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第十二次领读会:孙资,刘放传

内容:《三国志》刘放、孙资传

主讲:快雪青锋

记录:Arya

格式说明:

海盐焦糖杏仁色:原文

杏仁香草奶油色:译文

杏仁饼黄色:工具批注

斜体字资料引自网络

@快雪青锋:

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是刘放、孙资传,他们2人的传记在卷14中,也就是有程昱、郭嘉的那一卷,同卷还有董昭、刘晔、蒋济,都是曹魏时期重要的谋士,这两人名声不像其他几人那么响亮,也没有什么知名的故事,但他们在魏晋转移间有着重要的作用。

刘放、孙资二人,前面的信息就不介绍了,从他们的职务开始,他俩的职位分别是中书监和中书令,这两个职位,可以看一段资料:中书监的萌芽始于汉代,西汉年间置中书,原本是归属于内廷的宦官机构,其主官称中书令。中书的责任是专门在皇帝的办公场所整理宫内文库档案。由于这一职务的工作之便,能够常常与皇帝有接触机会, 因而在内廷中的作用逐渐重要起来。

不过如前所述,中书在汉代还是宦官机构之一,所用之人并非一般的外朝文臣,大史学家司马迁因曾卷入要案身受腐刑,同时因为他本身学识过人,才得以任此要职。曹魏后,中书逐渐不拘于宦官,也起用士人,从而演化成可以讨论政策的研究机构,其主官阶高者称中书监,次者称中书令。

目前主流认为中书监的创立可谓是曹魏加强中央集权的新措施。曹魏时期文帝曹考虑到尚书台权势日重有威胁皇权的可能,故而改秘书令为中书监和中书令,与中书令职务相等但在朝臣位次上略高。

魏文帝以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为中书令,同堂机密,诏命多出自刘放。至明帝时,中书监、中书令已经位高而权重,成为实质上的“宰相”。晋朝、南北朝均保留这一职务,因中书监处理机要接近中枢, 时人又称其为“凤凰池”。西晋名臣荀勖原本担任中书监,后来奉旨升迁为名义上更为高尚的尚书令,官僚亲友均来庆贺,不料荀勖却说:“夺我凤凰池,何贺之有!”由此可见,在当时人心目中,中书监的尊笼远超尚书令,反映了魏晋时代官制权势的变迁。

放善爲书檄,三祖诏命有所招喻,多放所爲。青龙初,孙权与诸葛亮连和,欲俱出爲寇。边候得权书,放乃改易其辞,往往换其本文而傅合之,与征东将军满宠,若欲归化,封以示亮。亮腾与吴大将步骘等,骘等以见权。权惧亮自疑,深自解说。

刘放善于撰写文书檄文,前后三位皇帝的命令中那些进行招抚的文书,大多是刘放所做。青龙初年,孙权与诸葛亮联合,准备一起出兵攻打魏国。边境守将得到孙权的书信,刘放于是改变其中的言辞,处处更换内容而且文意连贯,将信改为写给征东将军满宠,说想要归顺魏国,信封好后送给诸葛亮。诸葛亮誊写后交给吴国大将步骘等人,步骘等人将信交给孙权。孙权怕诸葛亮疑心,亲自做出解释说明。

@快雪青锋:注意刘放善书。

@Skye:孙权与诸葛亮准备联合,讨伐魏国。孙权写给诸葛亮的,被刘放拦截,更改言辞送给诸葛亮。挑拨孙权与诸葛亮的关系。

其年,帝寝疾,欲以燕王宇爲大将军,及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辅政。宇性恭良,陈诚固辞。帝引见放、资,入卧内,问曰“燕王正尔爲”放、资对曰“燕王实自知不堪大任故耳”帝曰“曹爽可代宇不”放、资因赞成之。又深陈宜速召太尉司马宣王,以纲维皇室。帝纳其言,即以黄纸授放作诏。放、资既出,帝意复变,诏止宣王勿使来。寻更见放、资曰“我自召太尉,而曹肇等反使吾止之,几败吾事”命更爲诏,帝独召爽与放、资俱受诏命,遂免宇、献、肇、朗官。太尉亦至,登床受诏,然后帝崩。

