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夜话〗戚继光与喜峰口
来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9辑《域内长城》(2011.07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主编孙法仲)
作者:任振儒
大喜峰口关城旧址(任振儒提供)
喜峰口,有两关,一为大喜峰口关,一为小喜峰口关。
大喜峰口关,为境内长城东起第9道关,已于1979年没于潘家口库区。原址位于县城北31公里处,今滦阳镇境内。《迁安县志》载,该关明洪武十四年〔1381〕大将军徐达所建。《四镇三关志》载:“关东五里至石梯子峪寨,西五里至小喜峰口关。”《蓟州志》载:“喜峰口为水口,宽数十丈,马可并队。”景泰元年〔1450〕,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邹来学与蓟镇总兵宗胜议定修筑喜峰口东西诸口,“旧所有者乃增高之,为门以便我军出入,通水道者则制为水关。城之外为濠,濠之外为墙,山之峻者削之为壁。谿峪蹊径,凡人迹可通者尽筑焉。盖东西千余里间营垒相望,高坚深壮,足以经久,诚所谓金城汤池固也”〔见明代萧镃大《喜峰口关城兴造纪略》〕。
小喜峰口关,为境内长城东起第10道关,南距县城30公里,今已没于潘家口库区。《四镇三关志》载,该关洪武年建,归大喜峰口关守将管辖。《蓟州志》载:“东五里至大喜峰口关,西十里至团亭寨。水口一丈,通单骑。”后并入大喜峰口关。
明朝隆庆二年(1568年)五月,明廷任命戚继光为都督同知总理蓟昌辽保四镇练兵事务。赴任后到喜峰口考察,发现这里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地形地势复杂多样,可谓集车战、马战、步战、山战、林战、谷战之大成,宜于综合训练军队,遂在营城西门外开阔地,建起了一个“长百余丈,宽数十丈”的演武场。
戚继光又一次视察边塞时,面对修葺一新的喜峰口营城和喜峰口关城,在《兵宪刘公以游喜峰柞子洞诸作见示赋答》中写道:
车骑行边笔作筹,
光摇五色度中流。
斜阳有意怀仍剧,
危堞无烽洞转幽。
谁谓风沙通朔漠,
共疑形胜是南州。
关前不筑三城在,
能使山灵识壮游。
塞垣风色易凄凄,
柞子城头乌夜啼。
汉节蹉跎仍蓟北,
文星错落复辽西。
烽明飞阁三千迥,
角起连营十万齐。
眼底戎机君自见,
逢人不必说羁棲。
万历元年(1573年)春,蒙古朵颜部首领董呼里及其侄长昂勾通土蛮,驰犯喜峰口,索赏不得,遂在关外大肆劫掠,以引诱明军出塞。戚继光掩兵出击,董呼里侥幸逃脱。
万历三年(1575年)春,长昂又来窥探关口。见无法侵入,就与董呼里一起逼察克图(董呼里之弟,长昂之叔)入犯董家口。戚继光遣兵打败了他们,并活捉察克图,得胜而归。随后,董呼里和长昂率部族三百人到喜峰口叩关请降。
董呼里身穿素服,伏地叩头。戚继光同总督刘应节等商议,派副将史宸、罗端前往喜峰口,在演武场演武厅前举行了受降仪式。来降者四面围绕下跪,答应献还掠去的边民,并举刀发誓,以后决不再犯。于是,释放了察克图,又准许通贡互市。
面对连山刺天的长城和敌楼,万历年间,诗人陶允宜有《喜峰道上呈戚少保》一首:
蓟门往事震京华,
十六年来静不哗。
路出万山通鸟道,
城悬千嶂压龙沙。
空中云影连楼阁,
夜半风声度鼓笳。
老将莫怜心力破,
金汤终古在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