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以身殉国,清廷却认定其罪责重大,他冤吗?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经过大半年时间的激烈交锋,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清朝也因此战失利而迅速滑向了亡国边缘。

在我们传统印象中,军人以身殉国是忠勇、气节的表现,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嘉奖。然而丁汝昌殉国后,清政府不仅不予表彰,还认为他罪责重大,下旨“籍没家产”,并将丁汝昌的棺材捆上三道铜箍,意为枷锁,昭示棺主有罪。那么究竟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忠奸不辨,还是另有其他原因呢?今天夜读史书就来与大家聊聊丁汝昌究竟冤不冤。

丁汝昌早年参加太平天国运动,是太平军中一员骁将。1861年,清军围攻安庆,丁汝昌随长官程学启向清军投降,从此成为清军中的一分子。在此后几年时间里,丁汝昌作战英勇,屡立战功,由此得到了李鸿章的重用。

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建军。丁汝昌被任命为海军提督,成为北洋水师的最高长官。

后来北洋水师在海战中全军覆没,有些人怪慈禧太后武断专权,有些人怪光绪皇帝年轻气盛,也有些人怪李鸿章首鼠两端,但很少有人将矛头指向以身殉国的水师提督丁汝昌。一来是近年的影视及书籍作品中,丁汝昌大多是以正面人物的形象出场,给人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二来是中国人一向讲究人死为大,自然没理由去指责忠义双全、为国捐躯的丁军门。然而就事论事,北洋水师之所以惨败,丁汝昌其实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许多人误以为北洋水师的舰艇实力远逊于日本联合舰队,可事实上却是双方各有千秋。比如北洋水师的平均航速慢于日舰(1:1.4),可北洋水师200毫米以上大口径火炮的数量却比日舰高了近一倍。中口径和小口径火炮,双方各有各的优势。此外,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二舰是当时较先进的铁甲堡式军舰,其性能比任何一艘服役中的日舰都要高出一大截。所以光论舰队实力,双方总体相当。

既然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在硬件方面旗鼓相当,为什么前者会被打得一败涂地呢?这就要说到北洋水师这支队伍存在的诸多问题了。

按照《北洋海军章程》中的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皆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可实际情况却是“琅威理去,操练尽弛。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挈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注:琅威理为北洋水师前任提督,英国人)

丁汝昌身为北洋水师最高指挥官,不仅没有禁止官兵们陆居,反而在刘公岛大搞房地产项目,并把房子出租给军官居住。当老大的带头违反纪律,下面的官兵们自然也就不担心自己被问责。因此北洋水师后期军纪极差,官兵们离船上岸找乐子的有之;在舰船上公然酗酒、赌博的亦有之。

北洋水师疏于训练,每次演习都预设好了固定位置,以便让炮火一击必中,可真实战场上敌人哪会躺着不动让你打靶呢?此外,水师官兵对舰船保养工作也极其马虎,船体表面锈迹斑斑,船舱内污水横流都成了常见现象。更过分的是,官兵们还利用军舰进行走私贩运,由此造成的恶劣影响不言而喻。

打铁的纪律是保持军队战斗力的最重要条件。可丁汝昌管理下的北洋水师军纪败坏,操练废弛,临阵时的战斗力自然令人堪忧。

虽然北洋水师许多官兵在甲午战争中都表现出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可在面对同样战斗意志坚定的日军时,水师官兵平日疏于训练的恶果就开始暴露无遗,全军上下配合只能用一塌糊涂来形容。当日舰逼近时,提督丁汝昌下令全军“分段纵列、犄角鱼贯之阵”迎敌。到总兵刘步蟾传令后,变为“一字雁行阵”。到实际交战时水师阵型又变成了“单行两翼雁行阵”。最终在日舰火炮的轰击下,北洋水师舰艇各自为战,完全失去了章法,结果自然是一败涂地。

不可否认的是,晚清政坛腐朽不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北洋水师的发展。但丁汝昌身为水师最高长官,却没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将这支军队管理好,以至于在临阵时出现了种种乱象。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说,丁汝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从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到对北洋水师全权负责的李鸿章、丁汝昌,再到北洋水师的全体将士。其实每个人都是这场败局的推手。众人一起合力,最终才将这支号称亚洲第一的舰队推向了无底深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