这一年,明帝病重卧床不起,准备让燕王曹宇担任大将军,和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同辅政。曹宇为人恭顺温和,诚恳地坚决推辞。明帝召见刘放、孙资进入卧室,问道“燕王如此这样做怎么办呢?”刘放、孙资回答说“燕王实在是知道自己不能承受如此重任。”明帝问“曹爽可以代替曹宇吗?”刘放、孙资都表示赞成。又详细陈述应该迅速召回太尉司马懿,以维护皇室纲纪。明帝采纳他们的建议,立即授权刘放写下诏命。刘放、孙资出去后,明帝改变主意,下令阻止司马懿让他不要回来。不久又见刘放、孙资说“我要召回太尉,而曹肇等人反而让我阻止他回来,差点坏了我的大事。”命令再写诏书,明帝独自召见曹爽和刘放、孙资,让他们共同接受诏命,于是免除了曹宇、夏侯献、曹肇、秦朗的官职。太尉司马懿也到了,登上明帝病床接受诏命,然后明帝去世。

@快雪青锋:'太尉亦至,登床受诏,然后帝崩。'

登:上、升。由低处到高处;踩,践踏,脚向下用力。

对于“登”字,有的翻译为在床边接受遗命,我认为是不合理的。但此事涉及司马懿,所以写的比较隐晦。

召回司马懿是刘放写的诏书,上文提到刘放善于模仿他人笔记,又负责写诏书,那么诏书到底表达了啥,刘放是关键作用。后面的裴松之注,也是关于这块的记录。

@江壹城:这里明帝发生了啥事?我要召回太尉,而曹肇等人反而让我阻止他回来,差点坏了我的大事。这段有点,说不通。他是被人挟持了吗?

@快雪青锋:没法写通。

【裴注】世语曰:放、资久典机任,献、肇心内不平。殿中有鸡栖树,二人相谓:“此亦久矣,其能复几?”指谓放、资。放、资惧,乃劝帝召宣王。帝作手诏,令给使辟邪至,以授宣王。宣王在汲,献等先诏令于轵关西还长安,辟邪又至,宣王疑有变,呼辟邪具问,乃乘追锋车驰至京师。帝问放、资:“谁可与太尉对者?”放曰:“曹爽。”帝曰:“堪其事不?”爽在左右,流汗不能对。放蹑其足,耳之曰:“臣以死奉社稷。”曹肇弟纂为大将军司马,燕王颇失指。肇出,纂见,惊曰:“上不安,云何悉共出?宜还。”已暮,放、资宣诏宫门,不得复内肇等,罢燕王。肇明日至门,不得入,惧,诣延尉,以处事失宜免。帝谓献曰:“吾已差,便出。”献流涕而出,亦免。

【裴注】译文:《世语》记载:刘放、孙资长时间掌管机要重任,夏侯献、曹肇内心不平。皇宫中有鸡落在树上,二人对话道:“这个也有一会儿了,看它还能站多久?”影射的就是刘放、孙资。二人恐惧,于是劝说明帝召见司马懿。明帝写了手令,让辟邪使者交给司马懿。当时司马懿在汲县,夏侯献等人已先发出诏令,让司马懿从轵关向西回到长安,辟邪使者的再次到来,司马懿怀疑事情有变,详细寻问了辟邪使者,于是乘坐追锋车疾驰京师。明帝问刘放、孙资:“谁可以来制衡司马懿?”刘放说:“曹爽。”明帝说:“他能担此重任吗?”曹爽就在旁边,汗流浃背不能应对。刘放踩了曹爽一下,对曹爽耳语到:“臣以死奉社稷。”曹肇的弟弟曹纂担任大将军司马,燕王曹宇不合明帝心意。曹肇出宫,曹纂见到曹肇,大惊道:“皇上状态不好,你们怎么都出来了?应该回去。”已经到了傍晚时分,刘放、孙资在皇宫门口宣读诏书,曹肇等人不能再进皇宫,免除燕王官职。曹肇天亮后来到宫门,不能进入,恐惧不安,主动到廷尉处,以办事不利为由被免除官职。明帝对夏侯献说:“我已做好了决定,你出去吧。”夏侯献流泪而出,也被免官。

