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专栏No.077】聂光玲:此地别燕丹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是我们共同学习的第4首诗。

  我拿起书本看,发现女儿绕过了两首诗,分别是王绩的《野望》和骆宾王的《咏鹅》。

  “《咏鹅》很简单,我们很久之前就背过学会了,我教给我弟弟了,他都会背了,不信你听听。”她转过头喊来弟弟给我验证。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儿子的发音有些不准,但是听他吟诵这首诗,我都要笑了。帅气的儿子,大大的黑葡萄似的眼睛滴溜溜地转着,还有点害羞的模样,一句句读下来,可爱极了。

  如果按书本的顺序,今天应该学王绩的《野望》,女儿借口说:“我一看是八句,我写的字比较大,小黑板上我写不下。”

  “我明天帮你抄在小黑板上。”我会说到做到的。

于易水送人一绝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此地:指易水岸边。燕丹:指燕太子丹。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冠:帽子。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译文: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头发竖的把帽子都顶起来了。那时的人(古时的英雄豪杰)已经都不在了,今天易水的河水还像当年一样的寒冷。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写易水送别之事,也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即荆轲。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众宾客如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临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通“殁”,即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

  “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

  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写易水送别一事,慷慨悲壮,气概横绝,尤其是“水犹寒”三字,虽古人已去,而英风壮采,懔烈如生;使人仿佛听到风儿萧萧,犹如听到人声呜咽,顿生感慨。

嘉年华时光  原创文学

读书|写作|亲子|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