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送孩子去国际学校?

坐标: 苏州。

朋友们聚在一起聊天,掰着指头算孩子们上到大学毕业的费用:

▌重点公立学校:

标配学区房(90平两室一厅,280万)+9年零学费+若干课外辅导课 (年均1万5*15年=23万),约300万

▌普通国际学校:

年均8万的学费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共15年)+高昂的出国留学(160万)=280万

粗略计算,两者花费总额大差不离。

但,把通货膨胀和学区房投资涨幅计算在内,公立学校完胜。

直到孩子大学毕业,不仅没花钱,还可能大赚一笔。

“上公立学校,9义务学校下来,说不准学区房涨了一倍!”

“10几年私立上完,大学毕业后,以每年10万块的收入计算,需要20年回本!”

“公立学校的基础教育系统,竞争更加充分!”

“国际学校,非富即贵,孩子容易攀比,学风不好!”

“所以,我们是坚决走公立这条路了。”

谈话结束,大多数人早有了答案。不,确切的说,大家只是把原来算好的帐拿到台面上分享下。

看在投入产出比的份上,公立应该算的上是明智之选,至少当前是。

“再说,大家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我也没觉得有啥不好!”

主流的声音,强劲有力,无可辩驳。

所以,大多数人兴高采烈去买了学区房,或者在赶往学区房的路上。

在这个问题上,我和老许属于另类,两个买房从未考虑过学区的异类份子。

儿子一岁多,当我们刚刚把孩子教育提上日程的时候,好友兼同事Xu推荐了“蒙氏”和“华德福”给我,两种陌生却令人动容的教育理念。

也正是这次关于教育的启蒙,加上母爱爆棚的力量,整整两年,工作空档或者闲暇的时间,独自翻阅了很多幼儿养育,亲子关系及教育理念方面的书籍,当诸如: 正面管教,规则和自由,沟通管道等一系列原本生僻的概念不再陌生,慢慢走入你的生活,植入你灵魂的时候,才发现,你升级不单单是知识,更是关于母亲,亲子,夫妻,甚至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身份认知。

也是在这个过程里,我异常坚定并顺利完成了母乳喂养三年,自然离乳的伟大壮举。同时,对孩子未来的期待也从迷茫焦虑变得安定从容了许多。

“我们要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 在开始给孩子寻找幼儿园的时候,我俩火速达成了共识,就像当年决定离开北京一样,就那么愉快的决定了。

如果说离开北京,有那么点冲动或者可以算作命运冥冥之中的安排。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应该算思虑周全,至少称得上认真负责。

为什么送孩子去国际学校,各种缘由,不比坚守公立的理由少。

只是,无论利弊如何权衡周全,你想要的早已在自己心里,扎了根,开了花,也早晚会结了果。

然而,这个决策和实施的过程,又是一次关于教育,甚至是人生的终极思考。这些问题,摆在你的面前,除了面对,没有选择:

1.在我们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能提供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是什么?

孩子越大,他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的本质越发凸显出来。

也正是在养育他,陪伴他成长的日子里,你意识到并认可接受:

无论眼前的这个孩子与你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他的人生之路都得自己去践行和完成。

而,作为局外人的父母,我们能够为之努力的也不过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孩子提供成长的环境和土壤,包括家庭的,学校的,还有城市的。

这些条件当中,首当其冲的家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和最可控的。

你们夫妻双方是否相亲相爱,是否努力上进,亲子关系是否健康快乐,说破天也就是几个人之间的事,容易沟通,容易协调,也容易进步。

但,学校不行,这个囊括了孩子幼年,少年,直到长大成人的最重要环境之一,我们选择范围不大,主动权更小。

你想让孩子接受怎样的教育?你能找到什么样的学校?你能担负得起多少的学费?

是一种权衡,更是一种考验。

于我们而言:

传统公立学校的教授方法,教学内容,甚至沟通方式,与和我们养育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即便全面义务教育,也无甚吸引力,何况,还需要花一笔不菲的金钱去购置学区房。

有人反驳:难道国际学校就好了吗?

凭什么相信他们说的鬼话?

现实的是,当你认识了一些人,接触了一些事,才笃信教育是件神圣的事,而有情怀的人也比比皆是。

正如,当年我们亲子课体验的华德福,那些老师自带的气场和光芒,足以感动每个孩子,甚至成人。

所以,在我们现在的认知范围内,能找到一个与自己想法高度契合的学校,已经是万幸之事。

“理念,有总比没有好!”

