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策划1】唤醒教师沉睡的心灵
唤醒教师沉睡的心灵
策划/《教师博览原创版》编辑部 主持人/江湖一刀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个热词——成长是必然的,问题是如何出发?或者说,这出发点建基于何处?于漪老师的一句话让人豁然开朗:“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
“觉醒”这个词,意味深长。始终觉得,人来到这世上,最初都是混沌、蒙昧的,而成长的过程,就是无边无际的苏醒过程,不断地觉悟,醒来,或者说“觉醒”。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也是如此,甚至更是如此。
一个人不可能成为他自己都不愿意成为的人。换句话说,一个人要成长,发展,必然的前提,是他自己的愿意——基于醒悟,基于自觉,意识到自己的命定和必须。正因如此,我们相信,优秀教师不是靠培训产生的,正如优秀作家不是教出来的——用于漪老师的话说,只有在他有了“深度的内心觉醒”后,才会主动地成长,慢慢地成长,不断地超越,不断地优秀。换句话说:只有当他“意识”到成长是内在的需要,才可能自发地行动,不断地超越。
而这种意识的产生,必定源起于内心灵魂的觉醒。或者因为自己的突然发现,或者因为他人的激情唤醒,或者被某种突然事件刺激,沉睡的心灵被激活,麻木的状态被改变,教师自己获得成长和进步,学生也会因此而受惠获益。
本期话题的关键词,就是教师心灵的觉醒。
沉睡还是苏醒
侯登强
坐在办公桌前,拿出一本书来,静静享受这一时的清闲。听见一声声的“报告”,从很远的地方传过来,清晰而急迫。哪个班里的孩子?老师怎么会不予理睬?想着这些,起身去探视。寻到二年级一班的门口,有一个孩子无助地站着,小脸绯红,抑或是这若干声的“报告”让这孩子产生了恐惧。那高大的门窗挡住了她的视线,更把她隔在了门外。走过去,帮她推开那扇门,轻轻把她领进去。
教室里,是那个我熟悉的教师——赵。见我进来,赵慌忙过来,“哦,这孩子怎么才进来?”冲他一笑。“也真难为了这孩子,喊了十几声报告,在门口很可怜。”我看看班里,孩子们散乱地坐着,叽叽喳喳。“侯老师,这班学生真难管,说什么也不听。”他又说,“他们班主任没来,我就过来盯班,看不住啊!”赵跟我诉起苦来。看得出,他很焦虑,有时还会猛地回头去大喝:“坐好!……”不说什么,我拿起孩子的语文课本,“同学们,咱们利用这次晨会,一起来读一读课本中的美文吧!”起头,全班孩子静下来,一字一句地开始读。
他看看我,似乎略有感悟的样子,其实我只是想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他:课堂管理的一个原则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情可做。当然,透过这样的一个做法也是在提醒他教学是需要技术的,单纯的焦虑抑或发怒不会解决任何问题,甚至会越来越糟。
还记得那天听赵的课,看得出他做了精心准备,搜集了大量的材料,设计了工整的板书。课堂上的讲授更是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可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依然清晰地看到他那黯淡低迷的眼神,不敢正面看听课的老师,不敢与学生进行深情地对视。那一刻他的眼神告诉我,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恐惧与紧张。印象特别深的还有他的焦虑,在黑板前来回的走动,一旦看到某个孩子有点异样,就会厉声点出名来——而我相信越显得严厉的老师,在孩子面前越没有自信。他们生怕失去对学生的控制,一有点风吹草动,就惊恐的不得了,这也正映射出教师缺乏教学的勇气。
