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古镇,千古流传的“廉官”故事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前面的话:

新市古镇的“孝道廉德”传统,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模范之地。皇帝亲书立赏,朝廷为之授奖。北宋时期担任新市监酒使的葛书思先生,皇帝批准他带了年老父亲来上任,可谓孝道至诚感天动地。明朝时期新市人王升写给外地做官儿子王轸的家书,皇帝看了为之钦书“旌贤”两字,在新市为王升家竖立牌楼石坊,廉事永垂,可谓廉德厚积,威仪千秋。

明朝新市,曾经发生过一则惊动皇帝、轰动全国的“廉官”故事,故事影响非常大,不仅仅是让当朝的洪武帝、明太祖朱元璋为此事专门朱批下诏书表彰,而且朝廷派专员到德清新市本地,在当年“河泊所”东面处,一户叫“王升”的家宅附近,专门建了一座漂亮庄严的牌楼石坊——“旌贤坊”。明太祖亲自书写“旌贤”两字,做成金字作为坊匾张挂其上,以志表彰纪念。在此基础上,朝廷大张旗鼓,宣传这件“廉官”故事,并借此推进明朝初期的社会风气改变,倡导良好的家庭教育。自此以后,这一故事,都被用来作为“廉官”教育范本而广泛流传,这是作为新市晚辈值得藉以骄傲的一件大事。

故事主人公是新市人王升,一位本地著名的乡绅。他的一家非常厉害,王升自己在元朝末年,就应试录取了官职,并授官德兴县尉,但他拒绝赴任。明朝后,大儿子王翼,乡里推荐成为举人,朝廷封任他为开封府通许县的通判,后来,又升任朝廷礼部主客司主事。第二个儿子王轸,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王轸考中了举人,朝廷派他去平凉府崇信县担任知县一职,相当于处级干部。王轸作为明朝开国的首科举人,担任崇信知县期间,目睹了当地满目苍夷、民不聊生的现状,他根据朝廷的抚民政策,积极发动百姓开展农耕生产,修庙建寺,办校育人,创一代新风。为政力举清廉,爱心保护百姓,生活从俭事朴,他在崇信县工作的几年,政声大著,硕果累累。后来,朝廷提升他为刑部员外郎而回到京城。

故事的由来,主要来自于王升的第二个儿子王轸,考取举人功名后赴任甘肃平凉府崇信县的知县时,发生的一件家事。当时,王轸根据朝廷诏令,公元1370年十一月赴任,十月初就开始离开新市出发了。从江南出发,路远迢迢,跋山涉水。父亲王升眼看年轻的儿子就要去外地做官,心里难免有些不舍和不忍,依依之情溢于言表。一路为儿子备好行囊,送儿子从新市出发,一直往北,一直送到湖州南浔驿站。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儿子王轸数次劝父亲早些返程,到了南浔,两人才依依饯行惜别,父子俩深深作揖,互祝平安保重。王轸跪膝作拜,向父亲祈求保重和平安,然后就与随从一起策马转身,一路往北,沿着古驿道站点,一直往远方,往远方,飞奔而去。

父亲含泪返程回到新市,自小从严教子的王升,心里挂念儿子的情绪非常沉重,儿子年纪轻轻远赴任职,有诸多放心不下,让王升终日食寐不安。儿子王轸一路赶行,风餐露宿而星夜兼程,从新市到甘肃平凉市的崇信县,路程是先往北,后再转西,直行距离也得一千三百多公里,而绕山转水,则就达两、三千多公里之远,如以马行时速二十公里,一天十小时计,除去天气和其它客观原因,也得半月或两旬有余。为了赶上朝令赴任时间,王轸和随从们也不敢在路上有过繁的逗留。王轸很懂事,知道父亲非常惦念着他,就在镇江、高邮、宁陵、郑州等地逗留夜宿之时,急就写下家书,向父亲通报平安,一共写了五封,家里只收到他的四封家书。父亲王升等到儿子安全抵达甘肃平凉崇信县后,让他稍事公务开展一段时间,到了第二年的三月,就向儿子王轸回复了一封家书,并托当年“浙西巡察御史管勾”一职的宇文桂,让他转交给王轸。

这封信转给了“御史台管勾”宇文桂之后,迟迟未有机会转送抵达,直到这位大官因涉嫌犯罪被查,朝廷没收了这位官人所携的一百多封信件,朝廷并将这些信件交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查阅。当朝皇帝朱元璋对这些信件一一查看,发现这些信件大都是一些说三道四、祸国殃民的无稽之言,有的奉承拍马,有的托办升迁帮忙,有的为刑罪犯法之事说情,只有一封来自于德清新市的署名为“王升“的信,让明太祖眼睛一亮,内心看得热血奔涌。这是一封父亲写给儿子上任做官寄托挂念之心的信函,明太祖重点看了信件中关于“劝廉”的一段,内心无限感慨,这一信函与其他信件的低俗内容相比,完全不可相提并论:

