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解剖史以及,鼠疫
本文作者:太子爷
录音:太子爷
编辑:田田
解剖、验尸和尸体剖检几个词儿,在英文中是可以交替使用的,在法医学中同样指的都是检验死尸。
autopsy(解刨)一词的本义是剖析自身。其实necro是死亡的意思,Necropsy应该是更贴切的用词,意思是剖析死亡。不过autopsy是自中世纪以来的传统用词。
早在西元前35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就已经对动物进行解剖,以此作为和神圣力量的沟通方式。他们相信动物体内的很多器官都是带有神谕的,特别是肝脏。
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的时候,也会为尸体做解刨。他们剖开腹腔,把除了心脏以外的内脏器官取出装进陵墓里的礼葬棺之中。大脑是从鼻腔以碎屑的形式取出。这些古老的解剖文化并非是为了探索医疗知识,而是基于宗教信仰等超自然理由。
真正为了获取医疗知识而执行解剖的行为,开始于西元前三世纪。埃拉西斯特拉图斯在亚力山卓城创办了一所解剖学校,希罗菲卢斯则发现了动脉和静脉的构造不同。
为了证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疾病成因理论,名医盖伦不但解剖了动物,还解剖了人体。
在盖伦之后的几个世纪里,希腊人、罗马人、埃及人、欧洲人都开始为了了解人体构造而进行人体解剖,但由于医术有限,中世纪教会对此类手术查处甚严,因此研究的进展杂乱无章。
一直到黑死病席卷欧洲,导致欧洲近3500万人死亡。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这场鼠疫是因为神灵对人类罪恶的惩罚,可宗教却突然开始通过解剖寻求病因。教宗克勉六世下令,解剖黑死病死者,找出这一让欧洲三分之一人口丧命的原因。
由于当时并无基础的理论知识体系,结果一无所获。
十五世纪末,首批医疗学校出现在意大利的波隆那和帕多瓦,教宗思道四世准许将人体解剖作为医疗和手术训练的一部分。而在此之后的两百五十年,解剖学才真正发展为医学中的有用工具。
乔瓦尼·莫尔加尼是一名一流的解剖学教授,长年任教于帕多瓦,并首度将解剖发现和各种病症连接在一起。他指出,疾病是由于人体构造上的变化所致,反过来也会导致人体构造的改变。
大体解剖学以肉眼研究人体构造和病理学的领域,最终诞生。几乎是在同一时间,雷文霍克发明了显微镜,这种仪器为科学家打开了微生物的世界。
大约在两个世纪以后,德国病理学家鲁道夫·菲尔绍才用雷文霍克的发明,奠定了细胞生物学和解剖学的基础。他发现疾病不只是莫尔加尼所说的,会对器官造成肉眼可见的改变,也会导致人体细胞的改变。
一直到1604年,七十九名开拓者在圣十字架岛的寒冬死了将近一半。法国殖民者执行了北美史上第一例留下文献记录的解剖案例。
考古和历史证据显示,其中有几次解剖是为了揭露群体中多人死于非命的原因。
既然前文提到了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我们就专门聊一下。
据记载,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大规模流行的黑死病。规模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4世纪的欧亚大陆。1344年-1346年,鞑靼人用弹弓将鼠疫患者的尸体射入位于俄罗斯克里米亚的卡法,试图让对手感染鼠疫。
1710年,俄罗斯人对瑞典握有的爱沙尼亚进行了同样的攻击。
1930年末,日本人学会了使跳骚感染鼠疫的方法,造成500名中国人感染瘟疫死亡。二战期间,日本陆军秘密军事医疗单位731部队使用鼠疫和其他生物武器,对囚犯进行了无数实验。
马达加斯加的马哈赞加从1995年-1998年期间,每年都会爆发鼠疫,至今仍会定期爆发,造成危害。
鼠疫(Plague)学名鼠疫杆菌,俗名也叫黑死病。鼠疫是由啮齿动物身上的跳骚传播的,特别是老鼠。
这种细菌所导致的传染病一共有三大类:腺鼠疫,侵袭淋巴腺,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肺鼠疫,侵袭肺部;败血性鼠疫,侵袭的是血液。
腺鼠疫通过跳骚传染,即使被跳骚咬一口都可能致命。其伴随的典型症状是淋巴腺发炎肿大,并伴随着发高烧、打寒颤、肌肉酸痛、头痛、癫痫、全身不适等症状。在接触后的第2-5天出现。
多数人最先肿胀的部位是腹股沟,接着向腋窝或颈部扩展,在发肿之前,这些部位会感到疼痛。
腺鼠疫和败血性鼠疫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染传播。
如果鼠疫的治疗不及时,细菌会引发全身性感染、侵入血液。多数患者会出现败血性休克,美国的鼠疫案例致死率达14%。
美国原住居民、猎人、矿工、游客是最常感染鼠疫的人群。倘若家里的宠物身上携带跳骚,全家人都会生病。
肺鼠疫是肺部感染,很容易通过咳嗽传播。肺鼠疫经常来自腺鼠疫的二次感染,症状是在接触之后的几个小时内剧烈咳嗽导致呼吸困难,甚至血痰。
住院患者需隔离48小时,或直到浮肿消失。撑过了48小时的患者,康复的几率会很高。
败血性鼠疫可以和前两种鼠疫中的任何一者结合,因为它是鼠疫杆菌在血液中繁殖倍增之后造成的全身性感染。通常会得这类鼠疫的是猎人。
症状包括极端疲劳、低血压、恶心、呕吐、腹痛等等。多数器官都会失去作用,短短几小时之内就会夺走患者的生命。
鼠疫患者必须及时接受治疗,会在24小时之内使用大量抗生素。肾衰竭是前兆之一。任何和患者接触过的人,都要接受预防性的治疗,衣物需要焚烧。
我是太子爷,欢迎点赞。
以往内容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