如一方石,或高或低。板凳形座与唐代内陆同类装饰形式一般无二。背光多为舟形,少数为圆形。舟形背光中有明显分段的较大而高,顶部如一尖叶;无分段的如一片大树叶,较前者短小。舟形背光的边缘多饰有阴刻火焰纹。圆形背光一般为一圆饼形,个别圆圈形,圈内饰卍字形佛符,为典型的中土造型。

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

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金翅鸟梵名“迦楼罗”,被尊为大理的保护神,是佛教护法中的天龙八部。传说金翅鸟原来是一种很凶的大鸟,可慑服诸龙,体积很大,展翅时可达336万里,以龙为食,使龙族苦不堪言。后来金翅鸟皈依佛法,成为佛教的护法神。这座金翅鸟鸟头饰羽冠,羽翅向内卷作欲飞状,两爪锋利有利,立于莲座之上;镂花火焰形背光插在尾、身之间,饰水晶珠5粒。制作时,先将头、翼、身、尾分别锤刻,再焊接为整体,体态雄健圆浑,充满勃勃生机,工艺细腻,造型精美绝伦。
从造像风格上看,南诏、大理国的佛教来源非常广泛,其主要风格来自中原,也有些带有印度风格,还有些显示出与东南亚的密切联系,甚至后期的一些造像,还能看到西藏的影子。云南地处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交汇点,从史料上看,南诏、大理国的文化非常开放,显现出兼容并蓄的特质。南诏、大理国皆臣服于中原,南诏长期派贵族子弟到中原学习,大理国也和宋长期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往来,因此南诏、大理国虽然割据一方,却成为云南汉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期的东南亚各国,也往往以云南为媒介,与中原保持着良好的互动。而印度,早在唐初,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里,已明确记载了印度通往云南的捷径。此外,史书上记载,南诏、大理国与西藏也有着密切的往来,以至于早已失传的古梵文、藏文,常出现于云南的许多碑刻铭文当中。世人称南诏、大理国为“妙香佛国”,周边的文明,就这样随着万佛朝宗,汇聚云南,从而造就了大理佛与众不同的丰厚内涵和独特面貌,成为世界佛教艺术中独树一帜的奇葩。

阿嵯耶观音像

十二世纪  云南南诏大理国(937–1253)

镀金青铜铸造

尺寸:52.7 × 16.5 × 16.5 cm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阿嵯耶观音”是南诏大理国密宗阿吒力佛教独有的观音造像。这种独特的观音形象呈站立姿式,体态纤细修长,头戴莲花宝冠,冠正中嵌有一尊呈珈跌而坐的阿弥陀佛像。发髻高束,发绺披肩,耳珰沉重。额头方阔,中央有白毫,两眉相连,额骨甚高,鼻准低垂,嘴宽唇厚,两颊削瘦,面庞清秀,神情恬静,面露微笑,法相慈悲端庄。宽肩细腰,身体扁平,上身袒露,身佩项圈、臂钏、手钏、腰饰等珠宝璎珞饰品庄严全身。腰佩饰花扣带,下身窄瘦,两腿直立,跌足;下身著裙裳紧贴于身,裙褶作规律性弧状安排;右手当胸作说法印,左手腹前施与愿印,赤足立于莲花月轮之上。

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像

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阿嵯耶”一名出自《南诏图传》,也被称为“真身观音”,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独有,是佛教传入大理国后世俗化的结果。造像由纯金打造,观音高髻双辫,髻中藏佛,手结妙音天印;它,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裙饰阴刻U形纹;赤足,足下有方柱形榫头,身后饰银质长葫芦形镂空雕花背光。造像面相恬静,略带笑容,身段线条优美,长裙装饰如湿衣出水,被看作是最早传入云南的观音造像,貌如时人,透着浓烈的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被称为“云南福星”。
铜质鎏金阿嵯耶观音像
材质:铜鎏金
高:46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尊阿嵯耶观音菩萨的特点较为突出,身形高大,在现存的铜铸阿嵯耶观音像中可谓无出其右者。造像面相清瘦,束发高耸,全身板直,站立于莲花座(失落),右手作施无畏印,双腿并拢,下着裙上多阴刻双U形线,整体造像秀美纤长,细蜂腰和纤细的手臂,尺寸高大,作工精细,鎏金保存比较完整。整体造型风格接近邻国泰国、柬埔寨等所谓印度支那半岛地区的造像。

