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古老的天文地理。2021辛丑牛年五运六气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古老的天文地理。2021辛丑牛年五运六气
《黄帝内经》,现在人们多把此书称之为——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内容覆盖广博,自然、生物、心理等无所不包,可谓包罗万象,因此,喜爱传统文化的很多人都在读。
在我国古代,一直流传有“秀才学大夫,只要一晌午”的说法。原因在于,这些传统文化的古籍都是相通的。比如“阴阳”、“五行”、“四象”、“八卦”等等基础概念,以及对自然界的认识等等。
01 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精准分析,叹为观止
先从春夏秋冬四季说起,在《黄帝内经》中将四季称之为四气,书中对于四个季节如何养生做了详细论述,也就是讲述了四季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人如何做能够适应这样的季节交替。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四季变化与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有关。
除了四季,我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节气”,一年12个月,每个月2个节气,一年总共有24个节气。在我们现在一般人认知中,“立春”吃春饼,“冬至”吃饺子,“夏至”白天最长,“冬至”夜晚最短。除此之外,这些节气其实还有更多深层次的含义,有人说是文化、有人说是科学,总之,众说纷纭。
24节气与历法,气候相关,精密、准确地反应了季节变化,这是我国古代,2000多年前就已经确立的历法,也是太阳历;非常精准、严密地把握季节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到非常重大的指导作用。
在细节方面,比如,冬至一阳生,在冬至这一天会出现比较暖和的天气;而夏至一阴生,在夏至这一天甚至能感受到丝丝凉爽。
为何会出现如此精准的分析,李秀笔记认为一则在于古人经过了漫长,长年累月的观察记录,积累了充足的数据;二是因为古人对于气候变化的感知相较于现代人更为敏锐;三则在于古人对于天文地理的观测条件优于现代人。
当然,上述的结论是从如下角度考虑的:我国上古时期,那个没有现代文字出现以前的时代,可能至少经历了上万年,今天的近现代科学才不过五百年;现代人单就人体感知水平而言,对于环境气候的感受普遍是比较迟钝的,因为我们多生活在自己创造的人造小环境中,这从野外生存等活动的火爆中可见一斑;毋庸置疑,现在拥有比古代更加先进的观测设备,但是自然环境方面,很多时候,人们已经难以看到璀璨的星空,一方面可能在于我们引以为傲的夜晚城市夜景卫星图——灯光,另一个可能是环境污染,雾霾等原因。
02五运六气,一个神奇的,描述气候周期变化规律的概念,与日月星运行规律有关
粗略来看,春夏秋冬,一个四季的周期,就是一年。除了四季这样我们明显能感受到的周期,和24节气的周期,还有“运气”这样的周期。
说到运气,今天汉语中大多和某些随机性强的小概率事件联系起来,解释为现实中发生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事件。
在我国古代“运气”一词的原始词义,与“节气”这个词的词义是相同的,都是在描述自然界的自然现象。“运气学说”则特指五运六气,时至今日主要应用于中医学领域。
出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最近关心五运六气的人,比较多。因此,本文李秀笔记主要写一写自己了解的五运六气。
五运简化来说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运与太阳系的日、月、行星运行规律相关,主要讲的是行星对气候的影响。六气指的则是气候变化的空气形态,即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03天道、地道,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地日关系描述,实践性非常强
一日有昼夜之分,一年有四季,这是我们生活在黄河流域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而成白天黑夜。夏季太阳照射角度高,而冬天太阳照射角度低。人们感受明显的是,冬天影子长,夏天影子短。冬天太阳光照射进屋子更深,而夏天,太阳则照射进屋子则比较少。
如果立杆测影,将日影变化精确记录下来,我们可以得到一张“太极图”。
我们都知道冬至日,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但是,冬至日,并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一年中,最冷的时节精确来说是冬至日之后到次年立春的45天,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数九寒天,一九到五九。夏至日与三伏,也是同样的道理,这里就不重复写了。
“阳气潜藏”“阳在下”,这是在《文言》和《象传》中,对于冬至日的原因解释。
我们现在大多数人也都知道,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并非正午12点,而是下午2、3点;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并非子夜12点,同样也要延后两三个小时。与上述的夏至日非最热,冬至日非最冷道理是一样的。
类比来说,无论夏至、冬至,还是正午、子夜,描述的都是太阳的状态,在传统文化里,李秀笔记把它简化理解为天道;而气温变化的延后,则归为传统文化中地道的范畴,也就是说加入了大地的因素。
有人说,我国传统文化就是经验的累积,也许有一定道理。总之,我们的祖先,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并以天干、地支、五行这样的符号来记载。
04 古人对于太阳、月亮、行星运行理解的精细程度,超乎我们普通人的想象,有数据为证
五行同样可以理解为太阳系对地球气候影响的五种运行状态。太阳系对地球的影响,两分法是阴阳,四分法是四季,也可以是子午酉卯;五分法,就是木火土金水。
在《左传》中,就有“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的说法。总之,五运六气,就是把天文地理的变化往细了分。
