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笔记: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盛唐田园山水诗还有个代表人物是綦毋潜,他是虔州(今江西赣州)人。他也聪明,中了进士,但官运不好,只作过一些小官,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与许多著名诗人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现在能看到他的诗只二十多首。看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春泛若耶溪
作者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注释
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为西施浣纱处。《寰宇记》记载:“若耶溪在会稽县东二十八里。”《水经注》记载:“若耶溪水,上承嶕岘麻溪,溪之下孤潭周数亩,麻潭下注若耶溪。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
幽意,寻幽的心意,或者说是避开尘俗的心意。
偶,这个字在很多注释版本上都简单化为“遇”,其实是不确切的。中国文化传统从《易经》开始,都对数有研究,最后将数字道德化再作价值化,奇数为不好,偶数为好,人生不如意叫数奇,如意叫遇偶。偶与奇,是命运的两端,这里的偶指的命运的偶奇,是一个字指代偶奇。当然,如果就与现代汉语相连的话就是所遇,但这是简单粗暴的注释,无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举诗歌例子说明“偶”“奇”。孟浩然《送席大》:“知君命不偶,同病亦同忧。”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际夜,到了夜晚。际,边也。天晚了,进入夜间,那是夜的初边。
壑,山谷。音he,第四声。
南斗,星宿名称。
潭烟,水潭上如烟的水汽夜雾。
溶溶,无边无际、弥漫的样子。
生事,多种意思,这里指世事。韦应物《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诗:“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疏空掩门。”
试翻译如下
我避开尘世的心情从没有断绝,这回出游随便遇到什么(我都满意)。傍晚的风吹着我的小舟,沿着花开的水路又到了一个溪口。到了夜晚转到西边的山谷,在山谷里向上望隔山可以看到南斗。水潭生烟朦胧无边,林间月亮随着舟行似落在后面(其实是月亮落了,向西沉去)。世事就像烟雨一样弥漫,我(不愿陷入其中)就原做个持竿钓鱼的渔叟。
赏析
这是一本流水账,写春天在溪上任舟随水流的所见,但以意统领就是一首好诗,所有的流水账都变得有了意思。这是表面上看这首诗,而略再深究一下,这首诗其实是在流水账的表象下,有意选材,抒写其脱离尘俗的梦想与情感。
开头第一句“幽意无断绝”是诗眼,所有的一切的描写及感叹都是围绕着“幽意”而写。
这种幽意首先是一种态度,随波逐流。这种态度在魏晋时代是一种风尚,但魏晋名士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对世事人生的悲观。像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像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掘地以埋。’土木形骸,遨游一世”,虽然是避世且率意为之,但根基是悲观的,他们追求的似乎是比西方古典自由主义更高的境界,其实是对传统礼义的不得张扬的悲愤。然而綦毋潜的的所谓随波逐流有别于魏晋名士,是怡然的,也有别有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对政府否定,是随任自然的。这样,由首先的态度就生出其后的价值,就是随遇而安,法任自然。
在这样的精神指导下,看他放舟(真的是放舟,有些行为艺术,就是让舟随水漂流,走到哪儿是哪儿)所见都是美好。风吹舟,转入另一溪口,到夜晚转入西边山谷,但隔山也能看到南斗(丢不了)。然而,这样的漫游就能保证“幽意无断绝”吗?舟行到深潭边看清净的潭水也生起朦胧的无边的烟霭,明亮的月亮从高上林梢到落至林下,好多事还是不明白,看不清,解不开。故而最后一句感慨“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这要换作韦小宝的话是“他妈的,老子不干了”,换作雅一点的话是刘叉的诗:“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向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然而,綦毋潜心中没有“万古刀”,也没有“他妈的”,只有“幽意”,他更愿意在世事纷烦中不闻不问、持个钓竿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