的时候,相信别人的善良和初衷,是种心态,更是种能力。

2. 如何合理配置家庭财产,如何管理收入和支配支出?

当下,国际学校已然不是富豪家庭的特权。

一个二线城市正常家庭的年收入和支出,完全可以担负的起这比教育经费。

不同的是,作为家庭主力的我们如何去平衡这些收入和支出的比例,并做好相应的财产配置。

也就是说,生活中,我们更看重什么,更愿意在哪个方面花费时间和金钱。

有个开宝马五系顶配的朋友说,国际学校太贵了,我支付不起,小学到大学毕业,需要近200万。

紧接着,他问到: 你们谁认识装修公司的人,我的别墅要装了,妈的,随便得100多万。

他早早的买好了学区房,然后眼睁睁看着房价往上窜,乐得合不拢嘴。

而,他作为专职太太的老婆,几乎每天开车接送两个孩子在各种课外辅导班之间奔波,无论工作日还是周末。

但,他不会送孩子们去国际学校,因为太贵了。

相反,另外一对外企白领朋友,两人月入3万有余,供着两套房贷,没有买车,却执意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

“孩子的童年很快就没有了,钱可以慢慢赚,车可以晚点买,但,学不能随便上。”

我们不要自己的孩子,被公立学校的教育和考核所绑架,像我们一样变成一个被动学习的书呆子,接受千遍一律的评判。

他要成为他,成为原本独一无二的自己。一个会独立思考,热爱生命的自己。

这,或许是所有选择国际学校父母最大的初衷。

3. 你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进而走入什么样的生活圈?

我们出生,长大,学习,工作,生活,从一个圈换到另一个圈,与不同的人产生交集。

而,我们之所以幸福还是不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在哪里,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

昨天,咪蒙的文章有句话,我不能再认同: 工作并不累,累的是和贱人一起工作。

你对生命质量有怎样的期待,决定了你做出什么选择和努力,也决定了你和谁在一起。

在今天这个大环境下,大部分选择国际学校的家长,要不拧巴,要不矫情,总之难得有随大溜的主儿。

然后,这些人,这些家长,这些在雷同家庭环境当中长大的孩子,因为择校的原因聚在一起,容易同频,容易共鸣。

加之相对高昂的学费,势必筛选掉绝大部分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家庭和孩子。虽然,以经济基础为单一标准去划分人的阶层太过于狭隘,也有那么些不公平。

但,在没有找到更加公正,或者更加人性的划分标准之前,钱作为最重要的度量衡是最合理的。

而且,现实的讲,经济基础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学识,能力,视野,认知和素质。

虽然不能保证每个国际学校的孩子都没有问题,但,在很大概率上讲,来自问题家庭,或者孩子本身有问题的情况会少很多。

摒弃特权和黑暗交易,当今社会,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拿钱去换应该算的上是最大的公平。

而也正是有这种平等的存在,我们普通人才有希望,有动力去努力奋斗。

而,等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孩子自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并坚定幸福的走下去。

2016年1月,儿子3岁10个月,开始在苏州某蒙氏国际幼儿园为期一个月的半日试读。这也是我们离开北京之前,通过网络查询和电话沟通选定的三家幼儿园之一。

参观试读的第一天,儿子就喜欢上了。

罗列完毕华德福和蒙氏的优劣后,我们还是听从了儿子自己的决定。

近两年的幼儿园时光,你随时随地看的到这个小生命阳光,健康,快乐,主动,专注而且自律。这样的学习和成长体验,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很难,而且几乎不可能实现。

这是蒙氏的初衷,也是蒙氏的魅力,而我们和孩子将受用终生。

也正是在这两年里,我们碰到了一个又一个志同道合的家长,成为了彼此心心相惜的朋友。

有的话,你不需要细说;有的事,你不用过多解释,他们懂你。

时间真快,明年,儿子就要去自己心仪的小学了。

学校离现在的家很远,离即将到手的新房也很远。

不过,还好,有幼儿园的小伙伴和我们一起,一起租房,一起走过12年的学习生涯。

而在这段说长不长的成长路上,孩子注定会碰到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但有一天,他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也是。

聆书轩之生而有道

∣禾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