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古家具修复的十三大原则
研习君语
明清古家具在各大博物馆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明清家具一般都是由硬木制作,虽然硬木的保存性较好,但是在历史的流转和时间的侵蚀下,仍不可避免出现损坏缺失,这就需要对其进行保护和修复。
明清古家具在各大博物馆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明清家具一般都是由硬木制作,虽然硬木的保存性较好,但是在历史的流转和时间的侵蚀下,仍不可避免出现损坏缺失,这就需要对其进行保护和修复。
明清古家具的修复工作是文博事业中抢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多数文博单位的馆藏家具都没有得到科学规范的保护和修复。一方面是缺乏这方面的修复人才,但更重要的是缺乏对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和普及,文物家具保护和修复行业后继乏人、许多传统工艺濒临失传的局面。
今日,研习君就帮大家总结一下明清古家具修复的十三大原则。
“保持原状”原则
搞文物家具的修复,一定要保证修复完的家具与原物一模一样。这里的“原状”指的是古家具健康时的样貌,不是衰败破旧的状况,现状不等于原状。而且对于一些已经损坏、改变了原状的古家具,我们还要想办法恢复它的原状。
▲紫檀雕梅花纹条桌修复前后对比
恢复原状也要十分注意,在修复前展开精心细致的勘察调研,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而不能凭主观臆断,把好定案这一关。还必须坚持按原形制、原材料、原做法、原工艺进行施工,最好使用古老传承的修复手艺,才能使之不别扭、不走样。
即使在家具修复过程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也必须是在保证不改变家具原状的前提之下。新的材料只能作为保护和辅助材料而不能取代传统的材料,新技术也只能起保证作用,而不能替代原有的技术结构。
▲ 紫檀雕梅花纹条桌桌腿修复前后对比
“修旧如旧”原则
家具修复师应该对所修家具的时代背景、材料性能、榫卯结构、装饰工艺等十分熟悉,才能通过修复工作使其再现历史原貌,也就是遵守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使古旧家具作为往昔生活的载体,显示出一定的社会历史生活的真实性。
所谓修旧如旧是指,无论是出土文物家具、库藏文物家具还是私家传世文物家具,在修复或复制后必须与原件的外貌相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修复时不能使用铁钉,并且尽量少用化学粘合剂以免破坏古家具精密的榫卯结构。
▲熬制鳔胶
▲还未组装的家具散件
在采取修复措施前,首先要分清古家具的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按照不同的原则进行修复:
文物价值或历史价值较高的精品古旧家具要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而对于流传于民间的、采用比较名贵材料制作的古家具,或者存世量较多的普通柴木家具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保旧”、“留皮”或“翻新”等处理方式。
▲家具组装过程
总之明清古家具千姿百态,尤其是对待需修复的家具,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遗留到今天,件件都有其特殊性,所以修复时要分析研究每件家具的特点,制定出针对性的修复方案,不能教条式地依循固定的程式。
“以养代修”原则
对于一些珍贵的孤品家具,我们要采取更为保守的变修复为保养的原则。家具修复师要用全面、科学的方法来处理与家具蚀化有关的各种问题,尽最大努力来维持家具目前所处的状态。
孤品家具具有唯一性,每一个微小特征都可能存在很大的意义,这时候随意拆修可能会损坏原有的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损失,因此确保孤品家具历史信息的完整性和在文物价值上的稳定性成为更重要的修复原则,能不动则不动。
▲大明万历年制 黑漆描金嵌银螺钿龙纹箱 故宫博物院藏
“以护代修”原则
对于一些保存尚好、从未有过修复记录的家具,我们应该采用更为谨慎的方法来决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相比起修复那些不起眼的小漏洞,更重要的是延长家具的保存时间,使得它现有的保存状态能更长久地持续下去,即“以维护代替修复”的原则。
