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点很重要,写得那么好的书法都不能流传下来,原来如此

书法艺术本身并不具有阶级性,而唯一决定其阶级性的仅仅是其书写的内容。书法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它偏重于形式美,因此凡只要内容健康、深刻、积极、真实的作品都不应予以排斥。当然作为内容,应当尽量书写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密切配合时事、经济的需要,使自己的作品烙上时代的印记。但我们也不反对书写一些古代流传下来的优秀的诗文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警句、格言。当前,在书写内容上、特别是对白话文的书写,还显得十分薄弱,亟需进一步探索。

颜真卿书法

书法艺术也不能表现一个人的道德观念或其它立场。历史上有很多奸臣贼子或不太让人喜欢的人物,却能写得一手好字,因此以道德观念立场来论字,实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但话又要说回来,如果一个人道德十分败坏,人们就会恶其人而厌弃其书,正如松年《颐园书画》中所曰: “历代工书画者,宋之蔡京、秦桧,明之严嵩,爵位尊崇,书法文学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吐弃之,湮没不传?实因其人大节已亏,其余枝更一钱不值矣。”由此可见古人注重人品是有一定道理的。“人品”不仅表现在一个人的道德观念方面,还包括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及其态度方面,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一种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或多或少地会流露出一种乖戾浅薄之态,因此在品评一幅作品时,不得不考虑到一个人的人品,慕其人益重其书,爱其才益贵其品。当然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观点,须将此人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进行考察。

颜真卿书法

品评书法还必须本着一分为二的观点,抱着满腔的热忱,科学的态度,公正的立场,去分析一幅作品的成败得失。项穆 《书法雅言·知识》中云: “评鉴书迹,要诀何存?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宣尼德性,气质浑然,中和气象也。执此以观人,味此以自学,善书善鉴,具得之矣。”所谓 “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在品评时,不偏不倚,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既不求之浅,浅则涉略泛观而不究其妙;又不求之深,深则吹毛求疵而反过于谲;既要肯定其优点,又要指出其不足,心平气和地晓之以理,喻之以情,使作者心悦口服,只有这样,才能洞鉴肌理,穷天地之不至;细察毫芒,显日月之不照;从而达到“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的审美境界。

硬笔书法

作为一个批评家,必须具备高度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道德观念,必须具备独立判断的本领和光明磊落的精神。不徇私情,不图私利,不畏权势,不附世俗,不有偏嗜,不悦时目;胸次坦荡,爱憎分明,眼光精审,议论大胆,心有主宰,见得透彻,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有气魄、有识见的批评家。因此,作为一个理想的批评家不但须胸罗万有,包古孕今,兼收并蓄,不狃狭于见闻,知源流之分合,“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而且还要躬身实践,虚心以玩往迹,澡雪精神,澄怀以参意法,以切身的体验,理解一幅作品在创作中的甘苦,只有这样,才能精意玄鉴,物无遗照,产生出合乎情理的批评。

硬笔书法

一个书家的创作,在一定的时间内,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人际之间网络关系的干扰,常常使书法批评陷入困惑的境地,再加上有的评论家抱着功利的尺度去评隲一幅作品的价值,又常常使书法批评出现曲解与不公平。有的“批评家”眸子无鉴裁之精,心胸有尘俗之气,开卷之初,先看名号,只据印章,若一看是名人达贵,便交口重赞,极力扬誉;若非名士,便妄加菲薄,极力贬低,此庸眼俗目,贪荣附势之辈也;或胸无主宰,心苟未明,徒夸资财之富,不谙鉴赏之法,只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依附风雅,亦步亦趋,此庸耳俗目,拾人牙慧之辈也。品评不公正的现象,也确实存在于客观的现实之中,有的作品纵能博一时之虚名,殊不知此只能瞒得眼前,瞒不得后人,迨时过境迁,声价一坠,遂身谢道衰,无人过问矣;有的作品不见遇于当时,空怀绝俗之才,难逢知音之赏,困窘潦倒,门庭冷落,至百年之后,始渐括垢磨光,逞露其美的本色,身价百倍,自有其不可磨灭的光彩。元代刘绩《霏雪录·论书》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我们回味,其曰: “松雪翁书法妙天下,而人鲜有知者,公平日博观历代真迹石刻,深求古人笔意,其挥翰时如庖丁鼓刀,郢匠运斤,不动神色而自合矩度,又岂庸俗辈可得而议耶。翁尝有诗云: '学书工拙何足计,名世不难传后难,当有深知书法者,未容俗子议其间’”。又云: “古来名刻世可数,余者未精心不降,欲使清风传万古,须如明月印千江。”

