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草原之旅(2)·多伦诺尔,两个王朝的北方夏都

时间和路线:周末两日,北京出发

周五晚

北京—张北县(240公里,约3.5小时)

周六上午

张北县—元中都—玛拉盖庙—太仆寺旗(125公里,约1.5小时)

周六午:

太仆寺旗—元上都—多伦县(170公里,约2.5小时)

周日上午:

多伦县—汇宗寺—山西会馆—多伦诺尔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周日中午:

多伦县—多伦湖—喇嘛山—丰宁县(230公里,约3.5小时)

周日下午:

丰宁县—北京(183公里,约2.5小时)

河蚌绘·北京到多伦路线。

线路亮点

周末从北京出发,经张北县、太仆寺旗到多伦的线路,是一条经典的草原寻古之旅。一路上途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中都、世界遗产元上都、贡宝拉格草原、金莲川、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多伦诺尔,两个庞大帝国的北方历史在这里展开。元上都和元中都是元代的夏季王庭,每年四月,元朝皇帝便去上都避暑,八九月秋凉再返回大都。如今站在都城的残垣断壁面前,一段段铁血激荡的岁月都化为荒烟蔓草,令人唏嘘感慨。
多伦县(多伦诺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南部,距北京360公里,蒙古语意为“七个湖泊”。清代初年,康熙皇帝在此召集蒙古王公会盟,将蒙古诸部正式统一在清王朝麾下,之后多伦逐步发展为塞外经济和宗教重镇。漫步在古镇街头,一座座繁华褪尽的古老建筑已经显示出这里昔日的繁华。这条路线周五傍晚出发,一个周末可以全部逛完,属于较短的周末自驾游线路,全程高速和国道,路况良好。
本文照片为不同时期拍摄。

沿途风景解析

Day1:

元中都遗址,拍摄于2015年夏,当时还没建成现在的遗址公园。元中都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与当时的元大都(北京)、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齐名,建造者为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元武宗海山。

元中都城门遗址。元中都由内、中、外依次相套的三重城组成,即外城、皇城、宫城。内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360米。中城套在内城之外,面积约80万平方米。
元中都北城墙。元中都里既有宫城建筑也有放置毡帐的空地,这显示出这个介于元大都(北京)与草原之间的都城,兼具草原文化和中原传统双重特色。

元大都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至正十八年(1358年),宫室被红巾军烧毁,只留下城墙遗迹。

元中都宫殿遗址。元中都的宫室建筑按中轴线布局设计,以一号基址为中心的主体宫殿群位于内城的中北部,平面呈“工”字形,地表有琉璃瓦当、滴水和花砖等建筑构件。这里出土的汉白玉螭首,雕刻精美,堪称元代石刻中的精品。

元中都宫殿台基,傍晚的天色风雨欲来,瞬间就黑云压地。
元中都宫殿台基,这里曾经是百官朝贺的地方,如今已经荒烟蔓草,上面飘着五色祥云。

残存的城墙遗址。元中都从建立到焚毁的历史,可充分反映元代从鼎盛走向衰亡的过程。

玛拉盖庙,拍摄于2018年夏,玛拉盖汉语意为“帽子庙”,后赐名“咸安寺”,位于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始建于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是太仆寺最大的寺庙,

玛拉盖庙的主殿,供奉着二世章嘉罗华多尔吉的像。他出生于甘肃凉州,8岁奉诏驻北京旃檀寺,后来移驻北京嵩祝寺。雍正十二年(1734年)获封大国师,同年入西藏随七世达赖学习佛典,随五世班禅受大戒,次年返回北京。乾隆元年(1736年),接受“管理京师寺庙喇嘛札萨克达喇嘛印”。

上世纪七十年代,玛拉盖庙受到严重损失,经书及文档失散,二世章嘉的像也被砸碎,后于2006年重修。
元朝夏宫元上都,拍摄于2016年夏。元上都位于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元上都建于1256年,元世祖忽必烈委托刘秉忠设计修建,最初取名开平府。
开满金莲花的草原。元上都区域在金代称为金莲川,筑有景明宫,是金朝皇帝避暑的地方。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后,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于是忽必烈把他的藩府南移至金莲川地区,建立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忽必烈在这里进一步扩大了与汉人士大夫的接触﹐受到更多的汉文化的影响。
元上都遗址附近的闪电河,又称上都河,是滦河的源头。
元上都宫城城墙遗址。通过金莲川幕府的大量活动﹐忽必烈加深了对学习汉文化﹑变更蒙古旧有统治方式必要性的认识,并取得了汉人士大夫的普遍支持,为元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1259年,蒙哥死。次年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位﹐中统四年(1263年)﹐升开平府为上都﹐以取代蒙古旧都哈拉和林。
元中都大殿遗址。忽必烈即位后,政权的统治重心已转移到中原汉地﹐因此他改北京为元大都﹐定为都城,将上都开平府作为避暑的夏都﹐形成两都制的格局。每年四月,元朝皇帝去上都避暑。八九月秋凉返回大都。

