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进食事关人格形成,遵循'三不两要',让宝宝爱上自己吃饭
最近看到宝妈群里的一位妈妈吐槽说,自从姥姥来家里,本来自主进食的孩子却'退化'了,香喷喷的饭菜端上桌,两岁半的宝宝马上说:'姥姥喂,姥姥喂。'跟亲妈讲理:孩子要锻炼自己吃饭,这样能锻炼他独立。谁知姥姥却说:'让他自己吃,孩子也吃不饱啊。再说了,你三岁多还是喂饭,不也很独立么?'
群里的妈妈纷纷表示,家里有同款姥姥(奶奶),下班回来看到孩子站在电视机前,手里拿着玩具。奶奶在一旁一勺一勺喂饭,就感觉画风不对。跟老人讲理,她们会觉得喂两口饭怎么了,万一孩子吃不饱,长不高怎么办?这么小的事儿,值当这么较真么?
自主进食如何帮宝宝建立'独立人格'
· 我要自己吃饭
孩子1岁后,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觉醒,词汇中有了'我'这个字眼,他们渴望独立,渴望自己像大人一样,用勺子吃饭。有时候,如果我们尝试帮助他们,可能还会遭到拒绝。因为孩子需要自己探索,感知自己行为对客观世界的影响。通俗来讲就是: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
· 我能自己吃饭
如果爸爸妈妈能支持孩子,对于独立的探索,即便宝宝把餐桌弄的很乱,也能耐心相对。一般来讲,两岁的宝宝就已经能够基本完成独立进食了。能自己吃饭,而获得的成就感,对于宝宝的'自我价值认知'至关重要。我们的宝宝可以从中获得掌控感和价值感。
· 吃什么吃多少
《儿童发展心理学》指出如果照料者把儿童的自我意志表达,当做为了独立而进行的正常且健康的努力,而不是倔强的反抗,就能帮助儿童学会自我控制。
在心理学家看来,被喂饭的宝宝会面临的最艰难处境就是:无法决定自己吃什么、吃多少。且不说伤害宝宝对食物的兴趣、造成孩子饥饿饱胀感失调,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知饥饱。
喂饭看似在帮助孩子吃饭,实际上却在否定他在进食上的自主权,传递出'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信息。从而影响孩子的'人格独立'。
孩子自己吃饭和'自控力'发展有关
哈佛大学的一项人脑发育研究表明,在宝宝自主进食这件事情上,妈妈们确实应该坚持一下。
该研究发现,婴幼儿进行自主的外部探索越频繁,大脑各区域间的协调能力更强。不但如此,心理学家揭示了'自主进食'和'人格发展'之间的联系。
通俗点的话语来说,从某种程度上讲,在两岁左右,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如果能帮助孩子,完成自主进食、自主如厕等一系列'标志事件',则会帮助孩子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并且提升孩子的自驱力。
这些也是常常被爸妈们忽视,但却也是最重要的。它映射的是孩子的大脑发育以及各能力发展的特点。
孩子能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情,积极主动的完成,而不是等着爸妈督促,推一下动一下。来自于孩子的'人格独立',而这种'独立和自觉'是由诸如自己吃饭,自己如厕、自己穿衣服等小事儿逐渐积累而来。
'三不二要'让孩子享受自主进食
腾森平司在《食育》中说我们希望孩子在生活和玩的过程中,在自己意愿的基础上,积累关于饮食的体验, 享受吃的快乐,享受和大家一起吃的快乐。
自主进食不仅是孩子必备的生活技能,更是宝宝发展人格独立的重要过程。独立的吃饭,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控力,让他们日后能更好的管理自己,拥有强大的内驱力。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呢?
a. 不要催促孩子
宝宝都是天生的美食家,味蕾敏感,心中充满好奇。吃饭对于他们而言,更像是探索和冒险。偶尔节奏慢一点,捏捏Q弹得蘑菇,观察一下树一样的西兰花。所以有的宝宝自己吃饭时会很慢,但是最好不要催促他们,更别因为看不下去,直接夺过勺子喂宝宝。对食物的兴趣是自主进食的保证,只要他的注意力还在饭上,磨蹭在40分钟之内都是可以的。
b. 不要怕孩子挨饿
很多长辈对'喂饭'最大的解释是:害怕孩子挨饿。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让孩子适度'挨饿'反而利大于弊。能够感受到'饥饿'才是自主进食的一个强大驱动力。这个道理很简单,找到食物生存下去,是一切生物的本能,孩子也不例外。
c. 吃饭不要玩手机
在吃饭这件事儿上,有一些父母其实做了负面的示范,我们几乎全天和手机呆在一起,就算是在餐桌上和宝宝吃饭,也会举着手机,时不时的看一眼。这传达给孩子一个信息,可以边吃边玩。对于自己吃饭很不熟练的孩子来讲,让别人喂,自己玩,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了。
d. 要让孩子参与到'烹饪'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