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32岁辞职创业,一度受挫,却靠折腾脑洞模型走红
我是模型师老原儿,是一名视频创作人,从2020年4月开始做模型科普视频,目前已经有480万关注者,其中有许多成年人,也有许多小朋友。
做视频以前,我和爱人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一起工作了近10年,做科普节目,担任主持人。因为是长视频,主题也比较宏大,需要依托很大的团队、经费、设备才能完成一项科普工作。对个人来说,收入会随着所在栏目的发展沉沉浮浮,遇上低谷期,一个月可能只有1000块钱,除此之外,我们都还算顺利。
老原儿在工作室
离开央视
在台里工作的10年里,我们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做日播节目。这种节奏需要我们对选题有清晰的规划,如果没有规划,而是随着外部环境发生的事情来走,就会很被动。所以我们需要掌握事件发生的规律,对未来一周可能会发生的大事做预判。比如每年3、4月份,天干物燥,特别容易着火,我们就要预备好类似山火这样的科普选题。在这个阶段,我们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验,做了漫长而扎实的积累。这样的工作经历是很好的训练,让我们知道什么样的信息好传播。
此外,这10年的工作经历还让我们对何谓科普有了自己的理解。我认为,科普的意义在于点亮好奇心,因为当你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就可以打破生活中的惯性,比如看到苍蝇蟑螂就只觉得它是恶心的,恐惧并且远离它们。然而自然界里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它们被成年人的偏见、误解给遮蔽了,科普的价值在于打开这个世界,让大家愿意去理解和接受它。
老原儿在此前的节目中
可能在一开始,科普只能让你感觉到奇怪的知识增加了,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个人慢慢长大,见识的东西越来越多,过去的积累会帮助他拥有一个不同的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思维。科普应该是从“科”到“普”,可能你一开始并不会对科学感兴趣,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你会感兴趣,然后愿意倾听,进而产生理解、认可和支持,最后促成传播,达到普及效果,这才是科普工作的一个完整闭环。
其实这10年走下来,我们已经获得了上上下下的认可,获得了一种很舒适的工作状态。之所以彻底离开工作这么久的地方,自己做科普,还是因为疫情。
2018年的时候,我们就有了变动,我爱人换到了台里另一家公司,而我就自己成立了一个公司,主要还是在为台里制作模型,等于都没有远离过去的工作环境。
创业遇阻,开始拍视频
到2019年末,一年的时间,一切业务运转得都很正常,我们放假,回家,直到疫情爆发。在那之后,因为不能扎堆在一块儿工作,传统媒体的很多业务就停了,我爱人还能在线上继续开会、工作,但我就突然没有业务了。
我们有非常现实的压力,首先是要交住房和工作室的租金,加起来有10万。我们手上的积蓄也就够付工作室一个季度的租金。以前在电视行业,参与的是大而全的项目,我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然而眼前的危机逼得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有没有什么业务是可以靠我们俩就能完成的,这样我们就能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滚起来。
老原儿在制作模型
我们能运用的能力也很清楚,过去10年,我一直在做模型,同时,我们俩都在科普领域的一线工作,从基层一点儿点儿干起来,俩人的工作经验加起来得有20年,所以我们对科普行业当下和未来的发展还是有比较清晰的判断。思考下来,我们就决定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做科普视频。
这像一次赌博,真是前有追兵,后有猛虎,两手空空,弹尽粮绝。我们没有退路,但我们依然选择跨出那一步。我们做好了失败的心理准备,当时觉得,如果失败了,至少可以当成一份探索的经历,也是日后留给孩子的礼物。今天看来,那个决定是我们可以拿来吹一辈子牛的事儿。
我们做的第一个选题是负压救护车。这实际上是一个意外,因为我们最早准备的是洗牙,是做给我爸妈这样的老年人看的。但3、4月份,有一天从家出发去工作室,刚走到小区门口,就看见一个救护车进院,小区业主群很快就炸锅了,怀疑是不是出现了疫情,大家都很紧张。但当时我注意到,救护车开着窗户,所以我有个基本判断,对新冠这种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肯定不会使用这种救护车运输病患。
这件事就启发了我,因为我以前只想着自己想表达什么,没有思考过大家真正需要什么,而救护车的事使我意识到,我们对生活里的很多事物的认知都存在误区,那么我所要做的,应该是用我的知识储备和制作模型的能力,把正确的知识传播给大家,转化成大家的认知,我做系列视频的思路就是从这里打开的。
就在那天,去工作室的路上,我就把大家在群里反馈出来的焦虑和我对事情的判断捋成一个脚本大纲,目的是解释负压救护车是什么远离,怎么使用,运输病患的过程,估算了一下,大概是2到3集的体量。
从有想法到写稿,再到制作完成,用了大概不到一周的时间。之所以这么高效,也是因为已经把所有积蓄都压在工作室的房租上了,孤注一掷,所以就拼了。那会儿基本是每天早上6、7点钟醒,一睁眼就开始查资料,规划选题,在家里喝点茶,就到工作室做模型,从上午9、10点一直做到晚上12点。
我爱人因为手上还有工作,基本就是整天整天地开线上选题会,忙完也得晚上11点半了。如果我们俩都因为劳累就选择回家休息,那我们的视频就永远只能停留在模型制作,没办法往下进展,所以我们必须往前迈一步,也就是晚上12点,我们一起从家里再到工作室,完成拍摄。
老原儿和妻子耿昭
到工作室基本就1点了,开机要到2、3点,一直拍到早上4点,基本就维持这样的强度。那会儿拍完回去休息,早上9、10点我就又过来。那种强度下,我整个人的脸都是颓的,上镜非常难看,我又不愿意化妆,最后就决定戴个眼镜。一试,感觉还挺精神,再加上跟我模型的风格也搭,这个元素就一直保留到现在。
失望与转机
第一个视频反响平平,也就涨了100多个粉丝,而我们一开始的目标是一个月内粉丝达到1000人。但我们没放弃,直到第四个视频,我们根据多年的积累,知道这是山火频发的季节,就发布了介绍山火的视频。
这个视频获得了国家应急管理部的注意和转发,所以一周之内,我们在西瓜视频上的粉丝就超过了1000人。很快,我们这一系列视频在微博、抖音等平台都得到了广泛转发,我们的粉丝量很快就起来了。后来,我们做了小龙虾选题,在西瓜视频上的粉丝超过了10万。
我们还做了蚊子的选题,说实话,这个选题我们过去已经做了许多遍,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一直问蚊子爱叮什么样的人?说明这个问题一定是个好问题,但一直没有出现被大家认可的回答。所以我们切换了视角,站在蚊子的角度去思考,以这种视角转换的趣味吸引大家理解其中的知识。关于蚊子的系列视频在西瓜视频播放累计达到1500万。
老原儿在视频中演示
做视频和之前在央视工作是完全不同的逻辑、工作方法,对此我深有体会。做视频以后,我们基本就是“007”零的状态,虽然特别忙,但因为目标单纯,就是为了让视频内容更好,我们就获得了长久以来一直向往的内心的沉静。
我们希望,不论是小朋友还是成年人,大家都能把视线从iPad、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回归到自然界,进入这个特别有意思的大世界里。当你对世界充满好奇,你就会对世界充满敬畏、感激,即便是你学习成绩不好,遇到了什么事情,你的三观也会是正的。而生活里那些难事、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你自然就会开窍,会努力解决。这里面会有很多因素,但根源上是从小就建立了好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