若彼处开支则不必也,凡事须清心洁己,以廉自守,食贫处俭,儒者之常。慎勿以富贵为念。古人云:“贫乏不能存,此是好消息。”正当以此为受用也。治民以仁慈为心,报国以忠勤为本,处己当以谦敬,学业当以勉力。暇日即以性理之书及羣经玩索,自然所思无邪。更须熟读新律,自然守法不惑。饮酒当以康节先生为范,不可纵恣。忠定之事,律许则行之,否则不可干其纪也。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王升对儿子王轸说)你那边大的开支就没必要,凡事都要怀有洁净的心,廉洁自爱而相守。吃得艰苦一些,生活得俭朴一些,这是一位良知的有识之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防止享受富贵的念头产生,古人说过:“贫穷到一点也没有留下来,这是一件好事情”,这话现在就可以开始实践体会了。对于管理百姓要有“仁慈”之心,对于报效国家要有“忠勤”的本质,待人处世必须以谦卑和尊敬为前提,对于学业的深造还需不断努力。有空的时候,多学学宋儒性理方面的原著及经部书籍,好好体会探索这些原著的学问,这样自然会让平时内心所想的,不会出现偏差。对那些新的朝廷规章法律要抓紧学习掌握,熟悉了新的法律,办事自然也能守法而不会陷入困惑迷惘了。饮酒要以北宋的“康节先生”为榜样,自饮自乐,不可放任贪杯而伤身坏事。对皇帝的忠心表达,按法律允许范围内去做,如果不按法律办事,就会违纪而犯事了。

明太祖看到了这封信,心潮起伏,感觉现实中社会风俗大多追求虚浮,朝廷内部权门赃私之风非常严重,现在能有这样的廉政教育典范,实属不易,他在朱批中感慨道:

书中语言谆切,教以忠孝,子之贤否虽未可知,然薄俗中有善于为人父者如此,谁能出其右哉!

明太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廉官”教育优秀典型,必须予以发诏表扬、旌书推崇和立坊宣传,便接着命令朝廷相关部门,抓紧去德清新市办理以下几件事:

遣人赍朕诏谕往诣其家,赐以白金百两、附子五枚、川椒五斤、绢十匹,以旌其贤。令有司,除本户杂役依旧应当,其里长弓兵,不须再役。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皇帝恩赐的力度很大:派专员带上皇帝亲写的诏书去王升家,送给他白金一百两,送甘肃地方名药材附子五枚,四川胡椒五斤,绢缎十匹,并立坊以表彰王升家族的贤能。并通知有关部门,今后王升家族除了一些杂役还继续征税外,其余赋税一律停止。

在明太祖的立诏下,位于新市“河泊所”以东的顺济桥西处,王升家附近,不久就高高竖起了一座牌楼石坊,石坊上的中间匾额,有皇帝朱批钦书的“旌贤”两字,做成金箔大字,闪闪发光。整个新市古镇为之沸腾,来参观的四乡八邻的人络绎不绝,大家纷纷赞不绝口,都为这么一位优秀家族,为国家培养了栋梁之材而深表惊异的赞许。从此以后,新市古镇也就成为举国上下纷纷参观学习的实践基地,这不亚于现在政府树立的“精神文明示范村”。

在现今历史条件下,当我们重温这封信的内容,感觉依然具备很强的现实意义,无论是百姓还是为官,每个人去了解这件事,都会回味无穷。王升虽然离开我们也已经有600多年,但他劝说后辈“为官廉洁,为人清明”的精神与善举,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榜样。这封信后来被江苏昆山的一位明朝文人叶盛所撰的一本笔记体记事书《水东日记》中,全文录载。此信也以《付男轸家书》之名,录载于明朝陈霆撰的《仙潭志》中,还录载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德清县志》中,其影响之大,大大超越一封父子间传达家事信函的本身。

一封充满父子之情的信函,大致以挂念、劝廉、家事三方面的父爱内容组成,写得字字重实,字里行间满是父亲浓浓的亲情之爱,它的全文附下:

自旧年十一月初二日南浔别后,至今年凡四得书,镇江、高邮、宁陵、郑州者,余一书不知寄何人,必浮沉矣。三月十一日,汝兄会朵至刚于德清,书中简略,不知从者及同游俱无恙否?且言岁中可至任所,不知果然乎?

本家德清之役已办,两图黄册里长及归安各处甲首皆不扰而办,里长不赴京仓,此甚良法也。正拟安静几时,十二月间,本县又定充新市巡检司弓兵分管十二都,但办什物,勾捉军人,至今不得安息,所费亦不少也。家中上下俱无事,傥欲挈家,须在彼稍安详度可否,然后来取川途迢递,或迁转不常,跋涉劳顿也。

我今稀年,又一老景侵寻。傥朝廷许容侍亲,则上章求归,父子相见,以尽余年。若宛转仕途,则相见无日矣。人说有分禄之例,不审有否?如得分禄以养亲,亦足为荣。若彼处开支则不必也,凡事须清心洁己,以廉自守,食贫处俭,儒者之常。慎勿以富贵为念。古人云:“贫乏不能存,此是好消息。”正当以此为受用也。治民以仁慈为心,报国以忠勤为本,处己当以谦敬,学业当以勉力。暇日即以性理之书及羣经玩索,自然所思无邪。更须熟读新律,自然守法不惑。饮酒当以康节先生为范,不可纵恣。忠定之事,律许则行之,否则不可干其纪也。

此后傥有余俸,可买附子一二枚、川椒一二斤,起税而来,余物非所觊也。临川奴、世生俱无戾,但诸子未出疮疹为忧耳。浙西米价极廉,白者十文一升,可见太平之时也。西安虽有来者,而往者绝不可得。汝之外舅向曾寄书与盩厔俞主簿,祗候去,若达必能道吾家之平安矣。焕章二亲俱康健,希声于十一月望后逝世,余外诸亲皆安。就令知之,路远作书,不能详尽。

洪武X年X月X日。书付男轸。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