赵,我是熟悉的,我们在师范是邻班同学。他为人正直,善良忠厚。听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赵意气风发,卯着劲儿要干出一番名堂来。课堂教学努力创新,班级管理卓有成效。然而,因为一次教育事故,让他彻底改变了。那次,班里的量化计分被扣得严重,他火气上来,找到检查的学生,不容孩子争辩,猛地一拳就捶了过去手……家长找到学校大闹一场,执意要去上告开除赵的公职。最终,赵掏出几千块钱了事。
赵说,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愿意去管学生了,即使不得不去管,也是小心翼翼,生怕再惹出什么乱子来。用他开玩笑的话说:自己要夹着尾巴做人啦。到什么单位,都感觉到有人在背后戳脊梁骨,教哪个班,都会引来家长的非议。上一学期,学校安排他接一年级的体育课,懵了,死活想不通,“不是让人看我的笑话吧!”“小孩子出了事儿怎么办?”估计那段时间对于他来说实在是一种折磨。我看到他组织一年级的孩子在操场玩耍,规规矩矩,不多做活动,只是放风一样,当时不解,现在明白了:他是担心孩子出安全问题啊。
我刚来到这个学校的时候,他找到我,坦诚地聊了自己的事情。并一再地说:“老同学当领导,我心里就踏实了。”我看着他,心里竟涌出一种说不出的酸楚。当一个人的教育生活变成噩梦的时候,还要如履薄冰地行走,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一个教育事故发生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一个消极沮丧教师的产生,而他(她)在他(她)的课堂又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一个个鲜活可爱的生命呢?想想,就为那些孩子担心……
在这样长期的自我封闭中,一个人的专业成长是不容乐观的。赵老师面对课堂危机开始束手无策,面对学生表面深沉内心狂躁。所以会一遍遍地埋怨学生难管,所以会一次次漠然地对待可爱的学生。在这些表象的背后,恐惧已经占据了他的心灵,他自身已经成为一种矛盾,现实与理想的严重偏离,让他心力交瘁,惶惶不安。于他,教育教学成为一种令人窒息的事情。迷茫与彷徨,痛苦与失望,已经成为他教育生活的主题词。
赵老师在彷徨与痛苦之中,忘却了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引领,只有教师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真正的教育才会来临。而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首先自己必须要有光明温暖的情怀,必须时刻在忙碌的工作中尝试着停下来,去努力唤醒深层次的自我,最终成为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主人。只有老师能够清醒地与自我意识进行深刻的对话,倾听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才会满怀悲悯之心,从容地走进学生心灵,温暖、引领着他们实现自我的价值飞跃。成功的教育,不仅能成就了孩子的幸福,更能激活教师心灵的能源——而我们教师和学生就是教育的灵魂所在,所以只有教师苏醒过来,重新认识自我,改变自我,蕴藉更多的教育智慧和勇气,才能实现心灵的澄澈,教育的回归。