先从太阳说起,我们都知道,日复一日的太阳角度变化很小,人们通常不容易感受到,但累计起来的变化却比较大;日复一日的气温变化同样如此。就算四季分明的黄河流域,春夏秋冬的变化也并非一下子能感受到。
举个例子来说,太阳的高度变化,除非日出时刻,其他时候,就算我们盯着太阳看,也很难观察到什么。但是,若是每隔两个小时,变化就很大,一下子就能看到。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最大的,万物生长靠太阳的道理,大家都明白。这里就不多解释。古人对于太阳的认知非常悠远,源于上古时代的《山海经》中,就有以山头记录日月出入的记载,可见古人对于太阳观测历史之悠久。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我们白天肉眼所见的太阳顺时针运行轨迹。除此之外,古人结合星宿,利用28星宿,还度量了太阳逆时针的周年运行轨迹。我们现代科学把前者称之为地球自转,后者为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
在《黄帝内经》中,有如下论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一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数焉”,“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
大致意思是说,星星,能够度量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轨迹;太阳一天走一度,月亮一天走13度多一点;一年是12个月,一天分为12个时辰。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要一年时间,也就是365又四分之一天,把这个公转大圆分成365度,太阳在天上一天运行了1度。月亮围绕地球转的周期是27.32天,365度除以27.32约等于13.36度。
月行十三度有奇,这样的数据,虽然看上去简单,却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古人对于天文地理的掌握程度,是超乎我们普通人想象的。虽然古人没有今天的日心说理论,但站在大地上观测到的数据称得上超级精准。
除了太阳,人们在地上最容易观测的天体是月亮,月亮同样呈现周期性运动规律——比如朔望月。阴历初一月亮隐没几乎看不见,初三能看到小月牙,初八是半月,十五是圆月,二十二又是半月,二十七以后月亮又不怎么看得见。而且在我国自古就知道,月亮本身不发光,是反射的太阳光,因此,对月相的观测,同时包含了地球、太阳、月亮三者的运动规律在其中。
月亮对于地球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现代科学至少早已证明了潮汐力的影响。当然,很多的影响也有学术论述,也有很多未知的未解之谜。
在《黄帝内经》中,对于月亮的论述,则是: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大致意思是说,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体血气经络运行有关。
五气经天图
第三,再来说说星星。
相对于太阳和月亮来说,星星对于地球的影响似乎小很多。依我们的肉眼来看,天上的星星,大多都是相对不动的。仅有几颗星星,在巨大的天幕上运行。
依肉眼来看,比较容易观测到的是北极星,全天的星星,都以北极星为中心转动,但是这些星星大多相对不动。仅有的几颗能动的,而且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的星星,就是五大行星。(当然,还有个别彗星、或者流星)。那些相对不动的星星是早期天文学里的恒星,而行星的意思自然就是运行的星星。
恒星和行星的关系,类似于地图上的一个个标志物与运行的汽车。因此,恒星可以作为行星、太阳、月亮运行轨迹的坐标物来看待。我国古代,把这些坐标物分成二十八星宿,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文章前面讲述的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坐标系来源就是这些星宿。
按照现代科学,我们知道水、金、地、火、木、土,都是太阳的行星,按照日心说理论都在围绕太阳在做周期性转动。但是在地球上看来,木火土金水五颗行星则各自有着不同的运行方式。比如,有时候快,有时候慢,有时候大,有时候小,有时候顺转,有时候逆转。
《黄帝内经》中对此,做了详细的论述:
以道留久,逆守而小,是谓省下;以道而去,去而速来,曲而过之,是谓省遗过也;久留而环,或离或附,是谓议灾与其德也;应近则小,应远则大。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大常之二,其眚即也;小常之一,其化减;小常之二,是谓临视,省下之过与其德也。
05 五运六气,综合日月星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得出的概括性总结
按照内经的论述,五大行星,与太阳、月亮一起对地球的气候等方面产生影响。其中,有着一定的周期规律,用数字来表示就是“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五六相合,比如我们通常说的60花甲子,每60年天干循环6次,地支循环5次。
综合日月星的运行规律,于是《黄帝内经》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五运行大论。
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
《黄帝内经》中记录的大多是重要的结论,而非推理过程,五运六气也不例外。上面的结论描述述了五运六气与天干地支的对应关系,用表格来表示如下:
2021辛丑年对照上表,可以得出岁水不及,湿气大行的结论。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上应镇星。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胕肿,藏气不政,肾气不衡,上应辰星,其谷秬。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上应镇星,其主黅谷。复则大风暴发,草偃木零,生长不鲜,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瞤瘈,目视(盳盳),物疏璺,肌肉胗发,气并膈中,痛于心腹,黄气乃损,其谷不登,上应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