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新市人姚明鼎造了一座“含山塔”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注:本篇部分插图来自于网络)
在北宋,不知什么原因,新市人一下子开始热衷于为庙宇大兴土木,有一位姚姓的乡绅,叫姚明鼎,更是奇思异想,居然在距新市东北方向十华里处的一座山上,建了一座塔。因为那座山叫“含山”,所以人们习惯称这座塔为“含山塔”。
含山,又名涵山、或寒山,位于新市东北方向约十里地的含山古村落。海拔仅60米,山体覆盖地面之大,也不到百亩。含山座落地理位置独特,为南浔、桐乡、德清三区县的交界处,也处于湖州、嘉兴、杭州的天然中心点。一条京杭大运河途经含山绕山而过,成为本地东部唯一的山景。
在姚明鼎先生未造塔前,含山顶上已经有了佛殿——净慈院。传为此殿是唐朝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由一位叫沈后昭的人,舍地建成的。到了姚明鼎所处的宋元佑年间(1086年——1094年),也已经是两百多年之后,姚明鼎先生受高人指点,在此建塔,这事轰动了整个浙北东部平原。
姚明鼎把塔址选在含山的最高巅峰处,与一座佛寺——“净慈院”相邻,形成佛事建筑的合理匹配,互不为孤。上千年的风雨,令它几经坍坏,又重修,目前的含山塔则是上世纪末才修筑完成的。含山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八角七层,塔高38.5米,直径5.9米。塔底为须弥座,由花岩石砌成。塔基如今放着一块石碑,是由明朝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提督学校四川按察司佥事铭刻的石碑《重建含山净慈院塔记》,里面记载了:“至宋元佑中,新市人姚明鼎建塔宇”这样的重要历史信息。
在新市方志上查了关于姚明鼎个人信息,毫无所获。关于姚氏,北宋和北宋前,新市地域内并不属于望族,姚明鼎究竟出于哪家,住于何巷何街,无法给予考证。但从这一行为来看,姚明鼎至少是一家有文化、有丰裕经济收入的乡绅。想在含山顶上建塔,并非一件易事,除了经济上的一笔不小开支以外,更是需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与含山当地士绅们进行很密切的沟通,这也是一件不容易的大事。
十一世纪的北宋,一下子兴起了“建寺筑院”的热潮。新市的明因寺,就是在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建造的,新市觉海寺在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由原来的“大唐兴善寺”改名为“觉海寺”。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将原来的“法华院”改名为“慧通寺”。在绍圣年间(公元1095—1097年),若愚法师在觉海寺内建了“墨妙亭”和“无量寿佛阁”,这短短的几十年间,做了那么多的文化大事,而含山塔的建造,必定与当年的时代背景有关,也是作为一位地方士绅,家族中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
因为史料的散佚和缺失,现在已经无法了解到这一塔宇的形象与细节了。根据北宋当年建塔风格,塔宇一般是木檐多层结构,一般在每一层的檐角上会挂有铁铃,风吹来,吹动铁铃,便互有碰撞,发出清脆的金属声,给人以一种辽远、庄严、肃穆的气氛。可以想象当年姚明鼎刚建塔完成后,仰视含山之顶,塔形巍峨之势,心情无比激动。
佛书《妙法莲华经》说:“若人发心起塔、建寺、造像,如是诸人等,如见无数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这是一件大善事,姚明鼎建塔的想法,应该是出于对佛的信从而产生的,于自己、于家族、于社会都非常有益。所以,他才会下此大的决心,大胆构想建造“含山塔”的蓝图宏伟计划。
自唐朝乾符年间,含山早就建造了“净慈院”,便慢慢形成了每年清明上含山祭祀、烧香的本地风俗。而到了姚明鼎建塔之后,此风愈演愈甚。这一风俗,正好迎合了民间雅俗的两层含义,雅者之士是在清明之时,登高感怀气清景明的春天景象,文人之间赋诗酬答。民间百姓则通过祭祀蚕花娘娘形式,形成热闹的踏春民俗娱乐庙会的大俗场面。风俗一经形成,便成为人们心中,清明节候不可或缺的地方文化内容。
从含山塔的历史文化现象上,我们可以得出,姚明鼎之所以能去含山建塔,反映了新市百姓不一般的文化境界,期冀这样的机会,让万事逢凶化吉,祈求仙佛,让本地百姓种植善根和福根,避除一切不利,迎来风调雨顺的丰年。由此可见,一座“含山塔”的建立,其间包含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