想起一个故事:有间窄小的阁楼失火了。消防队员赶来营救时,发现里面有个人正在沉睡。消防队二话没说,伸手就抬。可是办不到,这位先生太魁梧了,沉重的身子把消防员累得够呛,门又窄,很难出去。就在他们想罢手的时候,消防队长正好赶到,了解情况后,大声喊道:“快!把他叫醒,这样他就会拯救自己!”是啊,老师如果无聊或沉睡,再好的救生员都救不了他。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其实就在自己的手里。当然,必要的时候需要有人启发他们的潜能,给他们创造一种机会,但这种外在的帮助与唤醒,只有触及尘封的教育心灵,才会激起教师自救的信心与勇气。这样看来,要想最终能够从教育心灵上发生质的变化,沉睡的教师必须学会自救。
沉睡还是苏醒?当面对学生的时候,面对真实的自己的时候,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但愿更多的老师,始终怀揣一颗敏感而真诚的心行走在教育路上,体味着教育的幸福,感受着孩子的纯真,不迷茫,更不沉睡。
穿过那道“窄门”
王木春
在某些场合,面对一群熟悉或陌生的同行,有人会客气地招呼我(如今,好歹也算“老教师”了)“谈几句”,我常常婉拒。有时,我已备好满满热热的话语,可一触及堵在面前那一团团僵硬困倦的面孔和黯然木讷的眼神,我的热情急速退潮。那些脸和眼,仿佛合成一大片干涸的土地,瞬间吸走我心底所有水分。“脸是身体的灵魂。”我同情地理解这一张张疲倦而冷漠的脸及其背后沉眠的灵魂。如此神情,曾几何时也沉重地悬挂我头上,而这般灵魂,我则长久地拥有过。
教书18载,我最大的庆幸,是今天终于或多或少地摆脱了职业紧箍在自己精神上的锁链。我不敢妄言我已悟道了、超脱了,至少面对乱象丛生的教育,我能怀着从容的心态站立着,一边冷静地审视,包括审视自己每天正在行进中的教育生活。无数的声音在我耳边聒噪不休,我聆听、品察、思考,却不再轻易受迷惑任摆布。我想,当一个人内心足够清醒时,他是有力量静对外部世界的芸芸扰扰的。
2004年,一本大家熟悉的书开启了我职业生涯的另一扇门。我惊异发现:原来,在天空大地海洋之外,在平淡的课堂冰凉的分数背后,还有另一片更辽远深邃更多姿多彩的世界——孩子的世界,以及伴随孩子而来的教育世界。
“在早秋的一个温暖而有阳光的中午,我和孩子们来到河岸边。我们分散在一片草地上。在我们的眼前,是一片点缀着秋季花朵的草原,鱼儿在清可见底的河水里游来游去,蝴蝶在空中翩然飞舞,燕子在蔚蓝的天空飞翔。我们来到一个高高的悬崖跟前,那上面经过多年的变迁已经露出土壤的剖面。孩子们很感兴趣地察看着各种颜色的泥土层和砂层。”
阳光、草地、花朵、河水、蝴蝶、燕子、泥土,这也可以构成教育的一部分吗?我吃惊着。我第一次从教育书籍中遇到如此诗意摇曳的句子,它使我油然想起契诃夫笔下的大草原。时至今日,当我敲下这串发光的文字时,这种“惊叹发现”所引发的余震,依然回荡不已。
“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
“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
温暖而智慧的语言,仿佛暗夜里的电光,灼亮了我昏昧的天空。是的,“思考”,多么重要!没有思考,教育被无情简化成单纯的知识灌注与无趣的机械运动,何其可怕。我一边品味这些文字,多年来阅读过的一些书,缓缓苏醒,纷然奔赴眼前。其实,中外先贤们早就告诉我:人,他的全部尊严就在于独立的思考以及独特的感受。而阅读,即开启思想与情感大门的钥匙。可是,从教12年来,除了按图索骥地死扣教材、照本宣科之外,我的心上可曾绽放过属于自己一丁半点的思考?我摇摇头。
这本给我的教育天空播撒阳光的书籍,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书看到一半,我激动地对学校某领导请求说:“我不想当年段长,我只想做个小小的班主任。”领导吃惊地问为什么。我告诉他我正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他点点头。可惜他没权力决定我的工作去留。在那时我看来,只有当班主任,和学生呼吸一起,才能触摸到真正的教育。