给使:供役使之人。

辟邪:三国魏国宫廷使者的称呼。

失指:不合帝王旨意。

差:指派;派遣。

鸡栖树:有的翻译版本认为这是一种树木,有的认为是鸡站在树下,联系下文的对话,我认为是鸡站在树枝上。刘放他们和曹宇,这两伙不合,所以有“鸡栖树”的说法。

@快雪青锋:这段正好接上周的故事,司马懿接到了两波使者的命令,争权的两拨人都可以派出辟邪使者,这时的皇帝已经无法决定事物了。后来刘放孙资还控制了皇宫,曹宇等人职务被免除,真的是皇帝的意思吗?皇帝有免除他们职务的必要吗?

【裴注】:案世语所云树置先后,与本传不同。

【裴注】译文:考证《世语》所记载事件的先后顺序,与《三国志》本传中有所不同。

@快雪青锋:

本传中,先确定了曹爽再召回司马懿;世语中先发诏书要召回司马懿,再确认曹爽。

原来的辅政人选及排序: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

后来的辅政人选及排序:司马懿,曹爽。

对比两组,从数量到排序,第二组都显得过于草率。

@江壹城:所以,曹爽是司马懿的人吗?

@快雪青锋:不是。

@江壹城:最后司马懿和曹爽的关系大概是?

@快雪青锋:我觉得是一个能力不行的人,但顾命大臣没有曹家也说不过去。如果选能干,为啥不选曹宇?

@Skye:明帝给曹爽的官职比司马懿大,让曹爽制衡司马懿,后面曹爽就把司马懿架空了。

@快雪青锋:表面上是司马懿配合曹爽,实际上曹爽控制不了司马懿。

@江壹城:所以,曹宇,夏侯献,曹挚,秦朗是司马懿的政敌?而且这些人下场应该都不会太好吧?

@Skye:对,曹爽是玩物丧志那一类,在心智方面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江壹城:嗯!看来曹宇是曹家为数不多的门面了。我要是司马懿肯定事后要整一整曹宇。

@快雪青锋:全被架空啦,如果是正常情况,皇帝有必要把他们全免职吗?这些事都是刘放他们干的。

@知常:刘放和司马懿关系不一般。

@江壹城:所以,刘放这个题材选的好啊。刘放的厉害之处,在于跟明帝居然也能说上话,而且还颇得明帝信任?不然最后这种时候,也不会让他凑在身边对不对。三国里面这么明显的事,读三国的人肯定都知道,所以,脑子清楚还被利用,说明确实是无可奈何。

@快雪青锋:后期都控制明帝啦,换任命,估计都是他俩干的。换任命,估计都是他俩干的,那会已经无力控制了,但是文字也不能这么记啊。

@Skye:说曹挚等人阻止我意图,感觉就是个罢免他们的由头。

@江壹城:对,说的对。

@快雪青锋:是的,不然怎么写呢

@江壹城:狗咬了我,还要说狗替我看家。

【裴注】资别传曰:帝诏资曰:“吾年稍长,又历观书传中,皆叹息无所不念。图万年后计,莫过使亲人广据职势,兵任又重。今射声校尉缺,久欲得亲人,谁可用者?”资曰:“陛下思深虑远,诚非愚臣所及。书传所载,皆圣听所究,向使汉高不知平、勃能安刘氏,孝武不识金、霍付属以事,殆不可言!文皇帝始召曹真还时,亲诏臣以重虑,及至晏驾,陛下即阼,犹有曹休外内之望,赖遭日月,御勒不倾,使各守分职,纤介不间。以此推之,亲臣贵戚,虽当据势握兵,宜使轻重素定。若诸侯典兵,力均衡平,宠齐爱等,则不相为服;不相为服,则意有异同。今五营所领见兵,常不过数百,选授校尉,如其辈类,为有畴匹。至于重大之任,能有所维纲者,宜以圣恩简择,如平、勃、金、霍、刘章等一二人,渐殊其威重,使相镇固,于事为善。”帝曰:“然。如卿言,当为吾远虑所图。今日可参平、勃,侔金、霍,双刘章者,其谁哉?”资曰:“臣闻知人则哲,惟帝难之。唐虞之圣,凡所进用,明试以功。陈平初事汉祖,绛、灌等谤平有受金盗嫂之罪。周勃以吹箫引强,始事高祖,亦未知名也;高祖察其行迹,然后知可付以大事。霍光给事中二十余年,小心谨慎,乃见亲信。日磾夷狄,以至孝质直,特见擢用,左右尚曰‘妄得一胡儿而重贵之’。平、勃虽安汉嗣,其终,勃被反名,平劣自免于吕须之谗。上官桀、桑弘羊与霍光争权,几成祸乱。此诚知人之不易,为臣之难也。又所简择,当得陛下所亲,当得陛下所信,诚非愚臣之所能识别。”

