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女王²】克里斯蒂娜:作为瑞典大帝的女儿,她放弃国王之位,漂泊罗马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襄子讲谈社」→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记得常来哦

摆脱历史的枷锁

才能获得未来

这是【十大女王²】第 07 篇文章

瑞典大帝古斯塔夫二世在战场上战死的时候,他没有男性继承人,只有一个女儿,克里斯蒂娜,需要注意的是,她并非以“女王”的身份继承,而是以“国王”的身份,尽管我们一直称她为女王。

发生在1618年-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是欧洲战场上最后一次以宗教为名而发起的战争,几乎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

1632年11月16日,著名的吕岑之战爆发,而古斯塔夫二世就是在这一场战役中命丧黄泉。

古斯塔夫二世是瑞典人民心中的大帝,在其结婚第一年,生下来的女儿就夭折了。两年后出生的另一个女儿没有活过1岁,又过了两年,一个刚出生的儿子也夭折了。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古斯塔夫心痛不已,笃信宗教的他对此也心有余悸。

到了1626年12月18日,他终于有机会抱着一个健康的婴儿了。一开始,这个新生儿的哭声很大,也很粗糙,大家都误以为这是个男婴,还没来得及确认便欣喜地告诉了国王这个好消息。

谁知,这竟然是个女孩!大家害怕落得个欺君之罪,不敢向国王说明。最后,还是古斯塔夫的姐姐凯瑟琳将孩子抱给了他。古斯塔夫温柔地抚摸着孩子说:“谢谢上帝,希望巾帼不让须眉。既然上帝把她送给了我,就希望上帝也保护好她吧。”

后来,国王就跑出去打架了,他要捍卫新教。临走之前,他将女儿定为了自己的继承人,声称若是此次有去无回,就让女儿直接继承王位。

后来,他战死了。

古斯塔夫战死的时候,克里斯蒂娜只有7岁,由大帝生前指定的姑母凯瑟琳摄政。

女王的母亲玛利亚是一个脾气很古怪的人,甚至多次将自己当年分娩时的痛苦归罪于克里斯蒂娜。长期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克里斯蒂娜,总觉得周边的生活很是压抑,很想离家出走,逃离出去。或许,正是童年的这段经历,使得女王后来放弃了国王的职位而远走他乡。

三十年战争前的瑞典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北欧小国,可以说,是三十年战争将瑞典推到了世界的前线。古斯塔夫是第一个将视线投向波罗的海以外的瑞典国王,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他把瑞典做大做强,他一个人使瑞典同时完成了从边缘国家到波罗的海强国和欧洲强国的转变。这一点,就让瑞典人永远无法遗忘。

但是,古斯塔夫也在身后留下了一台一点就着火的战争机器。这个国家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动辄诉诸战争手段,不断开动杀戮机器。他本人并没有试图建立绝对君主制,相反,他还有些民主精神,但他在位期间,为了应对接踵而来的战争,政府对民众的控制力已经超过了他的先辈,经济和社会也越来越为战争服务,这个国家越来越具备军国主义的特色。

小小的克里斯蒂娜继承的瑞典,也是这么一番情况。而瑞典作为一个“帝国”来讲,先天性的缺陷太多了,几乎找不到一个没有问题的地方,比如它弹丸小国,人口不足,资源缺乏,经济落后,这在前现代化社会来讲,是根本的硬伤。

因此,尽管瑞典在古斯塔夫二世期间得到了扩张,领土达到了最大,但很快就泄了下去。

克里斯蒂娜作为瑞典国王,并没有留下多少执政笔墨,她似乎对政治不怎么感兴趣,她在1681年的自传写道:“我认为女人永远不应管治国家。”

相反,她对哲学非常有兴趣,同时代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就是因为受到她的邀请而来到了斯德哥尔摩,结果却因为气候太冷而染上了肺结核,不幸于1650年去世。据说,笛卡尔来到瑞典后,很不习惯寒冷的天气,而女王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主要时间都用来学习,每天很早起来,这可折磨了笛卡尔,因为这意味着他也要每天被迫很早起来给女王讲课,可能是这个原因使得这位大哲学家身体健康恶化。

克里斯蒂娜与首府大臣奥克森谢尔纳政见不合,女王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取得和平,而大臣却希望继续贯彻战争路线。在《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签订前,女王不理会奥克森谢尔纳的反对,任命萨尔维乌斯为枢密院成员。此举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震惊,因为萨尔维乌斯并非出身贵族,但女王的意图即是与枢密院中的贵族势力抗衡。

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克里斯蒂娜身上肩负着为政权留下继承人的责任,而且她表哥,也就是未来的卡尔十世对她有意思,欧洲其他君主也趋之若鹜,但她却在自己的自传中写道,自己无意于婚姻,甚至对女性所做的事感到无比厌恶,包括生孩子。这可能和她从小就接收母亲的抱怨有关。

