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选择”,你有权知道!

01
楔子
人的一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择校、择业可能是最大的人生转折。我也没少接到填报志愿的家长的问询,只能基于我的理解,给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当下看是有效的,因为缓解了家长的焦虑;但是否有用,就不得而知了。
对于“选择”这个话题,其实我没能深入的思考过,可能是因为题目太大了。
有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也有人说“不努力,拿什么选择”
。。。
听上去都挺有道理的,也不知道该听谁。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通过我们熟悉的某些名人,他们在人生重要时刻做的选择,谈谈我理解的“选择”!
02
机会成本
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有很多个身份、很多个抬头,大家都熟悉,我不赘述。我只想讲1988年进行股份制改革时,原计划王石可以获得4100万股本中的40%(也有一说10%),但他在最后一刻放弃了。
这次选择,让王石与各大百富榜没有了任何关系,但是却和娱乐版和体育版发生了不解之缘。
王石解释过放弃的原因:
一是他自信做一名职业经理人,仍然有能力管理好万科;
二是在上世纪80年代,突然变得有钱是件危险的事情。

中国传统文化来讲,不患寡,患不均,大家都可以穷,但是不能突然你很有钱。在这个社会的这样一个文化,大家认同上呢,就是不管你合法非法,你非常有钱就不认同了。在名和利上只能选一个。我的本事不大,我只能选一头,我就选择了名。
上富豪榜是有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呀,但王石却放弃了。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选?我猜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放弃股权的。
不管王石选择的是“名”还是“利”,其实都存在着机会成本。谁也不能保证王石选了“利”,就一定能上富豪榜;选了“名”,就一定能成为名人。
我们每天都在做选择,而每个人所拥有的的时间、金钱、社会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为了得到某一样东西,通常都不得不放弃另外一些东西。在经济学里,这些不得不放弃的东西,就是我们为当前选择所付出的机会成本
从现在来看,王石确实放弃了巨额财富;但当时看,却未必。而这一选择的确成就了万科,在一个更为分散和均衡的股权结构下,职业经理人帮助万科稳步发展成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
而后的与发妻离婚,选择与“田小姐”在一起,让王石的“人设”一度崩塌,“红烧肉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就和现在万科养猪一样)
这是王石先生的选择,因为有前面的那次选择,所以我对于他这次的选择一点也不吃惊。相反,这可能就是他的“人设”,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所以任何一次选择,都是有“成本”的!
03
效率至上
黄其森是泰禾集团的第一大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做地产的朋友可能会比较陌生。但说到“运河岸上的院子”,以及后来的”院子系列“大家可能就不陌生了。
泰禾的产品一直以来都以”品质著称“,但”泰禾快不行了“的传闻一直没有停歇过。最近又爆出”泰禾引入战投,黄老板让出第一大股东“的传闻。
我在朋友圈看到了很多为其惋惜的感叹,比如”以后再也看不到这么好的产品“云云。可能我也不是他们的目标客户,所以也没觉得有多可惜。
当初黄老板选择”走豪宅路线,重仓一、二线,高负债运营“,也不是一时间的头脑发热,而是深思熟虑的。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政策的转变、限贷限购限价等一系列措施的出台,都制约了泰禾的发展(同款可能是宋老板的绿城)。而泰禾没能很快的做出调整,还在赌政策的”松动“。
一个产品做得好的企业和一家成功的企业之间,我认为是不能划等号的。所以任何的选择必须尊重市场规律,追求经济学上的”效率原则“。
给定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经济资源没有浪费,或对经济资源做了能带来最大可能性的满足程度的利用,是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
如果黄老板做的产品选择,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提高”要素配置“的效率,就不会沦落到”这般田地“。
所以任何的一次选择,都应该”效率至上“。

04
众生选择

这两天,建筑评论员周榕先生的《“建筑师求尊重?先看自己配不配”》一文在圈里广为传播,甚至引起了某些群体的不适。

文中提到了“独立建筑师“”商业建筑师“的分类,虽然不完全准确,但也只能大体这么分了。
两种建筑师本没什么大区别,一类可能更注重名声,另一类更注重”实效“。就和王石当时的选择有点类似,不是说选择了名就不要钱,也不是说选择了钱就不想出名。
”名和利“本质上都是资源,只是形态不太一样而已。
举个例子可能比较容易理解:
你去全国最好的医院求医,想挂专家号。
如果你光有钱,你可以找黄牛连夜排队,这种人在世俗人眼里是暴发户,要被鄙视的。
如果你有名(或者有关系),那可能一个电话就搞定了。这在世俗眼里,是有本事的人。
而有能力或者有资格谈论”名和利“的建筑师,基本都应该属于”名建筑师“这个范畴,不管是周教授还是他说的商业建筑公司的老板,都属这列。
这些人,怎么说在江湖上都有了名号,可能还有不大不小的地位。如果你是Nobody,如何选择又有谁在乎呢?或者这种选择都不好意思叫“选择权”。
对于大多数建筑师来说,哪有什么选择啊!谁赏口饭吃,我就跟谁干;谁发的工资高,我就给谁画图,只要不拖欠”血汗钱“就行。
大城市的月生活成本:
租房要1.5-2K,
每天吃饭,平均一天50,一个月1.5K
交通费,通讯等0.5K
买零食、个人物品,社交等一个月1K,
所以任何一种选择,都是基于自身现实情况的!
不要和基层员工谈企业文化,还是有一些道理的。老板只要兑现承诺,钱给到位了,那这家企业的文化就差不到哪里。
如果问一个基层建筑师,你是选择”名“还是”利“,是不是有点荒诞呢?

05
结束语
对于理智的人来说,任何的选择都是对当下所有条件的权衡判断。用未来的结果去评判当下的选择,无异于马后炮。
任何的选择都有机会成本存在,所以追求效率至上是最优解。
选择“名”还是“利”,是某些阶层的特权,哪有芸芸众生的“份”
有的选择,就别矫情,最怕的是“没得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