此后,我逐渐把购书的方向从文学转至教育,并扩展开去,到相关的人文领域。其中,对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写作产生较大影响的教育书籍,是肖川的《教育的真情与智慧》。除了阅读,我还尝试写教育随笔。但是,长久的荒废,我大脑几乎生锈了。多年来,我一头扎进应试的深水中,虽然不时光顾书店,也买些书翻翻,但都“只有些大意罢了”。我看书的功利性很强,为了应对上课,为了学生的考试。这种阅读,是对书籍的亵渎。更悲哀的是,我基本放弃了写作。当我重新握笔,竟然半天憋不出一句自己的声音。这是笔的沉重凝涩,更是心灵的枯竭萎缩。面对电脑屏幕,我为自己的无能而欲哭无泪。
2006年,在朋友怂恿下,我在成长博客上建立自己的博客,每10天半月,挤出一篇文字,一年后,文句才渐渐舒展些,思维也开始转动起来。我似乎找到了迷失多年的自己。有一次去福州参加培训,书店里读到一行文字:“当你的灵魂被唤醒时,你的阅读才真正开始。”不禁浑身战抖。我的心又一次被击中了。我感到,多年来自己的灵魂其实未曾苏醒,读过的书亦如船行过水面。就像我在最近一篇文章中说的:“近两三年来……不时翻出旧书来重读,每每感叹于年轻时读书的浪费,更认定所有读过的书,都必须重新来过。”
随着读写积累,一个崭新的天地敞开在我面前。我感觉每个日子都是刚出生的,每次日出与日落都氤氲着博大的灵光。而今回首,这与其说是我对阅读对生活的发现,毋宁说是对自己的发现。我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从而整个世界也返回我身边。
我在2004年教师节曾获过很高的官方荣誉,但我现在认为,荣誉是颁给2004年之前的那个“我”。那个“我”,徘徊于真正教育的门外,骨子里相信成绩能证明一切,教育就是为了分数;那个“我”,不再仰望不再眺望,也不再寻找不再思考,甚至不再有彷徨和疼痛;那个“我”,几乎“已被人作祟”“交出了自己的意志,变成了纯粹的工具”。
今天,我不敢说,已彻底和昔日的“我”决裂。不,我依然和我的学生在一份份无聊的习题上苦熬,走着一道道不情愿走的路,但,今昔的“我”,有本质的不同。我不再把学科的技术操作奉为法宝。我选择自己的路。我宁愿花更多精力去思考宽广的教育,思考教育中的人生,思考一个人成长需要哪些营养,思考什么才是语文的生命本真。我宁愿把珍贵的课堂用于做自己喜欢、学生喜欢的事,我相信,这些事对学生的受益将远胜于懂得解答出某几道选择题、制造出中规中距的满分作文。我相信,我带给学生的东西是一生一世的财富。
我的教育观被颠覆了。于是,当我面对许多倦意满脸的教师,当我听到他们动辄喊出“别人家的孩子管他去死”“这个学生没希望了,这一代人垮了”等等令人寒冷的话语时,我就忍不住怜悯他们,同时怜悯从前的自己——请原谅我使用“怜悯”一词。维特根斯坦说:只有非常不幸的人,才有权利怜悯别人。我认为我有这权利,因为,我曾经就是一个“非常不幸的人”——我的意识曾陷于深度睡眠中,我的灵魂曾长久地遭到外界的迷惑。人世间,除了个体生命的毁灭,还有什么比活得像白痴像木偶一样更深刻的不幸呢?
《马太福音》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我愿意把教育的真谛比为“永生”,而“灵魂的唤醒”就是穿过那道“窄门”。那么,谁来唤醒灵魂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唤醒自己,通过无休止的阅读写作,通过一次次苦痛而欢愉的思考……
被激情的声音召唤
廖学军
《死亡诗社》开篇说:“你的一生有没有因为什么人而改变过?我没有。但我知道,在美国威尔顿的贵族学校里,那群学生的道路被基廷老师改变了。”那帮曾经迷糊的学生,被基廷老师激情的声音唤醒,焕发出积极、饱满的生命状态。
三年前那个春天,看到这部电影时,便一直在想:我的一生,是否也会因某个人而改变,是否也会被某个声音唤醒?
