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94】朱村:因水运而兴盛的老街,如今已繁华不再
【行走徽州94】朱村:因水运而兴盛的老街,如今已繁华不再
司马狂/文
徽杭高速在黄山市境内服务区很少,其中朱村就有一个服务区,这足以引起我对这个村子的兴趣。几年前前往义成,只知朱村就在附近,未曾成行。后来,前往浦口的时候,得闻朱村就在对岸,奈何对河千里岸,唯有远眺而已。两次都未能踏足朱村的土地,心中颇为遗憾,终于在今年春节时候,由义成而到朱村,了却心里的一个惦念。
从义成到朱村,驱车而来也就几分钟的车程而已。车子直接停在朱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时候,我有些失落,看着周遭都是新修的房屋,我暗自揣测着,这又是一个因为百姓富裕,而拆了传统建筑的新农村。幸好,逐步往村子里走去,那些被新房遮挡住的徽州传统建筑,慢慢露出真面目来。村内的一眼池塘,明显有过修缮的痕迹,只是那水混浊不堪,全然没了灵韵。倒是不远处的一方古井,依旧为乡人所用,加上周围的小巧设计,别有一番味道。
很显然,朱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做得还是不错的。老宅改造,水泥硬化,村内保洁,穿行在朱村的巷陌之间,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历史遗留。只是,你走在这阳光洒满的村落,哪里还能听到一个半世纪前,王品高、葛清泰和李世贤在此厮杀的金戈铁马之声。95年前,孙传芳麾下李德铭部的炮兵连部署于此,看重的也是朱村地理位置的重要吧。到1950年的时候,朱村是当时歙县18区5镇中的一个,下辖10个乡。此后1955年,朱村区被撤并,但朱村作为乡一级的行政机构,中间历经多次的变革,一直存续了下来。直到1992年,撤并乡镇时候,朱村作为县下一级行政机构的地位,再也没有能够保住,并入了雄村乡(镇)。
沿着村子里的路继续往下走着,我隐约听到了水流的声响。路旁的房屋,也逐渐由居家型,衍变为典型的下铺上房的店面模样。一楼的门,有好些人家,依旧是保存着早些年在徽州常见的店铺木板样式。初时,我不以为然,想着一个乡镇总是会有一些商店的。没曾想,这条街的规模相当大,一路往下走着,始终都是这个模样。若不是有些人家拆了老宅,建了新房,这样一条绵延有几里地的老街,绝对能够吸引许多人的目光。
至于那水声,一直走到有通往埠头的石板路处,我才知晓并非是我听错了,而是朱村这条老街,就是毗邻渐江而建的。遥想当年,新安江水电站不曾建成,杭州至徽州的水运,依旧畅通的时候。船行至朱村,客商、船夫、水手、纤夫各式人等汇聚一处,好不热闹。于是,为这些人而开设的店铺逐渐多了起来。再加上原本就有的各种行当,一时间,朱村老街上盐栈、药店、米铺、饭店、猪肉铺、轿行、过塘行、典当铺等等各自林立,那情形,丝毫不比屯溪老街差。只是,如今的朱村,繁华逝去,留下的唯有一条老街,一份深藏在朱村人心里的自豪感,以及那已经逐渐老去的留守在朱村的人们。
理发店里的师傅,看着我们的到来,很是不解,如今的辰光,居然还有人跑到朱村来游玩,也不知道我们这两个年轻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不曾知晓,他的这个理发店,在我眼中,就是一道风景。历经岁月的洗礼,师傅的手艺愈发稳健。但因为终生都在朱村开店,也失去了对于潮流的敏感性。尤其是当下年轻人们所追崇的那种古怪发型,在他看来,似乎总是有些别扭。他的客人,也都白了头,理发、修面、剃须是他们最为惬意和享受的好时光。年轻人不再光顾,外人也只是一时来过觉得新奇,日子还是重复着过,这是理发店的日常,又何尝不是朱村的日常呢?
我去朱村的时候,正好是春节前,村子里的年轻人还未回来,而留守的老人们纷纷开始忙碌起来,就等着孩子们回家来热闹一番。这些个老人们,很乐意跟外来的晚辈聊聊朱村当年的繁华。他们在讲述着当年村子的喧嚣,眼睛里有光,那是对于自己悄然逝去的美好青春的回忆。尤其是一位身着军大衣的老大爷,他家宅子挂着木质的老光荣军属牌,一聊之下,才知道他家祖孙三代,都是军人。老爷子哪里都不去,就愿意守着朱村,闲暇时候,晒晒太阳,远眺三江口,看渐江和练江,汇聚形成新安江,那心境自然也就开阔了。
很奇怪的是,朱村地理位置如此重要,并且还有这么一条老街,居然在《歙县志》上没有独立记载这个传统古村落的篇章,翻遍全书,能找到的资料也是凤毛麟角。而歙县名人篇中,亦无所得,着实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唯有在民国时期,歙县著名药店中,提到了朱村黄翼农,这位黄翼农何许人也,书中也是没有详细资料。至于村名,则完全不需要任何资料,都知道是因为姓氏而得名。可在问询中得知,外地迁入的人也很多,诸姓并存,一直到解放后都还有很多人举家迁入。如此一来,想要知道更多朱村的故事,就愈发困难了。
那条街,那个村,还有那条江,又怎么可能没有故事呢?光是这些店铺的主人,想来他们的故事定然是引人入胜的。更何况,村民繁衍生息这么多年,偌大的村子里,各种故事许是在一代代的口口相传中,一直流传到了如今。在读此文的诸君,若有知晓更多朱村故事的,欢迎在留言区留言,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