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脉络,建立框架——是较快读懂《老子》的重要方法之一(二)
上篇摘要:梳理出《老子》脉络,分析中心思想,建立基本框架,是较快地、较全面、系统、深入地解读《老子》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为了证明弄清老子哲学是唯物还是唯心等问题,还介绍了“哲学基本问题”含义。
二、简单训诂《老子》原文并梳理脉络
1、老子从对道的认知入手,阐述了他的世界观
浩瀚的宇宙由何构成?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这个“道”字千百年来让人们百思不得其正解。至少我到目前为止没有见到令人信服的解读,相信大多数人和我的看法一样。
道字如此玄妙,引哲人学者竞折腰!
老子论道的内容很多,比如: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25章)
或曰:道可为物?他哈哈一笑,骑牛就跑
“物”是物体;“混”通“浑”是“天然的”,“混成”即浑然天成,是天然的,不可分割之意。老子开口就说:道是天然存在的物体,是不可分割的。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总结留基伯的学说创造了原子这个词语,意思就是不可分割。德谟克利特因原子一词扬名于物理学、化学及哲学界。量子物理学证明,原子是可以分割的,所以德谟克利特错了!关于不可分割的物体,老子可是说得比他早多了。
“先天地生”是说道的存在早于天地。“寂寥”是“寂静,空旷”。“独立而不改”是独立存在而不可改变,也有不可分割的意思。“周”是“圈子”,“周行”就是圆周运动。“殆”“通‘怠’。怠惰,懈怠“。“周行而不殆”是说道不停地做着圆周运动。”可以为天下母“就是说道是世界的本源。
周行而不殆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是说: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就给他取个”字“叫做”道“,勉强取个名叫做”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是说:还可以叫做”逝“、叫做”远“、叫做”反“。古人取名有字有号,当然更有”名“。“逝”、“远”、“反”是道的别名。这句话的解读可以从语法上来研究,不能受他人影响。
以前讲过,名字代表属性。逝、远、反都代表着一定的属性。
这一段的解读重点是:
道是天然存在的物体,且不可分割,道是世界的本源,不停地做着圆周运动。
2、阐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坐而论道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孔德”这个词我的解读与古今截然不同。
我是个老“愤青”!我很“叛逆”!我敢于和古人、大咖叫板!不是我胆大,也不是我想出名想疯了,而是不叫板不行啊!因为关系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关系到老子是不是唯物主义者的问题。解读对错性质很严重哩!
《古汉语字典》关于”孔“的解释我选了两个:(1)”小洞;窟窿。”(2)“大。《老子》:’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河上公注:’孔,大也‘。”
河上公章句
古今一般都选(2),那“孔德”即为大德。有人把“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翻译如下:“孔德就是无边无际的德,大得了不得了才叫孔德。这时候的德呀,几乎与道一样了,它与道合一。”还有其他的解读,都是大德,但“惟道是从”的解读多数是对的。
我认为应该选(1),取其小之意,即“孔德”是小德。那“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意思就是:哪怕再小的德也是来自于道。
这样解释,就清楚地交代出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了。道是物质现象,德是精神现象。德来自于道亦即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至少从这方面讲,部分证明了老子是唯物主义者。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从字面意思看,老子把道说得恍恍惚惚,杳杳冥冥,虚无缥缈,让人摸不着头脑。实际上,如果我们从分子、原子甚至是量子的角度看,道确实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能够将其“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地描述出来已经实属不易了。
对《老子》的训诂和哲学名词的介绍以及诸多推论证明等不是凭空而来的。继续证明下去没完没了,会让大家失去耐心。推出老子哲学的脉络、框架和中心思想的时机已经到了。
下篇:《老子》的脉络、框架和中心思想。
注1:很多人关于“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解释,都是认为道是第一位的,德从属于道。如:“大德的样态,随着道为转移。”(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是认为老子的道是第一性的。
注2:限于篇幅和网文特点,在这个题目下不能把道的物质性解释的更多。几年前,我曾写过”道和道生万物的解读“一文,(未发表)约万余字(?),自以为把道是什么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现在有了自媒体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太方便了。适当的时候,我会以另外的题目发布出来,与大家共享。其实我在本文中,已经“走光了”,有眼“毒”的或平时对《老子》进行思考的人会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