@快雪青锋:这段的译文,我就不贴了吧,太长啦。这段这么长,主要说了明帝想任用皇族,孙资说巴拉巴拉,应该任用贤人。明帝问谁是贤人,孙资又巴拉巴拉。皇帝要用皇族,不明着反对,就这呀哪呀的一大堆,使得维持原状,而维持原状后,最终获益的还是司马懿。

【裴注】臣松之以为孙、刘于时号为专任,制断机密,政事无不综。资、放被讬付之问,当安危所断,而更依违其对,无有适莫。受人亲任,理岂得然?案本传及诸书并云放、资称赞曹爽,劝召宣王,魏室之亡,祸基于此。资之别传,出自其家,欲以是言掩其大失,然恐负国之玷,终莫能磨也。

【裴注】译文:裴松之认为孙资、刘放在当时号称为专权,控制了朝政机要大事,朝廷事务无不统管。孙资、刘放被皇帝寻问托孤大臣人选的问题,应该根据国家安危来进行判断,而且要更加谨慎地面对,不能参杂个人情感的亲疏。获得皇帝的信任,做成这个样子怎么能心安理得?考证本传及各种书籍的记载,都说刘放、孙资称赞曹爽,劝说皇帝召回司马懿,魏王室的灭亡,祸乱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孙资的别传,出自于他们自己家族,想要用这些言论来掩盖孙资的重大过失,然而有负于国家,这样的污点,终究是不能磨灭掉的。

依违:迟疑。谓模棱两可。

@快雪青锋:后面三国志正文就是他俩升官发财的记录,裴注记录了孙资反对曹爽不同流合污的方面,但是出自《孙资别传》,可靠性难料。

@江壹城:这种时候,就是选择性的记录了。

@快雪青锋:能记录下来就很厉害啦。

@江壹城:就是,从侧面表明,当时皇帝有多低声下气,然后跟他商量的事情,被人用心节选流传下来。

放才计优资,而自脩不如也。放、资既善承顺主上,又未尝显言得失,抑辛毗而助王思,以是获讥於世。然时因群臣谏诤,扶赞其义,并时密陈损益,不专导谀言云。

刘放的才智计谋优于孙资,但自我修养不如孙资。刘放、孙资既善于迎合顺从君主,又不曾明确指出朝政的是非利弊,贬抑辛毗而协助王思,因此被世人讥讽。但是当时因为群臣的直言规劝,扶持赞同他们的意见,并且常常秘密陈述他们的利弊,并不是专门传导阿谀之言。

@江壹城:“然时因群臣谏诤,扶赞其义,并时密陈损益,不专导谀言云。”这句话该怎么理解?群臣 = 群演?

@快雪青锋:但是当时因为群臣的直言规劝,扶持赞同他们的意见,并且常常秘密陈述他们的利弊,并不是专门传导阿谀之言。后面会说这段。

评曰:刘放文翰,孙资勤慎,并管喉舌,权闻当时,雅亮非体,是故讥谀之声,每过其实矣。

史评:刘放文章笔墨著称,孙资勤勉谨慎著称,二人掌管机要,权倾一时,但在正直诚信方面却不够得当,所以讥讽他们阿谀的声音,每每言过其实。

@快雪青锋:这是三国志中对他俩的评价。“每过其实矣”,说明他俩就是阿谀啦,只是没达到大家所嘲笑的那种程度。这句写的太好了,表面上是替他们在辩护,实际上是肯定了大家的评价。

@江壹城:这个解释的精辟!

