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2月,林徽因要做肾脏切除手术...

1947年12月,林徽因要做肾脏切除手术,手术前,她拖人给张幼仪带话,说想见她一面,张幼仪答应了,还带上了徐志摩的儿子和孙子,三人如约赶到北京,在林徽因动手术之前,让她见到了徐志摩的孩子。
 
在后来回想起这段往事时,张幼仪曾说:
林徽因大概是觉得当年有愧于徐志摩,也有愧于自己,所以在她罹患重病手术之前,想要见一见徐志摩的孩子,应该是在完成一桩心事;她很可能是爱过徐志摩,可是他对志摩的爱也是有限度的,要不然也不会在志摩同我离婚后,还任由他晃来晃去,那还是爱吗?
 
张幼仪始终觉得,1921年徐志摩之所以执意要跟自己离婚,林徽因的出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林徽因的身上,有那个年代少有的新时代女性的影子,她年轻漂亮,优雅得体,就连外国话也是说的极好,她总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这一点,张幼仪是比不上她的。
 
张幼仪出身高门大户,几个哥哥也都是在民国政府的机要单位做事,12岁开始在江苏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5岁的时候,辍学回家跟徐志摩成了亲。对于这段婚姻,张幼仪完全是在哥哥和家里的安排之下完成的,毕竟15岁的年龄,放到现在还在上初中,又能懂的什么呢?
 
1913年,张幼仪的四哥张公权在给浙江省都督做秘书,经常到地方上视察学校;这一年,他来到杭州一中,碰巧赶上老师在批改文章,他出于好奇心在这些文章中翻了一遍,发现其中一篇,逻辑缜密,文字俱佳,出类拔萃,末尾看到署名,徐志摩。
 
当晚,张公权就给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写了一封信,要为自己的妹妹向徐家提亲。徐家当时是浙江的望族,财力雄厚,张家更是上海宝山县的巨富,就这样,徐志摩的父亲欣然应允了这门亲事。那一年,徐志摩16岁,张幼仪13岁,两年之后,二人成亲。
 
结婚之前,张幼仪和徐志摩只见过对方的照片,在张幼仪哥哥们的眼中,徐志摩文章出众,假以时日,必定大有作为;但是徐志摩这边就不同了,在他第一次见过张幼仪的照片之后,只说了她是“十足的一个土包子”,这种最初的刻板印象,也为后来的离婚埋下了隐患。
 
1918年,两人的第一个儿子徐积锴出生,徐志摩认为自己已然尽到了为人子的本份;他再也不想跟眼前这个思想守旧的媳妇生活在一起,于是,这一年的8月份,他去了美国念书,这一去,就是两年,丢下张幼仪和孩子,去追求他向往的自由,去寻找他所认为的能够改变当时中国现状的良方,到美国之后,他先是选择了银行学,而后,又学习社会人文学科。
 
到了1920年,徐志摩在美国读书已经有两年,他开始对美国资产阶级的掠夺和贪婪感到厌倦,同时,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思想吸引了徐志摩,他决定到英国去,跟随罗素完成学业;不巧的是,就在徐志摩坐船启程前往英国的时候,罗素本人已经踏上了去往中国的旅途,并在中国和日本停留了两年之久,徐志摩要跟随罗素从学的愿望,刚刚萌发,就被搁浅了。
 
这种阴错阳差的错过本来是给徐志摩带来了沮丧和懊恼的,可是很快,这种沮丧就被冲散的一干二净,转而成另一种无法掩饰的喜悦和冲动,因为他在这里,认识了跟随父亲到英国公干的林徽因。自此以后,他的诗人的潜质和内心深处对于自由爱情的渴望,开始迸发,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不久之后,跟徐志摩分开了两年之久的张幼仪也来到了伦敦,她是来寻夫的,可她怎么也想不到的是,等待着她的,是丈夫徐志摩果断的抛弃。
 
张幼仪的前半生,是新旧主义思潮碰撞剧烈的年代,得益于此,她上了女子学校,可又由于家庭的传统,她被早早的嫁给一个不认识的人;她努力的想要扮演一个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角色,可无奈学识有限,思想也没有完全开化,处在新旧交替的边缘;一方面,丈夫在北京、美国和英国升学留学、沐浴新知,一方面,自己20左右的年龄却整日在家带娃,对于知识的追求始终是原地踏步;她的生活,一边是守旧(徐父和整个徐家),一边是不顾一切拥抱新潮的丈夫,她被夹在中间,度日如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