例如通过控制家具所存放地点的温度、湿度,来阻碍环境对家具的侵蚀,通过及时清理尘垢、按时保养来稳定家具的现状,将材料的腐化降低到最小的限度。
“随时可逆”原则
此项原则包含两层含义:
一、修复的过程必须可逆。也就是说修复过的家具应该随时可以恢复到被处理前的状态。
二、即使遇到难以解决的修复问题,也可以保持住修理前的状态,并保证所采用的工艺不影响之后的处理。
这条原则在某些情况下难以实现,例如家具损坏极其严重,已经缺损了关键部件,这时就不得不采取不可逆的处理方法。在认识到很多情况下可逆性的实际局限后,另外一个基本的观点是重新处理是否会阻碍将来的工作。
▲拆卸家具的过程
“保证价值”原则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家具价值高低的评判标准不尽一致。明清家具的价值主要由材质、年份、完整程度、精美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来共同确定。所以在修复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顾及到方方面面,遵循不影响价值的原则,尽量避免过多整修、装扮家具。
对于家具修复师来说,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对家具风格、家具历史、木材使用等多方面知识的了解,以及具有对老家具的皮壳审美、装饰审美、协调性审美等多角度的审美品味。
▲蓝色箭头所指黄色嵌入物质为雌黄
▲蓝色箭头所指暗棕色嵌入物质或为紫金锭
“宁缺毋滥”原则
明清家具修复的门槛极高,修复师不仅应该知道如何用旧的木材搭配老家具,还应该能辨别家具各材料颜色与家具古色之间的联系,以及熟知雕刻、镶嵌、切割、染色、抛光等各项古技法。
尤其是一些特定的家具,没有经验的修复师极易因操作不当而损坏家具,因此修复工作保持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没有把握尽量不要动手。
▲走马销缺失一个
▲腿足直榫劈裂半边
▲腿足直榫断裂
▲靠背边框格角处开胶
▲龙头雕件缺失
▲靠背内侧,黄色框选部分为药锭脱落处,蓝色框选部分为龟裂部位
▲紫檀木嵌檀香木夔龙福磬纹宝座 修复后
“保留包浆”原则
对于家具表面多年积攒的污垢不能过分清洗,要尽可能地保留原物表层的包浆。
包浆是指木材长时间使用后表面形成的一层温润如玉的亮光,越用越亮,这种岁月的痕迹就称为包浆。
▲紫檀八仙桌自然形成的皮壳包浆
对于污垢的处理通常只需用干布薄薄地涂上一层精油,边涂抹边揩擦均匀,在除去污垢的同时也保养家具表层包浆。
▲为保证不让水分侵入而造成破坏,只能用气泵一点点地反复吹净
▲使用纯棉布初步清理灰尘
▲用毛刷清理桌面底部灰尘
清除家具表面的油垢时,可在温水中加入适量洗涤剂,用软布蘸水轻轻擦除。
对特别难除的顽渍,将滑石粉、煤油、液体石蜡等物以适当比例混合配制成清洁膏,用布蘸着轻轻擦拭,待全器清洁完之后,通体上一遍精油,最后用软布擦去浮油,全部清洁工作就完成了。
▲修复前后桌面对比
“准确复制”原则
遗失零、部件是否能准确复原是对修复师知识水准与实践技能的考验,必须要认真研究器物,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在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以后,再制定修复方案。必要时还必须做一些鉴定工作,如木材表面漆膜的鉴定等等。
如果经调研考察后还不能确切定夺,应原封不动地将家具保存起来,等来日时机成熟后,再作处理或干脆做复制品,进行分析比较。
▲雕刻工具
▲雕刻完成后的紫藤枝叶嵌件
▲经抛光处理后的各种新做的嵌件
“见好就收”原则
在修复工作中,有些情况下应走中庸之道,避免过度修复。
例如家具漆膜上有小瑕疵,用砂纸将部件打磨一新,在去污的同时腐蚀了家具表面润泽的包浆层,而这些历史痕迹恰恰是判定家具年代、产地的重要依据。
家具上的每一个细节,甚至是匠师们在劳作时随手打的记号,都具有考证和研究的历史价值,不能轻易地毁掉。
有的家具本没有有碍观瞻的缺陷,如果在修复过程中不知诀窍地拆卸榫卯,可能会损坏家具的内部结构,降低家具的寿命,从而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所以修复过程中要把握分寸,应该避免将小的、富有魅力的、可接受的小瑕疵当成眼中钉。有时候小事情会闹成大灾难。
“保留原材”原则
无论家具价值几何,从保存和修复的角度来看,都需要帮它们恢复到原始状态。家具修复的艺术是对旧家具的尊重。修复的理想境界是尽可能多地保存原材料、少添加新材料,换掉整个构件是最后不得己的办法。