三年后的今天,我确切感到自己的改变,因为他,因为他激情洋溢的声音。
一
师专毕业后,带着省优大生的荣耀和光环,满怀热诚地投身教育时,我曾踌躇满志,豪情万丈。但那是一所子弟校,一切,与想象和期望的,都有天壤之别:工作自己做,教研自己搞,几乎完全与外界隔绝。偶尔听在地方学校工作的同学讲他们的教学教研,那火热的场景令我艳羡不已。再看到调皮的孩子在我面前扮鬼脸,看到家长对我不信任的目光,初入教坛的我,有过苦恼,也有过迷惘。
尽管如此,骨子里的倔强,还是让我坚信能够改变。那时,我担任两个班的语文课,还有班主任、教研组长等工作,但我依然坚持执教区级展示课,写教育叙事文章,反思教育教学——获奖的展示课,入选叙事文集的文章,刊登出来的教学手记,被《上海教育》聘为特邀评刊员,既是回报,也见证着我的努力。
后来,城里最好的小学,曾向我抛来橄榄枝。可因为种种原因,我不得不继续留在那所已经交给地方管理的学校。我依然要强地干着自己的工作,但隐藏在心中的怨言和嗟叹,却无处倾诉。
二
2006年3月,知道涪城教师有了新的聚居地——A61研修网后,我懵懵懂懂闯了进去。在那里,许多以前只听过名字和传说的老师,变得触手可及。当然,也包括他——那个在现实和网络里早闻大名的“才子”。
注册“风来云往”这个名字后,我试着贴了一篇小文《紫衣》。没想到,担任版主的他很快将它加为精华,这对我是莫大的鼓励。我开始在论坛里驻足,流连。读帖,发帖、回帖,满怀真诚和热情。我在那里结识了许多朋友,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安慰。感觉自己正在融入涪城教育,曾经的茫然和倦怠渐渐消失了。
更为庆幸的是,在一次次交流中,我和他也成了朋友。他不断给我肯定和鼓励。知道我的工作状况后,他说:“能被名校相中,不是靠关系,而是靠实力,有那么大影响力,很不容易。不过以你在论坛的作为,可以想见你的工作能力和态度。无论做什么事,能力重要,态度更重要。”
这些话让我想落泪。“瓦拉赫效应”说:赏识激励是使人进步、助人成功的不竭动力。我想,是这样,每个人内心都需要赏识,都渴望获得认可。而来自外界的阳光,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
三
那年夏天,我被评为论坛优秀会员,后来又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暑期远程培训。开班典礼上,他推荐我代表全体学员发言。接到这个任务,我很惶恐:我够格吗?我只是一所默默无闻的学校的普通老师啊!他笑着说:“怎么不行?想想你在论坛上的表现啊!”发言时,我知道台下200多名教师里,认识我本人的不会超过10个,但我暗下决心:我会努力,我不能辜负他的期望,我要像发言题目所说的那样——“让世界听到我的声音”。
培训紧张,忙碌,也充实。第一次和那么多老师在一起,气氛热烈,大家积极性都很高,那你追我赶的劲头让人兴奋,也给人压力。他让我担任培训点的组长,指导我建QQ群,引领大家讨论、交流,督促作业,回复点评,给班级简报推选优秀文章——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我乐意承担。我知道,这既是他对我的认可和肯定,也是他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我在意,并感激。
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接触到比我更优秀的老师,压力越来越大,惶恐越来越多,心情越来越沉。那天下午,刚刚为班级简报写好一份材料,电脑突然故障,急需用的材料,消失得干干净净——那一瞬间,好强的我,终于没忍住眼泪,心里一直积存的憋屈也随泪而出。他赶紧帮我把急要的文字工作完成,然后说:“能力越强的人,承担得必将越多!记住,曾经哭过,是为了以后不哭。”
望着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但我知道,我的心,会因这次的流泪而更澄澈、透明,也会更清楚怎样去走以后的路。
四
2006年秋,我像其他老师那样,开始在论坛上连载教学随记《奔跑》。在前言里我说:“这些文字将见证我的努力,我的奔跑,我相信再小的帆也能远航。”
没想到我的“奔跑”,会吸引那么多人关注,关心。更没想到,他很快将它在论坛置顶。他跟帖说:“以奔跑的方式介入生活,从姿态上讲,就觉得有生机,有活力。这是一种主动的奔跑,是对生活的激情相迎。有这样的精神状态,相信会有更为精彩的风景。”他激情的话语,让我每每想起,都不禁热血沸腾。我的职业生涯,也仿佛因此被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教育是艰辛而漫长的旅程。上路时虽然意气风发,但当许多杂乱的事情和心情涌来时,我感觉自己快没有招架之力。悲观,沮丧,不坚定,不自信,甚至想要逃跑。他在QQ上说,别想太多,只要自己努力就好。他让我知道,“能”与“不能”都取决于自己的信念。在他的开导下,我试着给自己减压。我开始明白,只有对未来满怀自信,才能跑得更久,更远。
