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的15分钟生活圈到底有多便利?央视记者来到长宁这里探访……
“这个叶子很容易碎掉,拿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日前,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体验课在新华里巷·市民中心内的街区会客厅开展,来自香花居民区的同学们在李亚非老师的带领下,现场体验了一门古老的非遗艺术——叶雕。
制作叶雕的工艺原本非常复杂。要经过揉制、修剪、雕刻等60多道工序,运用绘画、剪纸、篆刻等工艺,历时三四个月才能制成。李老师特意精简了这一流程,使大家都能现场刷去叶肉,拥有自己的叶雕作品——薄如蝉翼,色泽自然,筋络弯曲而不断。“暑假来这里和大家一起活动,感觉很有意思,尤其还第一次做成了叶雕,特别有成就感。”一位参与活动的同学说道。
叶雕制作只是新华里巷·市民中心开展的众多活动之一。据了解,为了以更优的供给满足居民需求,用最好的资源服务居民,去年,新华路街道广泛听取居民意见,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的要求,结合“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服务体系建设,在街道、居民区、小区层面整体建设布局“市民中心-市民驿站-市民小站”,新华里巷·市民中心便应运而生。
新华里巷·市民中心由位于新华路359号的老洋房改造而成,周边有不少居民区。自今年6月30日开放后,一直人气颇旺。不少附近居民只需步行十几分钟,就可以在这里享受纸质书籍的书香气,体验喜马拉雅电子书的便捷性,欣赏各类文艺视听盛宴,相互切磋书法、绘画等各类技艺,体验数字化带来的生活便利,还能参观位于二楼的百年图片展了解新华百年历史变迁。可谓是居民的“城市会客厅”。
除了“城市会客厅”,居民们“家门口”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在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过程中,新华路街道以需求定规划,以效果调细节,梳理现有资源,对接相关部门,联动社会各种力量,不断充实社区党校、社区学校、家中心、儿童支持中心的活动内容,满足儿童、中青年老年等各年龄阶段的学习需求。今年暑假,新华路街道就联系区域内的多所学校,把假期闲置的教室腾挪出来,供附近小区的孩子们参加暑托班,解决双职工家庭后顾之忧。
居民们“家门口”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而针对一些居民反映的“办事难”问题,新华路街道也持续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在多个社区、园区内开通“一网通办”自助服务终端,让数据多“跑路”,居民少“跑腿”。
位于延安西路1234号的宁聚里・新华PLUS上生·新所党群服务站,最近新增设了一台自助服务终端。这里可以提供包括就医记录册更换、居住证有效期更新、城保缴费情况打印等160项服务事项,纳入市大数据中心电子证照库的595类电子证照均可通过自助终端查询打印。“我就住在楼上的晨品公寓里,正好就医记录册用完了,就想过来换一本。以前都要跑到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去,现在下楼一趟,不到五分钟,就办好了,真的很方便。”市民陈先生说。
通过“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打造,新华路街道居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今年,新华路街道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梳理形成了“重点民生项目、重点发展项目、班子成员联系项目、基层党组织实事项目和驻区单位实事项目”五张清单,共涵盖了203个实事项目。截至7月,203个办实事项目已完成156项,完成率达76.8%,剩余47项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接下来,新华路街道还将通过党建引领创新社区治理,推动参与式规划。深化“家门口”,拓展“楼门口”,通过街区、商居、行业这三个党建共同体,寻求破解新时代党建引领美好生活共同体的新思路;以“两张网”升级应用、“新基建”推广示范为重点,提升数字化生活,强化数字化治理引领数字化经济,探索数字化党建,实现数字化赋能,实现高效治理;深入实施民心工程,充实“市民中心、市民驿站、市民小站”三级公共服务网络,通过爱心菜篮子、梦想改造家、红色微旅游等区域化党建项目,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各类问题,让老百姓更多地参与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中来,让大家更有参与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