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山西《吃过弓鱼不思鱼》作者•刘凤凯 主播•黑珍珠

远 方 诗 歌 文 化 传 媒

作者

主播

吃过弓鱼不思魚

文/ 刘凤凯

“黄山归来不看山。”意在说明黄山之美,艳压天下群山。服不服气 ,让天下山们评说。

我则要说:“弓鱼吃过不思鱼。“就是说吃过大理洱河弓鱼的人,想着弓鱼的美味,再也不想吃天下其它的鱼了。鱼们是否给我一点掌声呢?

我要用心告诉读者朋友: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事了。那时的洱海海菜不当菜只作绿肥。《五朵金花》中那位捞海草的渔业副社长金花干的事,我在读大理师范中师时,也曾潇洒干过。

学校组织班上同学们去支农 ,捞海草作肥料。那时节,一群群十七八岁的靓女帅男嘻笑飘荡在碧水绿草白花中,是何等惬意!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青年,纯贞如洱海碧流,似大理碧空中飘动的那一朵朵纯如棉花的白云。可谓一尘不染。

白帆点点,是诗人华章中常用语。小扁舟是有的,仅有两丈多长,五六尺宽。舟中间用木板隔开。一头像穹窿形,渔家出海住宿处。犹似周庄乌篷船。一半舱盛着从厕中掏到的人屎尿。

一半中  ,男家主人撑篙,女主人在火炉上煮饭菜,一小儿看着沸腾的小铁锅。这情形是我们捞海草肥时正好从身边穿过的一张饱经沧桑的小舟上的状况,海风拂过传来菜味和未搅动过的人屎浅浅的臭味。这种情形,如今怕是再也看不到了。文学作品中,我孤陋寡闻没有读过。今天,突然想到要写大理师范读书时吃弓鱼的事扯了以上的一些闲话。

言归主旨,大理师范是当年大理州的唯一一所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生源是当年全州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除了德智体美,似乎还看重颜质身段及言谈举止。毕竟,师者,范也。有点自卖了。生活方面,国家投财政税收来培养的。在当年大家都节衣缩食艰苦奋斗的困难条件下,每月学生伙食费是9元,相当于现在的两千元以上。

学校每星期五都能打一次牙祭,吃上两三片肥肥的,酸香可口的回锅肉,那回锅肉令全校师生到周五就心向往之,翘首以待。

一个周五 开餐时,见学生碗中有两条炸得金黄的两扁指宽,略比一中指长的鱼。走过面前,一股从未嗅过的香,沁人肺腑 ,勾出涎虫欲滴。说是吃弓鱼了。男学生们用勺敲打着搪瓷小食盆。说到洱海弓鱼,这让我想到某一星期天曾到洱海新桥旁玩,见一渔人迎着波光粼粼的水面,用力甩下一张长竹竿固定在堤岸上的圆形大网罩。那大约方围有三平方米的网罩,慢慢沉入水中,因为有竹竿固定,网在水中央并未落底。看了约十五分钟才起网,水漏完后是空的。渔人又不知鼓捣些什么,又如此这般地抛下了网罩。太阳刺眼眩目的照亮着波面,几只海鸥在蓝天中上下飞腾,有的直冲水面又腾起。远处有几点帆影由远而近地驶来,上下颠动。洱海的上午,似乎也有几分诗情画意。

突然,见网鱼男人将网罩再次提起,举得很高。只见网中跳动着一条两指宽一中指长的像缩小版的银亮弓箭。这就是听说了几年的“弓鱼“。渔人很兴奋,让这活蹦跳跃的鱼儿在网罩中弹跳,那鱼跳起时头尾几乎相啣,跳得有三尺多高,银白的细鳞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姿式优美 极了,跳跃得很高。跳了那么三四次后,它直条条的躺在了网罩中一动不动了。渔人不慌不忙将其收入篓中。“快走,轮到你打饭了。“后面的同学催醒了我的回忆。

我打到两条炸酥的弓鱼,从一条的头开始咀嚼起来。那头,进口即酥不知是否有骨?那肉结构细密莹白,香中带甜 ,有嚼劲,那一层细鳞香脆,嚼着嚓嚓作响,这一切尽在秒杀中。第二条头和着八两左右的米饭,须臾食尽,那享受,那美味,可以意会却难以尽言。说不出来啊!五十多年过去了,当今天写到此时,口中也还泛出股股口液而嚥之不及呢。我终于明白了“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真谛。

我不妨告诉读者君,弓鱼生活条件极为苛刻,生命极为脆弱.。水不能有任何污染。它之所以能在上世纪存活在高原明珠洱海中,是因为苍山十九峰融化的雪水流入洱海中时,沿途受到沟渠沙石的过滤,干净且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水滋养了世间仅有的大理洱海弓鱼。这弓鱼能繁衍到二十世纪末。以后它为什么绝迹,原因你晓得的,不说也罢。

据说 ,近年来又发现弓鱼的踪迹了,这是好事啊,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环保意识增强了啊!

“玉洱银苍“是大理称雄世界绝美的风景啊。有了它的存在 ,“黄山归来不看山”,似乎要公允的再品判一下了。至于

“弓鱼吃过不思鱼“也许众多读者没有吃过,我的品尝感受及评论您自个判断吧!

远 方 诗 歌 文 化 传 媒

往 期 精 选

【远方杯·全国诗文大赛】贵州《遇见》作者·白杨居士 主播·曲萍

【远方】河南《雪》作者·吕铭鸿 主播·小草

【远方】黑龙江《花的组诗》作者·小乔 主播·袁嘉敏

作者稿酬和诵者报酬说明

本文系远方传媒原创首发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