一路奔跑,很多时候,只想着向前,却忽略了路途上的美丽风景。他及时地提醒我:“奔跑的节奏慢些,或许会有更多感悟和启迪。”读着他推荐的教育书籍和文章,不断地回顾,梳理,不断地思考,反省,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我渐渐明白:一味地简单记录并不能提高,认真倾听内心的声音才会有更大进步。
他为论坛上的优秀教育随笔写点评。我幸运地被选中。在《像风来云往一样奔跑》的文章里,他说:“再小的帆也能远航,这我相信。而事实上,风正在来,云正在往,风来云往,她正在扬帆远航、踏浪前进的路上。”他还说:“就把这些文字做为掌声吧。相信你能跑得越来越好,相信你的收获会越来越大。”
说实话,虽然一直在努力,但始终信心不足,觉得自己的文字,缺乏内涵,深度不够。他却一再为我的奔跑,给予鼓励、指导和引领。
五
他是智慧的,更是激情的。2007年3月30日,他通过论坛,招募、组织了一批有激情,有思想,愿上进的老师,集合在“知行社”这面旗下。如他所说,教师既应当是行者,也应当是思想者。他想为更多教师提供学习和思考的空间,交流和展现的机会,提高和发展的平台。面对他激情洋溢的“征召令”,我郑重其事地跟贴报名,并光荣地成为其中一员。
教育就是激情的唤醒,热血的点燃。作为精神的培孕,灵魂的律动,无论什么时候,都应当有一种激情的声音,不断召唤和引领我们前进。因着他的鼓励,我们曾经懵懂的步伐有了方向,曾经迷茫的心有了归属——在“知行合一”的路上,他引领我们看教育电影,读教育书籍,品教育文章;他组织我们思考教育问题,参与教研活动,编印年度作品选;他带领我们走向更高的平台,更远的地方。
知行社周年庆典,我被评为首届“年度人物”——“从《奔跑》开始,到《闪亮的日子》,伴随着那大量清新、朴实而不乏诗意的文章,风来云往这个名字,不仅被涪城研修网会员认可,也被广大教师关注。她更以奔跑者的姿势,以积极、主动、勤奋的工作状态,以向上、向真、向善的精神意志,成为知行社的领跑者。她记录着她的行动和思考,也见证着她的成熟与成长。她勤谨地书写着她个人的教育史,也真诚地坦露着她精神的成长史。”听着他激情洋溢的颁奖词,我又哭了。但我知道,这次的泪水,诉说的不是委屈和忧伤,而是喜悦、感激,是继续努力的决心。
从每次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到每篇文章的阅读和点评,从远赴南昌参与《教师博览》原创版的研讨,到各地报刊、出版社的约稿,他为我们的成长殚精竭虑地忙碌着,规划着——在阅读中进步,在写作中成长,现在,我们的论坛成了《教师博览》原创版的选稿基地,我们的教育文章被选入一本本即将出版的书籍。
我们正在路上,我们正在成长,我们正在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六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就是在知行社成立仪式上,他推荐我们看的。他在那篇长长的影评结尾曾说:“总有些什么,被改变了。”
是的,总有些什么,被改变了——如他所说:“总有些东西,会震撼我们,唤醒我们,让我们看到别样的风景,别样的美好。”
此时此刻,回想着三年多来的成长,我想表达的,是深深的感谢——感谢他热情的鼓励与支持,让我有信心走更远的路。而我用心铭记的这些时刻,也将不断唤醒我的激情,砥砺我的意志,提振我的精神——因为,我被他改变了。
他叫谢云,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校教研员,副校长。
“醒”过来,为自己也为他人
陈大伟
前些年,一位搞教育研究的朋友跟我说,他们对薄弱学校的原因进行研究,发现致“弱”的原因不是硬件和经费,而是人心,“人心散了”,“无目标了,无追求了”是学校愈弱愈贫的主要原因。也曾经和一位做公益事业的香港朋友交流,他说,接触内陆的教师,感到最难受的是,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缺乏向上和进取的愿望。实践中,我自己和很多教师接触,看过很多麻木的脸,听过很多抱怨的话语。教师生存方式堪忧,这是我研究和写作《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的动机。
我始终认为,没有生存追求的改变,就没有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改变。哀莫大于心死,教师需要从一种麻木和沉沦的状态中“醒”过来。
如果要问为什么要“醒”过来,我想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
首先,是要为自己的生活寻找意义。人活着是需要意义和价值支撑的,教师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呢?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两个故事。
