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惊蛰雷声响,粮食价格要上涨”,是啥意思?老农民讲农谚
时光如梭,转眼之间,年走了,元宵节也跑了。下周,我们将迎来惊蛰。惊蛰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三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蛰虫惊而出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惊蛰到来,雷电才初始,并惊醒了昆虫,它是反映自然生物节律变化的节气。
2021年比较特殊,立春特别早,但前几天,北方地区却降了一场瑞雪,并伴随着轰隆隆的雷声。正月响雷,有的农村老人在谈论粮食价格要涨,因为农谚说得好,“未到惊蛰雷声响,粮食价格要上涨”,朋友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剖析一下这句农谚的真伪。
一:这句农谚是什么意思?
在民间,画匠一般把惊蛰节气画成了拿着凿与锤的雷神,认为与雷神密切相关,正是雷声唤醒了蛰伏大地的生命,所以惊蛰前后,不同时间打雷对节气的影响非常大。
相比而言,惊蛰打雷是顺应节气的丰收年景;但如果惊蛰未到而打雷,预示着可能年景不好,用农村谚语来说,“未蛰而雷,人吃狗食”,粮食可能会出现歉收,米与麦等粮食因少而贵,出现涨价。
二:这句农谚有没有道理呢?
大量的农村谚语,源于古代劳动者的长期生产实践,经过了千百年来的检验总结,具有指导作用。另外,像此类节气谚语是根据太阳在黄经上的运行的轨迹来预测的,通过太阳光和热对地球的影响来分析,具有朴素的科学道理。
“未到惊蛰雷声响”,反映的是节气提前,暖湿空气提前控制,即人们常说的“该冷却难”的异常。如果节气不到,天气却暖得早,会给农业生产造成危害,具体表现以下三方面。
①气温提前升高,水分蒸发快,会诱发旱情。
在农村,还流传着“正月打了雷,大旱一百八“的说法,实际上都是基于天气异常来说的。
②暖得早,病虫害防治的难度增加。
如果是暖冬,病虫害活跃,繁殖加快,会给防治带来困难。
③容易诱发倒春寒
倒春寒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往往一场冻害,作物颗粒无收,危害不可小觑。倒春寒形成一般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先暖,其二是后冷。先暖导致作物提前萌动,而进入花期和幼果期,抗冻能力却特别差,一旦遭受到初暖,结果可想而知。
三:天气异常会对粮价有直接影响
暖得早,小麦会提前返青,影响体内营养成分的积累,影响到全年的产量。另外,生长期提前,旺长与速长,容易导致麦杆瘦弱不堪,经不起风吹雨打,容易倒伏,引发减产或绝产,导致麦价上涨。
而水稻种植,会因为天气过暖,病虫害肆虐横行,防治变得困难,尤其在过去,缺乏科学防治技术与手段,后果实在难以承担。并且旱情与蝗灾,经常结伴出现,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饥荒年头。
总之,大量的农谚既来源于经验积累,又具有科学道理,所以直到今天仍具有指导作用。但与过去不同的是,如今,我们早已告别了靠天吃饭。而在应对天气异常与自然灾害时,人们有了更多手段和方法战胜它。即使遭遇这样的荒年,也能喜获丰收,很少出现缺少涨价的情况。总之,农谚的指导性虽在,但指导作用趋弱,更多的是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