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唯一以县命名的4A景区,谁能想到就是曾经“走西口”中的塞上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一曲《走西口》唱出了晋西北当年的沧桑与荒凉,熟悉这首歌的人很多,可是知道右玉和杀虎口的人又有多少呢?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右玉县位于晋西北边陲,隶属于山西省朔州市。北与西北以古长城为界,与内蒙古的凉城、和林格尔县毗邻。右玉县四周环山,南高北低,新中国成立前的右玉可谓是一个寸草不生的地方,历史上走西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而杀虎口就是所谓的“西口”了。杀虎口和右玉城作为军事要塞,自古战火不断,特别是在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先后多次被蒙古军队攻下来。但在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的一场战争中,守军却在左右无援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坚守右玉城,长达8个月的时间,这在中国战争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说起右玉不得不说“右玉精神”,这可是“红船精神”在山西的继承和发展。右玉解放前是一个森林覆盖率只有0.3%的县,恶劣的环境和自然条件,才会有了走西口这样的故事发生。但是今天的右玉县可是塞上的江南,经过右玉人民经近70年的持续不懈治理,一代代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植树造林,把一个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建设成为森林覆盖率高达54%的塞上绿洲。右玉生态环境治理的成功实践,为我国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范例。如今的右玉拥有了“最值得向全世界推荐的旅游县”、“联合国最佳宜居县”、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称号。

植被的改变,让右玉的旅游资源大放异彩,长城关隘“杀虎口”、苍头河生态走廊、右卫老城、大南山、中陵湖等风光旖旎、山清水秀,成为了塞上耀眼的明珠。下面就跟着老靳一起看看,右玉精神创造的塞上风光是怎样的美吧。

右玉县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右玉县有“中国古堡之乡”和“中国魅力小城”的美誉,它是山西唯一用县命名的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旅游县。右玉县西北、北方以古长城为界,与内蒙古毗邻,自古为我国北方要塞,是中原通往蒙古的主要关口和税卡,这里在春秋以前一直为北方少数民族所占领。境内古城堡随处可见,烽火台沿山相望,自然景观也十分壮丽,有塞上草原之称,是休闲度假、跑马骑射的最佳去处。

杀虎口

杀虎口也称西口,是世界遗产长城的重要关口,位于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界处,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杀虎口建于明朝,古称参合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杀虎口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杀虎口是晋商的主要通道,曾经盛极一时的“大盛魁”商号的发祥地就在这里。清极盛时期,关税日进“斗金斗银”。这里的古长城雄伟壮观,保存完整的杀虎堡,绵延相望的烽火台,苍凉的古战场,清晰可辨的古桥古道和古乐楼等,似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杀虎口的大地上。 “走西口”不仅承载着晋商的光荣与梦想,更铭刻山西人移民谋生的血泪悲情。杀虎口是明清山西历史的缩影,是中国近代金融贸易兴衰的实证。

杀虎口关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筑,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砖包,城周为1公里,高11.7米。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在杀虎口堡外另筑新堡1座,名平集堡,其长、宽、高、厚与旧堡皆同,两堡之间又于东西筑墙相连,成倚角互援之势。

三十二长城

三十二长城位于山西省右玉县右卫镇西南大约十公里的桦林山上,因其边上的三十二村得名,三十二村又得名于明长城进入右玉境内的第三十二个敌楼。

右玉县与内蒙古划长城为界。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境内长城修建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右玉长城为明长城,全长84公里。这段长城蜿蜒曲折,因雄腾在群山峻岭之上,山路崎岖,人烟稀少,保存较为完整。

苍头河生态走廊

“山无头,水倒流”被人们称为右玉县的两大奇观。水倒流,指的是苍头河的滔滔河水,不像其它河流那样东流或南流,而是向北流,流经内蒙40里入洪河,又转向南入黄河。苍头河独特的流向,使其名声大振而远近知晓。苍头河生态走廊景区属高原湿地,天然水系、河岸草地、乔灌木林带和缓坡状态的农田,形成了北方黄土高原独特的田园景观,景区内动物种类非常多,是露营、传统农业生态观光、生态湿地保护观光的绝佳去处。

右卫老城

右卫古城的轮廓整个都是很古朴的样子,荒凉而带有浓浓的古代边塞韵味。城墙足有三四层楼高,登上古城墙,小小的右卫镇尽收眼底。踏进古城的老街,让人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灰色低矮的砖木结构民房不知住过多少代了,墙面由于被风沙侵蚀了多年而棱角消失,街道显得有些清净而略带荒凉感,这是一座典型的塞上小城,城门城墙都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也是我国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古城之一。

右玉县变成现在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它是一个奇迹,这儿不仅可以看到曾经杀虎口的沧桑,也可以一览今日塞上江南的绿水青山,回望历史,再看今朝,更可以感受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犹豫人民的“右玉精神”,让我们充分体会祖国70年的沧桑巨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