我刚参加工作时,是学校的团委副书记,要列席学校的行政办公会。有一年“五一”前夕,行政会要讨论当年的工会活动积极分子。正在开会,推门进来一位老教师,说希望学校同意他当工会活动积极分子。这使与会者为难,因为这位老师并不符合条件。但这位老师愿望强烈,最后他说:“我到这所学校工作几十年了,从来没有拿过一张奖状,现在我要退休了,希望得到一张学校的奖状。”听着这位老师的要求,我想我可不能像这位老师这样,当了一辈子教师,到退休的时候也没有找到一种成就感和意义感。
工作二十多年后,我在成都市双流县实验小学听到了另外的故事,这所学校里有一位女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在五十岁生日前给学校领导说:“我的生日,子女说要给我好好办一办,但我希望能和孩子们一起过。因此,我想请你们在这一天到我的教室里来,见证我和孩子们在一起,见证我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这个故事让我感动。
想一想,是多少次偶然的幸运,才成就了你今天的惟一,你为什么不珍惜自己,让自己幸福,让自己生活更有意义?
其次,是对学生的意义。请你设想这样的情形,你的孩子要读书,有两个教师可供选择,一个阳光开朗,活泼向上,一个麻木阴沉,心理灰暗,你更愿意选择谁来教你的孩子?
我问过很多老师,大家还是愿意选择阳光向上的教师。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这样的老师,为什么你不选择成为这样的老师?
教师是学生观察和模仿的对象,可以说,教师的一颦一笑、喜怒哀乐都躲不过学生的眼睛,教师的态度和情绪体验会对学生形成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有一首歌唱得好:“你眉头开了,所以我笑了;你眼睛红了,我的天灰了。……你快乐,于是我快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心情苦闷和精神郁闷,这种情绪会对学生的全部脑力劳动打下烙印,使他的大脑变得麻木起来。只有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才是滋养思想的大河的生机勃勃的溪流。郁郁不乐、情绪苦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使掌管情绪冲动和思维的情绪色彩的皮下层中心停止工作,不再激发智慧去从事劳动,而且还会束缚智慧的劳动。”美国散文家梭罗的建议则更为直接:“我们应该多多授人以我们的勇气而非我们的绝望,授人以我们的健康舒坦而非我们的愁容病态,当心别去传染疾病。”
如果你总以“绝望”的“愁容病态”面目出现,你在干什么?你在传染疾病!你在伤害学生!所以,我们应当醒过来,既是为自己,也是为他人:为教育,为学生!
如何“醒”过来呢?
侯登强老师所说的自救,王木春老师的阅读和写作,廖学军老师的交益友,都是不错的体会和建议。我这里再说一说认清本质和调整心态。
认清本质实际上就是进行价值追问和价值梳理。也就是把问题充分揭示出来,直面自己的人生,追问人生的意义,梳理人生的选择。
比如,我们可以问一问,工作是为了什么,工作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回答大多是“工作为了生活”。这样想肯定也对。因为我们的生活需要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工资,没有工资就难以生活。但如果仅仅把工作看作是为了生活的话,那工作就成了生活以外的东西。事实上,工作和生活还有另外一层关系,那就是“工作本身就是生活”——工作的过程就是我们生命流淌的过程,因为课堂上流逝的不只是时间,而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因此,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自己和学生的宝贵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
有朋友会说:“不管你怎么说,我就是痛苦,就是不快乐。工作条件让我不快乐,这些学生也让我没有成就感。”我们建议你想一想:不快乐对你有什么好处?对改变你目前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这样想一想,就不如快乐起来好一点。以面对眼前的学生为例,你老想:“你们这些笨蛋,遇到你们我真是倒霉。”学生说不定也会这样想:“你这个笨老师,也只配在这里教我们。”犹如在群山之间,你怒骂“你笨蛋”,群山的回应也是“你笨蛋”;不如深情的招呼“你好啊”,以此赢得群山的回应“你好啊”!
