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清朝为何不败而败?
中法战争,是发生在1883-1885年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长期以来也被很多国人视作晚清少有的不那么屈辱的历史。从实际情况上看,中方和法方在战场上互有胜负,甚至还打出来镇南关大捷这样的战术胜利,然后最终的条约却是中方的一味让步,因此,很多声音认为是主持谈判的李鸿章出卖了国家,导致当时清廷没有在谈判桌前取得战场上的利益。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越南战场上,中方战损数始终远大于法军
事实上,在广西和越南战场上,清军没有取得过除镇南关大捷以外的任意一场战术胜利。整个西南战场上,任意一场战斗,包括黑旗军在内的中国军队,和法军交战,不论作战目的是否达成,战损数始终高于法军。
这充分地说明了清军战术水平依然远远落后于法军,同时,这也带来了另一个后果:即虽然清军以优势兵力在镇南关取得战术胜利,并一度打的法军士气全无,但实际上清军也没有继续向南反攻,扩大战果的能力。而镇南关大捷的战损比,虽然不同史家说法不尽相同,但都认同清军损失远远大于法军。
另一方面,整个战争期间,清军没有收复任何一座法国占领下的越南都市,也没有在野战中歼灭法军主力(镇南关大捷也仅仅是一场赢得了战术胜利的防御战)就说明了清军战斗力的这种窘境。
二、东南沿海上,面对法国海军的优势,中国只能被动防守
在战争的另一个方向,即东南沿海,清(中国)同样出于被动挨打的态势。法国远东舰队利用装备优势发动突袭,全歼福建水师和摧毁福州船政局后,清朝事实上已经丧失了同法军争夺制海权的能力。 残存的南洋水师也无力与法军争雄,只能依托海岸炮台进行守口作战。
而正处于组建状态的北洋舰队也是指望不上,当时强大的战列舰“定远”级刚刚在德国制造完毕,对此,法军则放出风来,称其如果敢返回中国,则法军会在半路截击、扣押,所以清朝的海军只能被动防御。
也因此,法军可以较为从容地进攻台湾,而几乎无任何后顾之忧,只不过,台湾的陆上抵抗一直比较强烈,法军未能取得想要的战果,同时由于刘铭传指挥清军破坏了基隆煤矿,因此法国舰队获取补给也比较困难。
而整个东南沿海的海战中,中方也未能击沉法国舰队主力舰,仅在部分海口、要塞的防御作战中取得了战术胜利,可以说其处境事实上和广西越南的陆地战场如出一辙。
三、清廷在其他多个战略方向面临挑战
此时的清廷,除了法国,还在东北方向面临着日本对朝鲜的觊觎。日本在战争期间以兵力进入朝鲜,企图扶持傀儡而独霸朝鲜,虽然最后被清朝以兵力压服,但实际上朝鲜事件严重分散了清朝的对法资源和精力,是《中法和约》仓促签订的重要诱因之一,为了应付日本的挑衅,清军出动当时号称新锐的北洋海军“超勇 ”“扬威”两艘巡洋舰,这是南下援台计划破产的直接原因。
另外,清朝还在外交方面面临着英、俄等国的压力,他们出于继续侵略中国、侵略亚洲的目的,都不希望看到中国彻底的击败法国。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中法和约》的签订,事实上还是比较理想的局面,但可惜的是,清政府在中法战争结束的时间后,再一次沉浸在“同光中兴”的梦幻之中,对世界大势缺乏深刻认识,更没有推动深刻的社会、政治和军事改革,最终在10年后的甲午战争中惨败给日本,掀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