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饱满的孤独
评《月亮与六便士》思特里克兰德
📪 饱满的孤独
作者:狱楼
图丨北堂文学舍 底图丨网络
愿你能够看见自己的月亮
作为一个胆小怯懦却又想要机会实现内心中不被认可的梦想的我,曾多次在生活中的某些时候极度想要逃避人群,逃避责任,逃避世界上与我有关的一切,然后肆无忌惮地做我想做的事情。但这一切,奈何始终不会发生,因为我害怕孤独。
可笑的是,人总是这样,面对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时或有心无力做成某件事情的时候,就会非常羡慕那些能够做成这些事的人。所以,当我第一次面对思特里克兰德这个人物的时候,他的故事以及他的人就如强力磁铁一般紧紧吸引着我。与其说思特里克兰德是没人性,令人讨厌的,我更想说——我喜欢他。我时常会因为小说中思特里克兰德与“我”说话时,用那种“你他妈简直就是一个混蛋”的粗俗语句来回应的态度而感到搞笑。笑过之后,我总会想,像思特里克兰德这样的人,真的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在乎别人。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我们似乎会反感、不理睬,觉得他没有教养,不愿靠近。所以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我会抱有同情心。与庞大的社会脱轨,与紧密的人群分离,我觉得他是孤独的。但是他的孤独带给我的却是饱满的。那种孤独,不是寂寞。
他为了画画的梦想,在40岁这个年纪,突然离开妻子儿女,只身前往法国,学习画画。他并不为贫穷而难过,他不需要朋友,他也不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好笑的是,在贫穷降临身边时,他也仍然不忘记用刻薄尖酸的语言回应别人。他不在意别人是否喜欢他的作品,也不关心世界上其他著名的画家画作,他在意的是他还有没有能力继续创作。从头到尾,他关心的就只有这一点,仅此而已。他还活着的时候,世界上其实并没有多少人能够欣赏或者说欣赏到他的画。因为他实在是太过吝啬,况且他也没有名气,还不肯把画给别人看。只有在生活潦倒,无法填充肚子之时,才会画画赚钱。他甚至在死前都要求妻子把自己创作的画烧掉,而看过这幅画的人也就两个。所以,他留下的画作不多,拥有他的画作的人少,能够欣赏他画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40岁往后的人生,画画占领了他生命,孤独陪伴他走向了人生列车的终点。
毛姆在书中结尾写下了这样一句让我动容的话——“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时代,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思特里克兰德追寻梦想,抛开了所有,世人眼里的他特立独行。从人伦道德来看,这种行为更是不可理喻。特立独行在我们众多人眼里是失常,怪异,变态。世人不解,梦想为何值得他这样做?我曾在蒋勋先生的《孤独六讲》中看过一句话:“当群体对特立独行做最大的压抑时,人性便无法彰显了。我们贡献自己的劳动力给这个社会,同时也把生命价值的多元性牺牲了”。在思特里克兰德身上,我没有看到蒋勋先生所说的这种遗憾。思特里克兰德并没有被安定生活所捆绑,他毅然决然地辞去证券经纪人的职位。在剩余的生命里,他把他的人性非常自然地流露出来,他让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实现,虽然讨人厌,但却无可厚非;他把生命价值的多彩放在了绘画上,丢掉了单一。
为了创作,他四处游走,进入原始林,安静生活。他就是这样一个,活在自己世界的人。孤单一人,本是寂寞,却被梦想填满了全身,最终成了孤独,饱满的孤独。小说中虽然没有写思特里克兰德的内心活动,但是我想,在他的心里,充满的是自己与天地的对话,询问着自己从何而来,又该去往何处,其意义何在?这就像老庄哲学里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孤独,我很喜欢。他很纯粹,这是我对他的印象。
从来都如此,孤单一人。从来都如此,只为梦想。从来都如此,看见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