调整心态是用更积极的态度看待环境,赋予眼前环境以更积极的意义。曾经收到一位朋友的邮件:“人生来就是解决问题的。这一句话是我6年教学生活中真正认识到的一句话!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教学一直不顺,课堂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每天总有这样那样的闲事还非完成不可,学校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工作需要去比赛,去和别人竞争!有时候总会觉得自己挺没用,别人会把事情做得那么好,自己却总是一团糟,什么事情也不顺!就说做一节课吧,这样备课学生不听,那样备课学生纪律不好,怎么备怎么失败,想提高自己咋就那么难呢?但在今天回家的路上,看着路上的行人,看着一张张各种表情的脸,有的脸上的那种疲惫令我难受,难道我也会这样吗?人生来不就是解决问题的,没有问题,没有疑惑,你就不会思考,不会进步!人生就是这样过来的!有了这句话,我心情一下子就放松了,我还有那么多美好的日子,我要高高兴兴享受生活,享受人生,我会准备一个小本子,写上我的问题,写上我的观察。问题,以前你是魔鬼,现在你是我的好朋友,我们来比比,是你厉害还是我的脑子转得快!”
事实上,我们只能以理想的态度对待生活。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说:“不管事情结果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在过程的每一步,我们只能采取‘理想’的态度,即相信事情会得到圆满解决。只有循着理想,朝向理想的方向前进,才能接近理想的目标。只能抱有信心和信任,别无他途。除了对自己要有信心,对别人也要有信心和信任。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的假设,但这是我们做事情的前提。”
让自己的精神和灵魂“醒”过来,更加清醒、乐观、而勇敢地面对我们的教育生活,对教师而言,或许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
就像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对很多老师来说,沉睡还是苏醒,或许也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在今天这样的教育现实里,也许沉睡者会更多一些平静、麻木的快乐,而苏醒者,或许会更多清醒之后却发现无路可走的茫然。就像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所描述过的那个“铁屋子”。但是,如果不醒来,就只会“从昏睡入死灭”,而只要能够觉醒,哪怕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便总会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教育的变革,总是在不断发生,教师的职业生命,也应当不断地寻求突破和改变。教师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能力积聚的过程——这种积聚,既包括经验、学识、修养的提升,也包括内在潜能的发掘,自身灵魂的苏醒。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的:“一个教师,没有醒来,或许一切都是茫然、麻木的,他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不知道该给学生什么,更不知道前方的路是什么。他就像一个盲流,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或者是像一个懒汉,到哪个坡,才唱哪首歌,一切都没有计划,没有目标。”
只有教师内心灵魂的醒来,才会有真正的专业成长的发生,才会有教学观念和状态的改变,才会有职业幸福获得的可能,也才会有学生快乐感受的可能。而当一个教师真正地有所醒悟和发现,那种源自生命的萌动和勃发,会让他感觉到强烈的喜悦和幸福。在绝大多数优秀教师身上,我们确凿地感受到了这点。遗憾的是,没有觉醒的教师,大有人在。而这些人,并不明白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甚至,并不清楚自己的思想、行为,将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所以他们大多茫然,甚至麻木地接受着外在的指令,没有内在的驱动。
迫于外界的压力产生的改变不会持久,唯有发自内心的觉醒,甚至是痛彻心扉的反省才会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发生质的改变。事实上,我们自身的任何发现,都将造成我们的改变,最终造成教育的改变——让我们从沉睡中醒来,成为独特的自己,让我们的教育,成为更有激情和创造、更有人性的教育。
有刀哥,但不只有刀哥
看教育,但不只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