@快雪青锋:陈寿的三国志中,这种地方有很多,特别有意思。

@枇杷:魏朝这样,基本上是刚立朝就散朝的节奏。

@快雪青锋:后面说下他的后人。

【裴注】晋阳秋曰:楚乡人王济,豪俊公子也,为本州大中正。访问关求楚品状,济曰:“此人非卿所能名。”自状之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楚位至讨虏护军、冯翊太守。

【裴注】译文:《晋阳秋》记载∶孙楚的同乡人王济,是豪门世家的子弟,任本州的大中正。寻问核实孙楚的品和状,王济说:“这个人不是你们能够定级的。”于是亲自为孙楚写评语:“天赋卓绝,学识广博,才能出众,超群绝伦。”孙楚官至讨虏护军、冯翊太守。

大中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负责评定士族内部品第的官员。三国魏时在郡中之上设州大中正,核实郡中正所报的品、状,主管州内士族品第的评定。

品:官员等级名。三国魏始设,将主要官职分为九等,自第一品至第九品,晋、南朝宋、齐沿用。

状:选举制度用语。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及其属官对士族人士才、德的简要评语,并据此及家世以评定其在士族内部之品级。状之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中正之关系。

@快雪青锋:

孙楚是孙宏的儿子,孙资的孙子。通过这段记录,可以看出当时的九品中正制完全被世家所控制。济曰:“此人非卿所能名。”自状之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这两句看的真无语,所以我把那句评语翻译成“天赋卓绝,学识广博,才能出众,超群绝伦”,不知能不能体现出他的天才之处。深得无崖子的百年功力啊!

@Skye:这不是你这样翻译,人家本来就这样写的。(哈哈哈哈)

@江壹城:所以啊,这个推荐信制度,要是取代了高考,让私立大学掌握了这个社会现在的教育资源,那么“天才英博,亮拔不群”的推荐信就屡屡都是了。

@快雪青锋:推荐制,是被历史证明的。

江老师扔了一堆漫画……

(漫画作者:Tobby Morris)

@江壹城: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阶级流动性,现在所谓的“入关学”,把中国类比成关外人,把西方类比成明朝,本质上跟西晋和五胡的关系类似,社会极端稳定的后果,也就是内卷到了极致,就会被外来力量颠覆。

@Skye:他们最后就自己跟自己玩,玩成了八王之乱。

@王京:想一劳永逸就是病,变化才能永恒。

@江壹城:自己跟自己玩的后果,其实就是一潭死水。所以,隋朝结束了南北朝乱局之后,深刻反省,推出了科举制度。

后知后觉的江江老师猛然问了@快雪青锋同学:我们的内容是结束了吗?

@快雪青锋:我的分享结束啦,谢谢大家!

@江壹城:非常精彩!热烈鼓掌啊哈哈。“评曰:刘放文翰,孙资勤慎,并管喉舌,权闻当时,雅亮非体,是故讥谀之声,每过其实矣。”今日亮点之一啊,“大家对他的批评过了。”

都说官场的话难懂,其实,像我们快雪这么读一下来一遍三国,做个公务员绰绰有余了。再多读几遍,就可以“此人非卿所能名”了。其实,我还听过不少黑话,比如“这同志非常努力,态度极端端正。”大家觉得这句话写在推荐信里,是啥意思?

@枇杷:这同志智商不行,能力有限。

@江壹城:对。“该同志非常活泼,跟同志们打得火热”这句话呢?

@枇杷:太过了,不够稳重。

@江壹城:都中了嘿嘿。所以,行文过程中,些许的不适感,往往是玄外之音的地方。而写文章的人,如果段位足够,那么会把分寸拿捏的很好。

@枇杷:学习了,拿系统的笔杆子不愁饭吃。

@江壹城:那我再问一个问题哈,如何避免让对方觉得有贬损的意味在推荐信和评价里呢?

枇杷,如果你给一个同学写推荐信,你想把这个人说的很好,会怎么说?怎么做到不坑?

@枇杷: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

@wyb: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评语中给被评论人一个很高的参照物进行对比。比如说明史对永乐皇帝的评价“远迈汉唐”,四个字,基本上把恭维的话写进了。

@江壹城:对,这个也是很对的。我个人的体会是尽量谈具体事例,我们看@Skye 同学以前讲的刘备,陈寿对于刘备的态度,是正面的吧?大家对于刘备,最好的一个印象,来自于哪一段呢?大家说说自己的感想。

@枇杷:三顾茅庐。

@江壹城:还有呢?