十二世纪 云南大理国铜鎏金阿嵯耶观音立像

尺 寸:H 46cm

这尊阿嵯耶观音像造型特征与目前所见阿嵯耶观音像完全一样。观音头梳高大发髻,发髻正面安化佛阿弥陀佛,两肩各垂一条粗大的发辫。脸型长圆,双目平直,眼睑低垂,鼻梁挺直, 双唇厚实,面部特征具有大理白族人鲜明特点。体态修长,躯体扁平,腰部有明显收分,姿势挺拔秀美。上身袒露,脖子上挂有项圈,下身着长裙,裙子十分薄透,紧贴身体,露出大腿的清晰轮廓。两腿上刻画均匀分布的U字形衣纹,衣纹浅细,流畅优美,表现出曹衣出水的美妙效果。腰部束有宝带,腰带正面露出装饰性极强的十字花结;同时在腰部又有一条装饰性极强的丝带,丝带在下腹垂成一个U字形, 两端则在腰侧打结后分别顺两腿齐垂而下。另外,它的双臂佩有钏饰,右手腕上戴有一个镯子。双足下各有一个长榫,用以安插下面的莲花座。背后亦有榫,用以安插身后巨大的身光。可惜莲花座和身光皆失,大多数阿嵯耶观音像都缺失莲座和背光。整体造型方,形象庄严,风格淳朴,工艺独特,在题材和风格上堪称大理国最为典型的一尊阿嵯耶观音像。
刻佛金版
直径8.1厘米
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出土
金片两边有孔,应是装饰于织物上。原纺织品已朽,只留下这錾刻精美佛像,一手托钵,左右两侍分别为日、月光菩萨。按佛经记载,此为药师佛,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

木雕莲花龛一佛二侍金银坐像

1979年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出土 像通高4.5-5.2厘米 龛高10.6厘米 木雕莲花龛中藏有三件造像,主尊为金质释迦牟尼佛,木质束腰仰覆式莲座;左右为银质阿修罗和金刚夜叉明王,木质单层仰莲底座。阿修罗和金刚夜叉明王都是佛教中的护法,他们立誓保护佛陀,护卫正法。

银鎏金大日如来像

大日如来,梵语称为毗卢遮那,本意是光明遍照,为密宗金刚界五方如来之首。大日如来结智拳印,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代表了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此尊佛像左胸和左臂铸阳文“为高奉祥速”五字,高氏为大理国贵族,“为高奉祥速”疑当作“为高奉祥造”。

大理国铜鎏金佛坐像
高23.8cm
故宫博物院藏

佛像半圆形肉髻,螺发间和髻顶镶有宝珠,髻顶宝珠已残。佛双眉之间有白毫一丝,长眉细目,鼻梁高直,嘴角内收,面含微笑,身著袒右式袈裟,袈裟一角绕左肩垂下,衣纹细密贴体,质感轻薄。佛胸肌饱满厚实,右腕佩手镯,双手结弥陀上品上生印,右足压于左股上,呈吉祥半跏坐姿。此像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大理国盛明二年”款大日如来鎏金铜佛像的面貌、体形与服饰相比,其造型风格完全一致。这件铜鎏金佛坐像古朴端庄,金色保存良好,造型准确,亦应是一件十二世纪中叶相当南宋绍兴年间大理国所造作品,是存世不多的难得的艺术佳品。