硬笔书法

古之书家不求时名求后名,不求虚名求实名,故凡历史上得重名的书家,必有一番真本领,岂容浅闾俗子、黄口小儿,狺狺数十百言评其优劣哉。真正美的作品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只有历史,才是最公正的评论家;只有历史,才是最无情的批评家;只有历史,才能超越于功利之上,打破人际之间的网络关系,产生真正的书法艺术批评。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从形式到内容、由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思维的不断进化的认识活动。欣赏需要理解,只有理解才能更深刻地品味到书法艺术作品内涵的美。当人们在欣赏作品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品的外在形式,形成欣赏活动的第一步——总体感觉;接着欣赏者对所感觉到的形式进一步剖析、品味,由整体到局部,由表象至内质,逐步渗入想象、联想、感情,形成欣赏活动的第二步——形象思维;接着欣赏者由形象思维进一步将想象到的归纳起来,突破空间形式的界限,深入渗透到作品内涵的质中去,“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而达到理性的审美境界。因此,品评作品的方法包括宏观感觉、微观剖析、静观品味、博观比较四个方面。

张旭书法

所谓宏观感觉,即首先要对作品的章法布局和整体气势的形式美作一直观的大体观察。美的形式总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优美的章法布局和气势奔放流畅的作品可以起着诱导的深化欣赏作用,赵宦光《寒山帚谈》中说:“鉴赏须取其全体,……取全即并其败笔,为我效颦之资,大能愤事”。“宏观”是看整体的大效果,是看由局部而组合成的综合性效果,特别是一些巨幛大幅,尤其要注意通篇效果,以适应远观的需要。宏观感觉对作品产生的初步印象,往往会使一些审美经验不足的人作出错误的判断,特别是对一些外形拙朴无华而内质中藏的作品容易产生误会。相反,一些甜媚耀俗之书,初见悦心,乍观肥满,待进一步的寻味其美,却已宣泄殆尽,了无意蕴,失去了美的持续性,时人所谓 “只能粗看,不能细瞧”、“不耐看”即指此也。因此作为一个欣赏者或批评家,绝不能走马看花,专讲第一视觉效果,而忽略了书法艺术质的内涵。正如刘正夫《书法钩玄》中所谓:“字美观则不古,初见之使人甚爱,次见之则得其不到古人处,三见之则偏旁点画不合古者,盈在眼矣。字不美观则必古,初见之则不甚爱,再见之得其到古人处,三见之则偏旁点画历历在眼矣。故观今人之字如观文锦,观古人之字如观钟鼎,学古人字期于必到,若至妙处如会道,则无愧于古矣。”拙朴古雅之书,如商彝周鼎,虽斑驳成文,宝色黯然,但其体质愈陈愈古,色相愈变愈奇,使人愈玩而愈觉无穷尽,因此善鉴者更当于粗观之后进入审美的第二阶段,以探求作品的真实妙境。

中秋贴

所谓“微观剖析”,即审美活动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形及质进行更深入仔细的观察,并将整幅作品肢解分割成许多独立的片面,去进行剖析、研究。在这个阶段,要充分地体现一个“玩”字精神,玩其结构的奇姿,玩其点画的异趣,玩其字势的承接,玩其用笔的质感,玩其意蕴的内涵,这种“近而察之”的欣赏方法尤适宜于手卷、扇面、尺牍等形式。一幅作品愈精到,愈富有内涵,就愈经得起玩绎,愈经得起推敲。

所谓“博观比较”即通过广泛的研究,从对比中判断一幅作品优劣妍蚩。或在同一幅作品中观其异同,或在相同类型的作品中定其高下,或将同一种书体而不同风格的作品放在一起以品其雅俗,或将同一种流派而不同面目的作品放在一起以论其成败。在这一阶段要充分体现一个“品”字,通过品评、比较,以定其长短。这种品评方法比较适宜于书体、风格、流派相近的众多作品混杂在一起时,由于审美的差异性,而无法产生正确的判断力时,便可采用博观比较的方法去进行评判,特别适合于书法竞赛,进行大型评选活动运用。美总是相对而存在的,于博观比较中获得第一手资料,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则不难作出相对公正的评判。

以上四种品评方法,通过对作品的总体观察、局部分析,最后遗貌取神,目的在于揭示书法艺术质的内涵,从而使审美主体和创作对象之间处于一种默契,故凡精于鉴赏者,精通博览,识见高超,或探颐钩深,虚心以玩往迹;或依仁游艺,澄怀以参名理;由现象深入本质,从整体再到局部,先观章法布局,次察结构点画,后见神采意蕴,力求与作品呼吸相通,意气相契,自然能包罗宏富,眼光精审,剖析清晰,心领神会,此真懿明睿哲,独具只眼者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