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送4】罗红:不断写下,不断成长



不断写下,不断成长

四川省绵阳市石塘小学  罗红

喜欢随手记录下自己的心情,似乎开始于学生时代的写日记,从最早的被要求写,到后来每天不写不快:不管作业有多么繁重,一定要在晚上记录下当天的心情和发生的“大事”。喜欢把心情化成文字,定格下来,仿佛要把自己所经历的每一天都留存下来,以便在未来的岁月里可以再次触摸和感受。

这样的记录延续到整个学生时代。直到某一天,突然发现,这样的记录太过自我,空间也太过狭小,于是停下了日日记录的脚步。但是,依然停不下记录的冲动,每当生活里发生了难以忘怀的事,心里有了难以抚平的波澜,总是用笔来书写,来释怀,仿佛写下就是如释重负。就像与心理医生交流对话,写下之后,那些深刻的疼与痛便会得到奇迹般的抚慰,那些莫名的惆与怅便会如轻烟般消散。

教学之初,从未想到用文字记录自己与学生的生活,即使偶尔面对论文任务,也是应景似的随手从教学经历中捡拾一两朵小浪花,随便涂抹应付过去。虽然因此获得过国家级和省级的论文比赛一、二等奖,自己却从来也没有重视过这样的文字积累。

直到2006年暑假,参加教育部举办的“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项目”的培训时,我和我的队友们在当时的班主任谢云老师(人称江湖一刀)的带领下,真正体验了一把教育的激情与疯狂——学习为期半个月,真可以说是披星戴月的半个月,激情燃烧的半个月:我们白天听讲座,晚上做作业,写评论,人人都渴望成为当天班级简报里被表扬的学习积极分子,渴望自己的作业成为全国学员评价和讨论的对象。我也开始挖空心思地回忆教育中难忘的细节,那些失败的、成功的教育案例。那些从我的教育生活里走过的学生,纷纷在我的记忆里鲜活起来,那一刻,我清楚地意识到把平日里看起来很平凡,但是有点点小小触动的教育故事记录下来,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至少,它可以让我们在写教育回忆和做教育研究的时候信手拈来。国培虽然只有短短十五天,留给我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随后,我又走进了由江湖一刀发起并组建的教师民间团队——知行社。最早走进这个团队的21个成员大都是那次培训班的学员,学习的热情尚未完全褪去,大家又在社长的激情召唤中再次燃烧起来。有了引路的人,有了美好愿景的呼唤,更有同行者的鼓励与彼此欣赏,我开始了有意识地教育写作,以一个教师的眼光,尝试着从专业的角度去记录身边发生的教育故事和教学案例。

一边写,一边学,2010年,在南通,我结识了张文质先生,凌宗伟校长等大咖;在1+1教育网上,我认识了擅长写教育故事的美女老师沈丽新,还有喜欢写作不断研修学习的严中惠,以及很多素未谋面却一见倾心的老师,这倾心的当然是他们的文字和思想,比如深蓝、比如赵赵。这样走着走着,自己的世界不断开启一扇扇崭新的窗户。那些不曾到过的远方,那些未曾谋面的同行,那些同行笔下的孩子,居然都成了我生活的牵挂。原本枯燥的平淡的生活里,突然有了生命的亮光,通过细小的缝隙照射进来,摇曳着多姿多彩的变幻之美。

在不断的学习和写作中,那些曾经从眼前一晃而过的教育故事,也在有意识的回顾中变得日渐清晰,变得充满教育的启示和思考了。那些曾经的学生仿佛都清清楚楚地站立在面前,使我对当初的点滴教学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和追问。在这些思考和追问中,我终于感受到一个沉思的教育者的快乐与痛苦。我不再是那个单纯为了日常事务而盲目应付的教者,我是一个能用头脑思考,用思想审视的教育人了。

我依然喜欢用文字来记录我的生活,不过,笔触早已从当初个人的悲喜延伸到看孩子,延伸到教育,延伸到有趣的世间万象。偶尔,还会从看到的现象中多几分冷静的思考与追问,在这样的思考与追问中,我感受到成长的拔节声。

从最早在区内教育刊物上刊登自己的文章,到后来入选《优秀班主任教育艺术66例》,再到后来《福建教育》、《北京教育》、《中国教师报》发表多篇文章,我真切地感受到,原来我们教师书写的文字与铅印文字之间的道路,其实并不遥远,只要我们把自己平日生活中的那些教育点滴进行过滤,进行专业的审视和思考,我们就能写出最有特色和个性的文字。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与孩子打交道,我们的故事每天都是新的,都是生动的。

虽然我这样的年龄再说成长显得有点别扭和可笑,可它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近十年的教育写作,让我从教育的自由状态过渡到了教育的自觉状态,让我从一名凭经验生长的老师成长为一个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也让我成为一个从农村学校脱颖而出的市级优秀教师。所以,我要由衷地说一句:因为我写下,所以我成长。


有刀哥,但不只有刀哥

看教育,但不只看教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