大理国铜鎏金千手千眼观音像
规格:高38cm,宽30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观音头戴双层宝冠,宝缯在耳后扎花结下垂,长方形脸,额开天目,细眉,双睛微闭,嘴角略呈笑意,大耳下垂,饰耳珰。颈有3道弦纹,胸饰璎珞,上身披帛,下著大裙,正中两手合十,左右各有手臂20只,手心有眼,手中分别持念珠、宝瓶、盾牌、莲蕾、宝镜、法螺、法轮、弓、杵、碗、禅定佛、日、月、印(印文为大吉)、杨柳枝、羂索、箭、环、骷髅、摩尼宝珠、宝塔、经箧、经卷等法器。倚坐,台座已失。
(0)

相关推荐

  • 菩萨有胡子?罗汉没有18个?佛像的10个硬核冷知识

    去过南京鸡鸣寺的年轻人,都体验了一把命运的无常. 从大家的遭遇来看,"不幸"涵盖了衣食住行.工作事业,基本360度无死角. 作为香火旺盛的寺庙之一,虽然被大家吐槽,但前去求签的人还 ...

  • 来自中国的佛教艺术等

    前面这几幅应该是来自于克孜尔石窟 八成是前苏联二战胜利后从柏林印度博物馆偷出来的 下面这幅年代晚点?顾姑冠,辽金? 角兽 明代文官俑(?) 下面这几块丝织品,要请乐浪公讲解一下喽,, 汉魏织锦?只铭文 ...

  • 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

    丹尼斯·帕特里·莱迪(Denise Patry Leidy),耶鲁大学艺术馆亚洲艺术部主任.策展人,曾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策展人,策划展览包括"走向盛唐"展览(2 ...

  • 逸趣芸窗:保利香港春拍之文人及佛教艺术

    近期热贴 · 目录 逸趣芸窗:文人陈设及佛教艺术 3405 清乾隆 松花石荷塘清趣砚(30-40万) 砚 7.5*11.2厘米 「乾隆年制」款 来源: 1. C.T. Loo & Co.,纽约 ...

  • 收藏殿堂 | 佛教艺术中的迦陵频伽(妙音鸟)形象

    在佛教艺术中有时会看到人首鸟身的艺术造形,它们是佛经上说的迦陵频伽,也翻译成妙音鸟,下面佛冠顶端就是. 迦陵频切是佛教中的乐神,不过是从希腊女妖转变而来的.希腊神话中有种女妖叫赛壬,长着美女的头颅和鹰 ...

  • 无极斋分享《萃锦曩怀—清代艺术珍宝展》玉器下篇

    萃锦曩怀--清代艺术珍宝展 玉器下篇 佳展回顾 无极斋分享 由恭王府博物馆和保利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萃锦曩怀--清代艺术珍宝展"已经于2019年10月初在恭王府博物馆乐道堂开展. ...

  • 无极斋分享《萃锦曩怀—清代艺术珍宝展》掐丝珐琅彩篇

    萃锦曩怀--清代艺术珍宝展 掐丝珐琅彩篇 无极斋分享 由恭王府博物馆和保利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萃锦曩怀--清代艺术珍宝展"已经于2019年10月初在恭王府博物馆乐道堂开展.本次展 ...

  • 古代金银饰物中出现的早期佛教艺术

    初探中国古代金银饰物中出现的 早期佛教艺术 虎魄造办处 虎魄造办处--致力于学习研究探索中国古代琥珀艺术 特别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琥珀制品. 史载:秦始皇五年,西域沙门室利防等18人携带梵本经籍到咸 ...

  • 阳新:佛与相——解读中国佛教艺术

    佛像艺术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大概是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一直到两晋时期,佛教才开始建立了基础,至南北朝而兴盛起来.所谓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当然这个数字并不是准确的,实际上当时寺院的 ...

  • 麦积山石窟:携世俗之美的佛教艺术

    麦积山远眺 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也同时传入中国,在中央亚细亚与印度的交通要道上,古来营造了不少石窟,其中优美的造象与壁画,保存至今,放射出灿烂的光彩,例如高昌的壁画,敦煌千佛洞的壁画和塑象,大同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