修复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保留原材料,不仅有利于后人对家具发展史的了解,而且对于那些处于商业环境中的古旧家具,还可以提升它们的经济价值。因为一件没有受到过多干预的家具更具有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
所谓古董家具,至少应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完整性,才能称为古董。若是修复程度超过百分之二十,就要被视为仿古家具了。
▲挂屏未经清洁处理前的原始状态
▲需要补办的嵌件轮廓
▲切料并按嵌件轮廓在玉料上画样
▲粘贴叶片
▲修复后
“修复记录”原则
以假乱真是修复和复制文物家具尽可能达到的要求。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修复并作旧处理的文物家具,在造型、纹饰和色泽等方面均与原出土或传世文物一模一样,用肉眼很难辨别修复过的地方。
其二关于复制的文物,按使用功能的不同,有些用质地相同的材料复制,有些则用别的材料代替,如石膏、环氧树脂等,无论用何种材料复制的文物家具,如果不触摸、掂量、计量或对其质地进行化学分析,光靠肉眼难以看出破绽。这是复制艺术的至高境界。
▲紫檀木嵌檀香木夔龙福磬纹宝座 修复前正面
▲紫檀木嵌檀香木夔龙福磬纹宝座 修复后侧面
但是对一些需要作旧的部件,我们要适度把握作旧的工艺程度,并不追求作旧后的视觉效果达到一点破绽都不留,能作到以假乱真,连行家也看不出来的程度。当然这是作旧工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这很可能会对之后的鉴定工作带来难度,损害家具的历史价值。
关于这一点,著名的明清家具研究专家田家青先生总结了一套他自己的原则,用他的话来说是一条“适度”的标准,他将此法称为“一米一尺法”:
距配活一米之外,即使是行家也不应该看出后配的痕迹,否则就是功夫不到家,修复不合格;而在一尺左右的距离,借助于手电筒、放大镜等辅助工具,应能认出后配的部件,否则属于作伪。
▲拷贝到取好的木料上
▲锼好的木料
▲初步雕好的龙头
▲钢锉找形
▲砂纸打磨
▲上色
▲做旧
▲镶嵌粘接,统一做旧
所以为了避免以假乱真,必须在修复过程中,每做一步修复工作,都要保留下历史记录,包括文字描述和图片资料,建立修复档案。
在对文物家具进行保护和修复的实施过程中,记录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文字和照片将技艺和文化信息一并记录下来。
一方面使保护和修复的工作过程更加透明,不至于以假乱真。另外一方面也为将来的后续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档案记录工作应紧随修复工作的每一步。
“符合安全”原则
修复古旧家具,完全采用传统工艺和技法实施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法必须做大量的实验,以确保所使用的材料和工艺不对修复对象构成潜在性的威胁。
明清古家具不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还具有不可低估的经济价值,其具有的可修复性是中国古典家具的一大特色,不少古家具历经几百年的沧桑,不仅保存下来,而且只要在科学规范的理论指导下,稍加规整修复,就可以做到不伤丝毫又能重放异彩,且更具有古朴风韵的视觉效果。
▲脱落处的旧有胶粘痕迹(紫藤花与漆地的黏结剂为紫色粉状黏结剂,绿色枝叶与漆地的黏结剂为黄色黏蜡)
▲嵌件内部六棱状包裹体(显微镜放大80倍)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鸟翅膀下胶黏剂中含有铅白和石英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紫藤花下的胶黏剂中含有天然红色染料、少量石青、铅白与石英,此紫色黏胶剂的呈色是由该紫色染料影响造成
▲根据完好的左翅羽毛细部轮廓,在需补配翅膀嵌件大形上勾勒细样
最后必须提到的是,明清古家具的保护和修复是一项技术性、艺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家具制作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加以综合考虑,不能孤立地生搬硬套某种原则,要根据家具的类别和修复后各自所派的用场,来决定采用不同的修复和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吕九芳《明清古旧家具及其修复与保护的研究》
潘慧琳《文物修复与养护》
贾文忠《古玩保养与修复》
交易担保 明清家具研习社 点击进入研习社官方商城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