@Arya:摔子。

@枇杷:卖草鞋。

@江壹城:你们看的都是《三国演义》吧,我们读的是《三国志》啊,同学们!(估计内心白眼翻上天,一口老血要吐出来了)

@江壹城: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

三国志里面说,刘备因为自己不常骑马,懊悔不已。是不是一个壮志未酬的形象就立起来了?这个道理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只有说具体的事例,才能最大程度的不让对方曲解;而你做出了不让对方曲解的姿态之后,对方才能确定你说的是真的。

@wyb:太对了!

@江壹城:这些,都是我们读《三国志》得到的智(tao)慧(lu),所以说,二十四史,好东西啊,上次我们学习了怎么骂人,这次我们学习了怎么夸人。

@枇杷:只要功夫深,智(tao)慧(lu)一路跟!

课外杂谈

@江壹城:我今年有一个想法,想系统性的写一本书。大概的主题可能是比较通俗的,大家到时候有什么题材愿意分享的,尽管在群里说。

@枇杷:居然要成书,那可太好了。既然系统性的,应该也有个大概的范围,不然咱可就天马行空,不知道落哪儿了。

@知常:是啊,感觉培养又红又专的企业家是时代的呼唤。

@枇杷:或者古代通俗文化嘛。

@江壹城:嘿嘿,我是这么打算的,题目就叫《外展:如何应对内卷》,大概的思路就是,总结社会上一些关于内卷的焦虑,然后给予相对应的分析和思路,欢迎大家到时候,多提意见。

@枇杷:这个题目好。

@江壹城:书肯定是地摊文学的水平了,但是,既然都叫读书会了,就按照书的格式来写。但是,既然都叫读书会了,就按照书的格式来写。

@信之风:出海, 你准备好了吗?是这个方向不是?

@江壹城:啥叫出海,能具体讲讲吗?

@信之风:以前下海,以后出路是不是'出海', 瞎说的,哈哈

@江壹城:所以出海的意思就是,面对未知,开拓新领域?

@枇杷:我这有个主题,提供给江老师参考一下,不知合不合适。关于青年就业之国企私企的选择,延展为组织和非组织性生活的影响。进体制和国企是未来稳定生活的来源,现在在年青人中慢慢起来的一种认识。这种现象和996干电池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和过去很多对国企,体制“喝茶聊天看报纸”的刻板印象形成一种舆论上的抗衡。现象解析的目标,是阐明私企国企两种不同的运营方式,也就是企业的组织化运营,和去组织化运营。

@江壹城:这个有意思,国企其实有不少隐形的福利。而私企虽然表面工资多,但其实竞争激烈,稳定就是一种红利,稳定+隐形福利。

@枇杷:不可持续性,且可替代行太强,由于去组织化,因此没有培养人才和发展的必要,干电池没电了或者寿命到了,直接去市面上找新的干电池就行了。

@江壹城:所以,内卷往往发生在成熟行业里。而外展则表现为:1)有组织性;2)有计划性;3)有开拓性;4)有延续性。并且有延续的客观保障。

@枇杷:确实是,稳定了,有根基才能安心发展延续。

@MonkeyStone:内卷,是不是应该分层阐述:1. 国家层面;2. 企业层面;3. 家庭/家族层面;4. 个人层面。以及横向比如教育等方面如何破题。

@江壹城:对,都可以的。我的思路是,先写成一袋子土豆。

@枇杷:一袋子土豆是啥意思?

@江壹城:我的意思是,每一章分别讲一些话题,就像一个个土豆。比如你说的,国企和私企职业规划的选择就可以是一个章,家庭行会也可以是一章,由于章节之间比较松散,所以我形容是一袋子土豆。

@知常:土豆,接地气。

@Arya:是不是还可以投身乡村振兴?

@江壹城:对,扶贫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枇杷:实际上很宏大了,基本上十四五规划都可以往里面装了。

@陈风雷:江老师,怎么定义外展和内卷?什么是内卷?什么是外展?为什么会发生的?