在三十年战争结束前,瑞典一路势如破竹,尽管有法国和荷兰在背后提供资金支持,但随着战争的持续,瑞典这个弹丸小国举步维艰,很难维持住。因为瑞典本身人口就少,甚至军官的复员补助问题也无法解决。当时,国王非常缺乏资金,因此1650年四级议会开会时贵族与其他三个较低等级——教士、市民和农民——之间发生了面对面的冲突。

借着这个机会,克里斯蒂娜通过了王位继承人的选举,选他的表哥巴拉汀·卡尔·古斯塔夫公爵作为其继承人。

四年后,也就是1654年,克里斯蒂娜退位,将位置让给了表哥。从此,她皈依了天主教,大部分时间在罗马定居。

放弃一切世俗之后的克里斯蒂娜,似乎找回了自己,她是一个非常活泼的小姑娘,很有趣。有一次,她把自己的闺蜜埃巴·斯帕雷介绍给古板的英格兰大使时,称斯帕雷是自己的“床伴”,还向英格兰大使保证斯帕雷的思想和她的身体一样可爱。

她经常穿男人的衣服,尽管她个子不高,她也从不穿颇受女人青睐的高跟鞋,而是穿男式平底鞋。

到了罗马之后,女王也受到了人们的评头论足,但她丝毫不在乎。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七世亲自接见了这位昔日女王,还安排她坐在自己的身边。由于按惯例在教皇面前只有在位的君主才可以坐在有扶手的椅子上,因此克里斯蒂娜得坐在一把没有扶手的椅子上。但是没扶手的座椅又不够气派,于是亚历山大就让贝尼尼给她特制了一把座椅。

然而,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很多人开始怀疑这位退位女王似乎还有着对世俗的野心,那是在她刚到罗马之后不久,她去了法国巴黎,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很不喜欢这个女人。在法国逗留的期间,女王杀死了自己的宠臣骑士统领吉安·里纳尔多·莫纳尔代斯基侯爵,她控诉莫纳尔代斯基把自己要夺取那不勒斯王国的计划泄露给了西班牙。一些编年史学家则称,曾是克里斯蒂娜情人的莫纳尔代斯基在一封信里嘲讽了他情人的相貌,而此信却落入了女王手中。

可能是女王在失去权利后才晓得权利的好,也或许是想找一个能够让自己衣食无忧的差事,她准备夺取那不勒斯国王的位置,但最终失败了。

回到罗马后,亚历山大七世很头疼,他声称女王“生来就是个野蛮人,被野蛮的方式带大,满脑子野蛮的思想”。

后来,幸得红衣主教的帮助,女王以廉价的租金入住了里亚里奥宫。尽管没有固定的补贴,但看上去她过得还不错。

亚历山大七世去世后,新任教皇对女王挺好,因为在选教皇的时候,这位克雷芒九世得到了女王朋友红衣主教的帮助。教皇后来亲自拜访了女王,又给她提供了一笔丰厚的津贴。

同时期的罗马还住着一个跨时代的艺术家贝尼尼,他生前的最后一件作品是为克里斯蒂娜女王雕刻的比真人还大一点的耶稣半身像。

1660年,女王重新回到了瑞典,此时她的表哥卡尔十世已经去世,留下了一个年幼的儿子。她声称,当年她只不过是把王位留给了表哥和他的后裔,因此,若是这位年幼的卡尔十一世去世,那么她将重掌王位。但此时的她是一个天主教徒,与瑞典的新教格格不入,根本无法担任国王,因此,她再一次声明自己放弃了王位,永远留给表哥卡尔十世的后代了。

后来她又回到了罗马,1676年当选教皇的英诺森十一世是一个主张俭朴的人,他严厉并且奉行苦行。他严格限制了狂欢节庆祝活动的规格,经常拒绝别人的请求,因此罗马人民称他为“不可以教皇”。他关闭了公共剧院,把所有舞台上的女人都赶了下去。

克里斯蒂娜女王的托尔迪诺纳剧场变成了一个谷仓。尽管克里斯蒂娜很遗憾失去了从前的一些乐趣,但她本人还是一个有趣的人。她对那些能逗乐她的人都会表示感谢,她乐意邀请游客来参观她的私人收藏,让人觉得这些藏品像是陈列在一个公共博物馆里。

1689年,克里斯蒂娜去世。为了偿还债务,女王生前将好友红衣主教定位了继承人,但没多久这位主教也跟着去世了,因此女王的遗产落到了主教侄子手中,这位侄子变卖了几乎所有的女王遗产。当年父亲古斯塔夫二世征战所获得的战利品图书,被教皇买下,收藏于梵蒂冈图书馆。她原先拥有的约300幅画作,包括提香的那副著名的维纳斯,也流转到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博物馆。

1702年,教皇克雷芒十一世为克里斯蒂娜立了一座纪念碑,以表彰她生前重回天主教怀抱,也感激她为罗马文化贡献良多。

目前【西方大通史】已更完三个系列(点击文字可查看目录),请君品鉴:

1.【文明之初】

2.【光荣希腊】

3.【伟大罗马】

4.【基督世界】ing

除此之外,本公号大系列希腊神话广受好评,请君品鉴:

【希腊神话】

感谢各位的支持,敬请转发点赞,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