元朝皇帝在上都期间,政府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皇帝除在这里狩猎行乐外,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忽里台)和传统的祭祀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元上都是一座具有汉式宫殿楼阁和草原毡帐风格的新兴城市。其景物风习﹐在元朝文士的吟咏中多有记叙。同时的西方人马可‧波罗﹑拉施都丁也有描述。上都与大都之间有四条驿道相通,往北又可以循帖里干驿道交通漠北。

元末农民大起义中﹐红巾军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攻破上都城﹐焚毁宫阙。明初,明朝廷建立了开平卫,宣德时南徙独石,此城被废弃,此后长期无人居住便成为一片废墟。

Day·2:

汇宗寺,拍摄于2016年夏。汇宗寺位于多伦县旧城北2公里处,蒙古语称“呼和苏默”,意为青庙,因其殿顶覆以青兰色琉璃瓦故名。汇宗寺始建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是清王朝敕建的皇家寺院,由哲布尊丹巴活佛主持设计建造。

汇宗寺山门。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在多伦诺尔附近会见内外蒙古各部、旗王公、台吉,这次会盟确立了清朝对蒙古各部的统治地位,史称“多伦会盟”,从此外蒙地区正式列入清朝版图。会盟之后,应蒙古封建王公所请,康熙答应“愿建寺以彰盛典”,开始修建寺院。

汇宗寺由广场、大山门、天王殿、八大菩萨殿、金刚殿、大雄宝殿及其附属的善因寺,十三座活佛仓,五座官仓组成,具有典型的清代中原建筑风格,融入蒙古、满、藏艺术精美内涵,外观庄严华贵,装饰富丽堂皇。

汇宗寺的位置选在“多伦会盟”期间康熙大帐的原址上,是清王朝敕建的皇家寺院。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清政府正式册封章嘉呼图克图为大国师,颁赏金印,住持汇宗寺,内外蒙古各旗均派一名品学兼优的喇嘛常住该寺。雍正十年(1732年)外蒙古哲布尊丹巴活佛也移居多伦,自此多伦成为整个内外蒙古地区藏传佛教中心。

驻地为汇宗寺的章嘉活佛成为清政府册封的四大活佛之一,成为内蒙地区首领。另外三位活佛为外蒙的哲布尊丹巴活佛,驻地库伦(今乌兰巴托)甘丹寺;后臧地区的班禅,驻地为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以及前藏地区的达赖,驻地拉萨哲蚌寺。清政府用四大活佛册封系统,采取政教合一的方式管理蒙藏地区,显示了极为灵活的政治手段,这就是所谓的“明修长城清修庙”。

多伦山西会馆,拍摄于2015年夏。山西会馆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由山西籍商人集资兴建,原名伏魔宫关帝庙,是当年晋商在多伦地区聚会、娱乐、议事的场所。当时为内蒙古地区唯一的外省会馆,遂被称为“塞外商埠”。山西会馆有房间百余间,主要建筑有大山门、大戏楼、下宿、二山门、三过殿、东西长廊、耳房、正大殿等。

山西会馆由旅蒙的山西商人建造。旅蒙商早在17世纪就出现了,它源于康熙皇帝平定葛尔丹时的随军贸易。后来,随军贸易渐渐扩大到了清朝驻蒙古地区的驻军中。他们除了给部队包办粮草、贩运马匹和供应一些其他物品外,还和当地王公贵族、牧民进行贸易,这就是旅蒙商的前身。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多伦淖尔。多伦诺尔镇古建筑群之兴隆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是当年多伦诺尔唯一的汉传佛教寺院。
多伦会盟后,清政府对多伦旅蒙商十分重视,并给予很多优惠政策,再加上草原贸易利润丰厚,直隶、山西、陕西、山东等地的商人蜂拥而至,尤其随着汇宗寺、善因寺两座喇嘛教寺院的兴建而日益昌盛,多伦诺尔在不到6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一座典型的旅蒙商城、蒙古地区贸易都会。
多伦诺尔镇古建筑群之碧霞宫,始建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位于于多伦老城区福盛街,是一座典型的汉族传统道教宫观。
古镇上的商铺,如今已满目疮痍。
旅蒙商人把内陆大量的绫罗绸缎、铁木瓷器、药材香料、日用百货、茶叶烟草等运到多伦,销往内、外蒙古各旗,又将草原上的绒毛、皮张、盐碱土特产等汇集多伦,然后销往中国各地。旅蒙商事业如日中天,多伦城人口最多时达18万,注册商号4000余家。在当时,有所谓十大粮商、八大银号、五大烧锅、两大当铺之说。
多伦湖位于滦河上游,照片拍摄于2015年冬。
多伦湖位于滦河上游,照片拍摄于2015年冬天。

沿途景点美食

张北县

元中都

太仆寺旗

玛拉盖庙(咸安寺)

元上都

多伦县

汇宗寺

山西会馆

多伦诺尔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多伦湖

丰宁县

喇嘛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