@江壹城:好问题,内卷就是墒增,外展就是墒减,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但是,我需要搜集大家的对这个定义的看法,这样才不会跟语境脱节。

@枇杷:去年的主题是海陆平衡元年,今年外展和内卷,这个是江老师的2021年年度规划嘛。

@江壹城:基本是这样。

@钱满满:我一直以为外展是做蛋糕,内卷是分蛋糕。

@江壹城:这个也有道理。

@陈风雷:嗯嗯,希望有比较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些定义,通过这个过程创建我们的新语境。

@江壹城:其实所有东西说的都是一个事情,无非是跟读者们站在一起罢了,读者们觉得什么是内卷,什么就是内卷。所以,大家觉得什么是内卷的直白定义呢?我搜集到关于内卷的抱怨,就是行业内竞争激烈,导致整体收入变低,工作量增加。比如程序员群体。

@红日辉:蛋糕做不大了,只能存量博弈,你死我活了。

@江壹城:这个很贴切。

@枇杷:今天看到一个关于美国叫做“滴滴赶人”APP的文章,内卷讲的很清楚了。这个APP是一个帮助房东赶人的共享平台,平台的口号,相当内卷了“把他们赶出去,这个月你的房租就有了”。

@江壹城:这个类似“恶性竞争”。内卷约等于 “零和博弈”或者 “存量博弈”。而外展就是“增量博弈”。

@陈风雷:如果这么说,我倒是觉得内卷的本质是个人身份认同的单一性造成的。那么个人身份认同为什么会单一的?为什么程序员就是程序员?送外卖的就是送外卖的?是不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造成的?每个人都是流水线上的一个螺丝?

未来走向哪里?还是用遵循这样的生产方式,每个人固守着单一的身份认同?又或者我们都有更多的可能?更多的灵活性,不再只是一颗螺丝被“安置在”资本设计好的流水线上?

@江壹城:这个就是关于内卷这个概念的延展性的讨论了,也是这个话题的展开的地方。

@陈风雷:畅想一下,如果每个娃娃从小就学会了种地、中医、编程最基本的“技能”,未来对于他们的“职业”选择会是怎样的?如果从小就开始,好像掌握这些技能并非难事,那如何定义他们将来的“职业”?未来终究还是娃娃们的。

@枇杷:首先还是得恢复家庭行会的社会组织性,不然被打散成了原子的个体,很难做到这一点。

@陈风雷:有了互联网和区块链,没有家庭行会,也不会被打散成原子个体的。这里的区块链不是指那个炒比特币的区块链。

@枇杷:互联网和人与人的沟通还是不一样的。

@陈风雷:不矛盾啊!并没有说互联网就完全取代了人与人的沟通。

@枇杷:家庭行会的组织形式,只用互联网,我认为是有所欠缺的。

@陈风雷:互联网是“工具”。人是使用工具的主体。

@枇杷:话虽如此,实践起来很难。

@陈风雷:我并没有说用互联网作为工具就忽略人与人的沟通。

@枇杷:我之前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用的是线上沟通协同办公,效率很差,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也很困难。

@陈风雷:请问此公司是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枇杷:想达到家庭行会想要形成种程度。不管是公有还是私有,有一点,那就是线下日日相处是同事,说起话来,比线上的“网友”好太多。沟通成本占用了大量时间精力。

@陈风雷:方法论呢,我有一个建议,“欣赏式探询”。我在另外一个学习后现代建构的群里,有一个群友提到她现在是社区管理的“网格员”。群里对这样一个新鲜的角色都很感兴趣,引发了大家热烈的讨论。

网格员来自网格化管理,有点类似阿莱克斯·彭特兰写的这本书《智慧社会 大数据与社会物理学》里面的“数据新政”,网格员的角色类似书中“魅力型连接者”。

格根先生在《关系性存在》中也描绘过类似的“组织”—“全流通协调”的“关系圈”。第八章和第十章有详细阐述。

不管怎么称呼,网格员也好,魅力型连接者也好,他们的目的应该都是为“想法流”而非“商品流”服务,是创造互动、合作与参与的重要角色,当然这些都是要基于“关系”的视角,在关系的视角里,人首先是自我管理,然后才相互管理的,“管理”在关系的视角里内涵不一样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