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最凄美的一首诗,无一句不美,写尽了繁华中的悲凉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为重要的情节之一,在这一情节中,曹雪芹为我们交代了林黛玉的冰清玉洁之心,以及林黛玉悲惨命运的暗示。许多人或许不喜欢林黛玉这一角色,但是对于这首《葬花吟》,提起来却都赞不绝口。
那么,为什么曹雪芹要为林黛玉安排这首凄美的《葬花吟》呢?《葬花吟》美在什么地方?
总体来看,《葬花吟》出现的时候是宝黛两人第一次的爱情高峰,在这之前,两人一起共读了当时的禁书《西厢记》,借助于书中的词曲,“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两人表白了内心感情,但是后来却因为一桩小事,黛玉误解了宝玉,所以内心痛苦不已,不幸和绝望笼罩着黛玉的心,但她那孤傲的性格,又让她不甘于屈服。于是,悲伤、孤独、痛苦,伴随着抗争、孤傲、悲愤,共同谱写了这首凄美无比的《葬花吟》。
黛玉葬花的故事,是曹雪芹的大手笔,可以说是《红楼梦》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情节之一,而黛玉葬花,又离不开这首凄美的《葬花吟》。可以说,没有林黛玉就没有完整的《红楼梦》,而没有《葬花吟》就没有完整的林黛玉。
一、缘起:感情受伤
黛玉葬花的整个事件,起因于一件小事,自然这件小事,是和宝玉有关的。
这天,宝玉被贾政叫了去,当天晚上,宝玉吃了些酒回来,正好宝钗来访,二人言谈甚欢。黛玉知道宝玉被贾政叫去之后,心里很担心,也想前来看望宝玉,可是黛玉来了之后,看到怡红院的院门关着,于是,黛玉便以手扣门。谁知道这晚晴雯正好和碧痕吵了嘴,正没好气呢。先是宝钗来了打扰一番,现在又有人敲门,心里便有了气。根本没有问是谁,便隔门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吧!”
黛玉以为丫鬟没有听清自己的声音,不知道是谁,她觉得自己以半个主人的身份,总不能让小丫头阻在了门外,于是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
结果晴雯根本没听出来,直接拒绝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黛玉一听这话,心里的气苦便上来了。她其实也并不是在意晴雯不给开门,而是一句“二爷吩咐的”让黛玉伤了心,既然是贾宝玉吩咐的,那天岂不是塌下来了?更何况,白天的时候,二人刚刚共读了《西厢》,算是表白了彼此,现在才刚到晚上,便如此不近人情了?这对黛玉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本来寄居贾府就已经很尴尬了,现在连精神寄托的宝玉都不看重自己了,那种压抑和悲伤,如何不令人伤心?而且以黛玉的性格,又不能让她直接去质问宝玉,所以除了哭泣,黛玉什么也做不了。
黛玉当天几乎一夜无眠。
第二天,便是芒种节,按照习俗,要饯花神的。当然,黛玉这天也不怎么搭理贾宝玉,宝玉一头雾水,看到地上的落花,便想收拾了送到和黛玉葬桃花的地方去,结果宝玉来到这里之后,听到有人在哭泣,而且哭泣中还有诗句吟念。
哭泣的人自然便是黛玉,所吟的这首诗,自然便是这首《葬花吟》了。黛玉哭道: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选自程高通行本《葬花吟》
二、凄美的《葬花吟》
木心先生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葬花吟》的美,和林黛玉、和《红楼梦》的故事是分不开的,这首词可以说是林黛玉高洁品格的宣誓,以及她悲惨命运的象征。
这首《葬花吟》,最起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
(1)《葬花吟》的意境之凄美
尤其是将《葬花吟》放在故事情节中,其美感,我个人认为,要比其他的所有有关林黛玉的诗歌都美!
诗的一开头,便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极美的暮春图画,“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花儿谢了,风儿一吹,漫天纷飞,这景象十分美丽,可同时花色没了,花香也没了,这一切又有谁去怜惜呢?
林黛玉是投亲而来的,对于她这种孤高的少女来说,本来就有一种清高之感,现在感情受伤(当然是她自以为的,因为林妹妹本就多愁善感啊),自然联想到身世的凄凉,所以她同情落花,也是在同情自己的身世和际遇,甚至觉得自己的身世比落花还要惨,因为花落了,还有人(即黛玉)为它们哭泣,如果人去了呢?会有人为她(黛玉)而哭泣吗?
