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厥阴病】6

厥阴病 提纲

《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是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症候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为厥阴病,也是半表半里证。
关于“食则吐蛔”,现在很少了,古时候卫生条件差,没有蛔虫的人很少。
厥阴病是上虚下寒,如果寒从下往上冲,蛔要受波及则会吐蛔,如果没有蛔,再怎么冲也不会吐蛔。

主证对应:凡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三焦气机不利所致的寒热夹杂,虚实互见,上热下寒、里寒外热,上实下虚等等病情错综复杂的证候群,主证必俱手足逆冷,兼证表现多样化,但多伴有下利即大便稀症状。
脉法对应:“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
临证所见:厥阴病的独脉表现在寸关尺三部均沉微弱细,但以寸关沉细弱为主。
厥阴病病位在里,证候群表现在上、中、下焦病均可见证,相对三阳病的单纯的主证表现而言,主证呈多样性,错综夹杂是其特点,症状之实与脉象之虚对比性较强,平脉辨证,当舍证从脉,只要符合脉象微弱者,即可认定。

厥阴病证治

一、临床表现  

1、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2、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时安者,此为藏厥。
3、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发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4、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概括: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  
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二、病理机制  

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
在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复。
病邪内陷,气血紊乱,阴阳不能顺接,所以有各种厥逆证。
肝胃气逆或湿热下注或实热壅结或脾胃虚寒,所以有吐利。

三、治则方药  

厥阴病为里虚而寒热错杂之症,其治法:
上热下寒者,治宜寒热并用,
厥阴寒证则宜温里寒,
厥阴热证则宜清下热,
厥多热少治宜温阳,
厥少热多自愈。
1、厥阴病证治法  
➀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是寒热错杂证,治疗也当寒温并施,乌梅丸是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的主方,又善治蛔厥证与厥阴久利。 
➁吐逆自利,食入即吐,气味酸臭浑浊。本证也是上热下寒,证情比较复杂,故也寒热并投。上热宜清,下寒宜温,正虚宜补,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药如方名)治之。  
➂下利不止,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邪热当清,寒邪当温,正虚当补,郁阳当宣,寒热杂呈,故用药也当温凉补散兼施,用麻黄升麻汤。  
➃利下粘腻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脉数有力,是热性下利,故以大苦大寒的白头翁汤治之,有很高的疗效。  
➄血虚受寒,正气被郁,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最为适用。  
➅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用吴茱萸汤。
2、厥阴病变证治法  
➀呕而发热,是病邪由阴转阳的佳兆;法当因势利导,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➁下利谵语是实热下利,厥阴邪热外出,与肠胃之热相合,因燥实尚未结鞭,故只宜小承气汤缓攻之。  
3、厥逆证治法  
➀下利厥逆,大汗出,身微热而恶寒,小便利,脉微欲绝,阴盛阳微,阳气有外脱之象,为寒厥证,急当扶阳抑阴,用四逆汤。  
➁口干、舌燥、烦渴引饮、小便黄赤,属热厥证,用石膏汤。  
➂肤冷、时静时烦、得食呕吐、常自吐蛔、为蛔厥,乌梅丸具有降逆止呕,温胃安蛔,故为蛔厥主方。

辨厥阴病脉证篇卷八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诸四逆厥者不可下,虚家亦然。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发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去者其后必便脓血也。便脓血者其喉不痹。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利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炙之。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阴病观念)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当须吐之宜瓜蒂散。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苓桂术甘汤,再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也。下利腹胀满身体痛疼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汤。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厥阴病方症)

(0)

相关推荐

  • 少阴咽中痛与厥阴喉痹之不同

    第334条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与331条 ...

  • 麻黄升麻汤的应用思路

    □毛进军 在临床上,一些学生.同行曾问我,麻黄升麻汤证怎么理解?麻黄升麻汤怎么应用?前几天,我为3位患者开了麻黄升麻汤,一名学生不解其意,反复问:"老师,您为什么要用这个方子为患者治病呢?& ...

  • 如何理解厥阴病提纲

    厥阴病提纲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1 原文解读 厥阴肝患病的症状表现,饮水不能解渴,肝热之浊气肆虏侵扰心胸脘腹,心胸中烦热疼痛,饥而不思饮食, ...

  • 经典——伤寒论(六)

    小执医整理的实践技能知识点,必须学习 要点六"少阴病,四逆--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条) [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 ...

  •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证症候群】

    一.太阳纲: 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呕逆--风寒束表 发热恶风寒.头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逆,脉浮紧 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有汗.鼻鸣干呕,脉浮弱 二.少阴纲: 脉微细,但欲寐--真阳不足 ...

  •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辨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其实应该称之为"三阴三阳辨证",即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再三分阴阳,将疾病的位置.阶段.过程.性质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组概念,太 ...

  •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框架】精解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框架 第一.太阳病证治  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一.临床表现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

  •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太阳病】1

    太阳病 提纲 <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以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等症候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称为太阳病,也是表阳证. 太阳病提纲:提示太阳病主脉象浮,为阳证. 主证对 ...

  •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阳明病】2

    阳明病 提纲 <伤寒论>第179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伤寒论>第182条: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以脘腹硬满有抵抗.压痛,或者发热.汗自出. ...

  •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少阳病】3

    少阳病 提纲 <伤寒论>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以口苦.咽干.目眩等症候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为少阳证,也是半表半里证. 主证对应:口苦,咽干,目眩,兼证见胁下鞕满,干呕不 ...

  •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少阴病】5

    少阴病 提纲 <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也是表证(表阴证),这是对照太阳病来说的,一般的表证也类似太阳病,但是脉比较微细,同时喜欢躺着,喜卧,困倦. 主证 ...

  •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合病】7

    三阳三阴六病 合病 六经病证,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六经病证从病变部位上讲,太阳病主表,阳明病主里,少阳病主半表半里,而三阴病统属于里. 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 ...

  •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辩证】

    <伤寒论>三阳三阴六病辩证 1.太阳病 病在表,有三种症状 第一.太阳伤寒 症状是无汗,全身肌肉酸痛,骨节酸痛,就是病在表. 为什么要强调无汗?因为毛孔闭锁掉了,不能流汗,很多汗液走不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