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爹时代和个人发展的思考
贝壳人才工作室由一群热爱教育的资深金融和商界人士发起组成,为青少年人群提供金融、咨询、快消等商科领域求职规划、认知提升、人才定制培养等教育服务,致力于做一家有价值、有使命的青年教育工作室。
从小贝做金融和职前教育这几年,接触了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同胞,也带了很多学生,深感人与人的不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便是社会分层。未来个人发展如何,真的不是蛮干就行,取决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全面拼爹时代
任何时代都拼爹,但改革开放的前四十年是蛋糕急剧变大的时期,无论是政府部门的资源转化还是敢拼敢闯的都能喝到发展的一碗汤,各个细分领域也都还没出现巨头,市场的高度分散化割据化意味着只要起步,机会总还是有。
但在当下,很多同胞压根没有意识到,他刚开始行动就输在起跑线,甚至连怎么输的都不知道,这种差距的鸿沟是无法单纯通过努力去弥补的。
认知差距:不同人认知的高度差别很大,老爹往往战略高度和落地指导方案,对他子女所要做的事的难点重点有充分的把握,或者能嫁接具有认知高度的高人 资本差距:二代们要做个什么事情有老爹原始资本的支持,意味着他能绕过漫长的原始积累期专注捕捉当下的机会 资源差距:要达成很多事往往需要外界的助力,白手起家积累往往很难,依赖老爹长达三四十年积累小伙伴们的信任感往往水到渠成
可以观察到的事实是2015/2016年的这一波房价猛烈上涨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手握两套房及以上的(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可以被称之为capitalist了,借助房价上涨完成了资本性积累;城镇化进程远没结束,往大都市聚拢的趋势还在继续,租金将会继续上涨,但收入的增长却未必高于租金上涨,城市青年可能长期为房租打工。
割裂分化的社会
虽同属在神州大地,但却如同在不同的世界。社会割裂分化似乎在加剧。
消费分层:之前一直讨论的消费升级与降级问题终于有了共识,便是“消费分层”。我国人口基数太大了,有钱人比例虽不高但总量不少况且还有没怎么有钱但消费习惯前卫的所谓“中产”,愿意为自己所看好的高价产品服务买单,于是你我看到了那么多消费升级; 但同时,还有广大的六线青年们和操心着柴米油盐的家庭主妇们需要拼多多的砍价,你可能是没看到县镇的大卖场一双运动鞋15块一个棉衣30块从早九点到晚十点生意持续火爆持续演绎着“便宜就是硬道理”的经济学道理。
意识分层:在微观层面,在社会固化的趋势下,不同阶层活在他所属的空间里生活,相互的交集或将越来越小,所以以后你不能期待陕北的俺们理解上海长大的阿拉,在以后不同社会不同阶层的互相了解理解更显得弥足珍贵,“你过你的,我过的”割裂分化的状态,每个人的社会观、价值观、生存观也或将呈现更大的差异。 经济分层:一二线城市与四五六线城市经济体的市场化程度、发展模式呈现极大的分化割据,一个学经济学的专家可能研究了一辈子经济学理论但都没法了解县城经济的形态,那种与政商高度绑定的发展模式。在县城和一线城市做企业的逻辑千差万别,一个在一线城市很牛逼的企业家或一个高薪的高管到县城拓展业务也是傻逼。
专业化分工才能混口饭吃
专业化分工与细分也越发明显。
企业外包:不同企业越来越专注于自己的擅长点,将其他非核心的链条都外包出去,不同企业将更聚焦于自身优势;一个企业不需要多元化规模多大,把一个小的生意做到极致也能很牛逼。 专长突围:对于个人也一样,大部分人将大概率一辈子依靠于第一份工作建立的经验能力积累,或者个人兴趣点能力点的积累。大多数人并不需要有多元化的能力,只要会一样东西但做得足够好就能生存活得不错,比如李佳奇能直播带货卖化妆品也能年入上亿,跨界融合很难大部分人也不需要具备。你我能把一件看起来很小很细分的事做好已经很不容易。
普通人应如何发展才会能好
尽可能去更好的大学念书。老生常谈的建议,但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念书还是给了我们普通人在一定程度跨越阶层的可能,更好的大学,无论国内国外,意味着更广的视野、更优秀的导师和哥们同学,如果遇到几个志同道合的同胞,甚至还有可能改变一生。
多读书、多旅行、勤思考。依然老生常谈的建议,但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就如小贝的一个老朋友,十八线城市考来帝都念大学,刚到的时候基本是毛头小孩一枚,后面一路靠自己赚生活费和学费,愣是念书几年间爬了五岳三山、每年读书三十本,坚持每日回顾总结,几年点滴积累下来,见识和人脉都不比本地小孩差。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怎么样,便是日常多读书、多去见识广阔的天地,每天结束后多回顾自省。
多去认识人,多去搞搞事。我仔细回顾了下,现在和自己常聊和一起搞事的,大多是念书期间和工作前三年认识的小伙伴们,因为那时时间充裕、大家的交流相处更多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认可,更可能产生私交。而工作几年后的交往更多基于利益基础上的往来,情谊本身弱了不少,如果有可能,在30岁之前多出去玩、认识人、多交流,是投入产出极好的事儿,并且是不功利极自然。另外便是争取在更早时候甚至大学期间充分挖掘自身特长和兴趣去搞搞事,比如我现在极出色的一个做教育的校友,便是在校期间也做了校园纪念品、流动图书馆等迷你创业,早年保持搞事情的习惯和动力对未来做事情极有帮助。
职业选择的事儿多上心,第一份工作很重要。积累内功以外,出道社会的临门一脚极为重要,多和前辈聊天探讨,多去实习实践,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和适合甚至擅长的岗位,扎实积累几年,未来必将有所成。
为人处世,个人修为,是一辈子的事儿。最后的最后,便是一个平常心,与时间做朋友,在日常一点点学会把眼前的事情做扎实、在与人相处中通达,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得意时莫忘形。
愿作为普通人的我们,通过做正确的事儿,能在更长时间周期中跨越所处阶层所限,通向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