花开花谢,一年一度,但是人生的遭遇,却是难以逆料的,于是黛玉自怜之感更甚,借助花的遭遇,倾诉了自己的对黑暗的愤怒和谴责,“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诗到此处,黛玉愁肠已断,在她想象的凄风苦雨中,更加伤神,于是她生出来一种奇异的想象,她希望“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这是林黛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想到现实的绝望,因为她清楚的知道,天国是不存在,即便是到达了天边,仍然不会有理想的生活,所以她只能发出痛苦的绝望之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葬花吟》的意境之美,当真是令人心为之醉的,尤其是和前后故事联系起来,和黛玉的故事联系起来的时候。木心说《红楼梦》中的诗词必须放在故事中才好看,确实是独到而又精辟的见解,一旦将《葬花吟》与林黛玉孤立出来,那么其意境之美,确实要打不少折扣的。
(2)《葬花吟》中林黛玉高洁品格的宣示
林黛玉知道在天国也不会找到幸福和纯洁的地方,所以她深感无路可走,于是她说:“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不如就用这个锦囊做成香袋,然后将我的骨头也装起来,用一抔净土将其掩盖了吧!林黛玉为什么这样决绝呢?
这是林黛玉高洁、傲岸的个性使然,“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因为我的本质就是高洁的,所以要回归到高洁的地方去,这比掉落到水里被肮脏的东西污染要好得多。这一句,就是林黛玉高洁品格的宣示,她向世人表白,宁可去死,也不愿被污染半分!
这正是林黛玉最为可敬、可叹、可爱的地方,也是《葬花吟》的筋骨所在。林黛玉宁可葬身泥土也不愿同流合污,不愿随波逐流,不愿被社会的大染缸染成黑色。她宁可毁灭,也要保持最高洁的人格,这种崇高的精神,如何不令人感动?
林黛玉是不同于薛宝钗的,薛宝钗深谙人情世故,对荣华富贵的生活有着向往之情,但是林黛玉不同,她看重的只有爱情,什么荣华、功名,她一概看,所以宝钗还会劝宝玉读书为业,但林黛玉就从来不会,因此贾宝玉最爱的,只能是林黛玉。
(3)林黛玉悲剧命运的谶言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美丽的花儿啊,你今天花落,还有我来为你收葬,将来我会在哪一天身死呢?人们都笑我葬花,可是将来等我死去的时候,又有谁来葬我呢?
林黛玉对话落花,其实突出的是对自己悲剧命运的预感,要知道,黛玉聪明之极,她如何不知道自己的性格?她清楚自己的悲剧命运,只是不知道这一悲剧何时会发生而已。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当春天逝去的时候,是花落的时候;当红颜老去的时候,也是身死的时候,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两亡,这一切,林黛玉早有预感。
林黛玉心中有着别人不能理解的痛苦和悲哀,她以诗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这首诗犹如她生前的遗嘱,是一首用血泪谱写的挽歌。本来,林黛玉表露了对宝玉的心声(共读西厢),但谁知白天表白,晚上就被拒绝(不开门事件),这本怪不到宝玉,只是丫头们不懂事,可是在黛玉看来,这一切天都塌了,所以她感到更加绝望,因为绝望和伤心到极点,所以她写下了这首令人百转千回的《葬花吟》。
三、《葬花吟》的不朽
《葬花吟》以炽热的感情、深刻的悲剧意蕴、高洁的品格宣示,向我们展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这是中国艺术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牵动着后世无数人的心。
那花飞花谢的场景本已经够令人哀婉和惊心了,但是林黛玉的满腹愁怀与高洁宣示,却更加打动人心。她是一个闺中弱女子,但却有着孤傲的心性,有着宁可毁灭不可被污染半点的高洁与坚贞。她将本是祭奠花神的日子,变成了祭奠自己的日子。她用一首无比跌宕的命运之诗,谱写了一曲红颜的赞歌!
曹雪芹的伟大,是能将繁华中的哀伤写尽、写绝。一个作家,写出哀伤的故事不难,写出繁华的赞歌也不难,但是在繁华中写出哀伤,却需要极大的笔力了,或许正因为曹雪芹经历过,所以他才能写出来。谁能想到那繁华的大观园中,会有这样多的凄凉故事,谁能看到那繁华的背后,是感人肺腑的悲剧呢?
曹雪芹看到了,或许也体验过,然后写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