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瓷器的特征及品种

一、青花

前期色调与嘉庆时期相近,蓝色虽不甚鲜亮,却淡雅宜人,呈色较稳定,无凝聚斑点和晕散现象。后期的青花色调,有的不够深沉而有漂浮感,这是由于胎质疏松与釉面结合不紧密所致。

二、釉里红

此时常见绘团凤纹的碗,釉面不平,呈波浪状,色调浅淡而不匀。

三、五彩

有承袭前朝旧制的撇口式五彩龙凤碗,还有单一的月令花卉杯,一直沿袭至清末宣统时期,规格、纹饰各朝均同。

四、粉彩

彩料色泽不及乾隆时鲜艳,色地彩色较浓,一般彩色浅淡,绘画因袭传统的纹样,图案呆滞,人物有形无神。但有姓名小传的“无双谱”人物及草虫图案等,绘得颇为精细,民窑中亦有精品。

五、黄釉地粉彩

有珐琅彩的效果。见有黄釉地红彩婴戏百子穿带方瓶。

六、红彩

色调红中泛黑,表面不甚光亮,施彩较薄。多绘缠枝莲托“喜”字与桃蝠纹饰,图案板滞。也有的以红彩为地,留出白色竹子,缠枝菊纹(此为雍正至宣统的传统品种)。民窑造型品种繁多,釉面多显波浪纹,绘画内容以缠枝莲、三果、花卉、印谱等图案为主。

七、墨彩

仿效雍正时墨彩,色彩极淡。但其胎釉都显疏松,不及雍正时细润紧密,器足处理不规整。

八、绿彩

清代传统的绿彩云龙八宝盖罐,自康熙时开始烧制,乾隆和嘉庆时最为多见;此时仍在烧造,但器型略有差异,不及前时秀美;胎体显得厚拙,绿色较浓深。道光之后这一品种不再制作。

九、紫彩

道光、咸丰时期,紫彩常大面积地施用于粉彩之中,用于树木和灵芝等图案。其色泽与以前的那种茄皮紫色不同,近似藕荷,通常又称作雪青色。

十、金彩

此时,各种色地饰金彩较为普遍,常能见到在霁蓝釉、冬青釉瓶、罐、方格洗上描绘金彩缠枝莲加“喜”“寿”字等吉祥内容的纹饰,布局繁密,金色不及前时光亮夺目。精致的粉彩纹饰也加绘金彩,还有以金彩涂釉的蓝料彩杯。

十一、黄釉绿花

见有绘云龙、桃、鸟、枝花、“寿”字的碗、盘。此为清代历朝传统的器物,造型、纹饰胎体一致,唯此时的胎体较厚。

十二、三彩

传统的黄绿紫三彩器虽仍在制作,但胎质已远不及康熙时细密坚硬,器壁亦有厚薄不匀的弊病。

十三、仿洋彩

是类似珐琅彩的粉彩器。代表器物有外壁黄釉地凸花,内心饰粉彩三桃、三果的大碗和黄釉地绘洋莲纹碗及红地黄料彩开光碗。

十四、斗彩

色调与乾隆、嘉庆时相仿,略见浓深。器型有墩式碗、折腰碗及一般碗、盘类,与前朝相比,造型明显笨拙,胎厚釉松。

十五、红釉

色泽多不及雍正、乾隆时鲜艳明亮,因釉料配制成分比例难以掌握,红釉器出窑后常泛灰黑色。釉面虽肥厚,但有疏松感。常见器有天球瓶、双耳瓶、盖罐、盘、碗类。

十六、黄釉

清代各朝黄釉器的釉面色泽,深浅大体相似,装饰有光素与暗刻龙纹、团花等,道光时亦然。常见器有兽耳樽、大碗、盘、碗、杯类。清代晚期道光之后几朝的黄釉器物,在造型上虽略有差异,但主要仍凭款识区分年代。此时的蛋黄色釉较前略厚。

十七、天蓝釉

与乾隆时大体相同,只是胎体笨重,釉面显厚,器型有三孔葫芦、方形井字格洗和葵花式平盖方盒等。

十八、蓝釉

道光蓝釉器釉面虽然肥厚,但不鲜艳。由于其色泽的浓淡深浅各不相同,釉色的名称又可细分为霁蓝(天青)、浅蓝、砖蓝。常见器物有天球瓶、象耳方瓶、戟耳瓶、赏瓶及盘、碗类。

十九、冬青釉

釉面肥厚,但不及前时细润光亮,色泽往往不匀,深色的较为常见。器型有双耳瓶、月牙耳罐、鼓罐、盖罐、盘、碗类。

二十、豆青加粉

在素胎上以白粉堆凸起白花纹样,用青花勾描出纹饰廓线,再整体满施豆青色釉,乍看虽具有仿康熙、乾隆同类器的效果,但细察便觉胎釉疏松,纹饰运笔纤弱,青花色泽较浅浅淡,白粉部釉面易于破泡。此类三星人、博古方瓶和人物盖罐等多为民窑器,官窑器少见。

二十一、茶叶末釉

釉质疏松,釉面有细小桔皮纹,不及乾隆时细润。底足胎釉相接处有乾隆时的小锯齿纹。传统的绶带葫芦瓶、纸槌瓶,造型较前朝笨拙,胎体厚重。

二十二、仿汝窑

与嘉庆器型相近,但釉面显厚,开细碎片纹的不多。四方倭角瓶的釉面之中,常有如雪花一样的斑片,当是火候不足所致。

二十三、仿官釉

造型不及乾隆时秀丽,釉面虽厚,但无缜密感。常见器有贯耳瓶、穿带瓶、三孔葫芦、葵口碗等。

二十四、仿歌釉

釉面肥厚松软并多开片呈灰白色,器型有四方琮式瓶、海棠式瓶、狮耳或象耳方瓶、葵口樽、花盆、水盛、笔洗等。官窑器中除署本朝年款外,还有署“成化年制”和“雍正年制”的款识,也有无款器,器口涂施黑釉的,胎为白色,足部处理较粗。

二十五、仿定釉

胎薄体轻,釉面莹白光润。虽为仿定,但不像定窑器,不妨称之为白釉暗花器。器型有凸花瓶、刻花云龙胆瓶、水盛、印盒之类;底部或篆刻道光官款,或以青花书“洪武年制”、“成化年制”“雍正年制”。

二十六、窑变釉

《清档》中记载的道光窑变釉,名为钧釉,实为仿钧。此时的釉面玻璃质感强,呈红紫色,仍能出现蓝及月白色的垂流条纹。官窑所制传统的杏圆贯耳穿带方瓶、云耳瓶和石榴樽等,仍能追步前朝制作水平。

二十七、炉钧釉

早期的釉面尙能保持前朝的风貌;中期以后的釉面不再出现乾隆时那种蓝、绿、月白交错组成的条纹斑片,而仅有浅绿和蓝色中杂以紫色的圆点。见有灯笼樽、水盛、印盒等器。

二十八、雕瓷

是继乾隆时成就突出的雕塑之后,于嘉庆、道光时出现的独特新颖的雕塑流派。其刀工细腻,线条流畅,以仿竹雕的竹黄釉器居多;纹饰有山水人物、草虫花卉等;官窑款识也用刀工雕刻,多署作者姓名。

(0)

相关推荐

  • 上海博物馆精品陶瓷欣赏(第14期)

    清 雍正 景德镇窑豆青釉双耳瓶 年代:清 雍正 青釉是我国最古老的颜色釉,至南宋龙泉窑达到了高度的水平,但此后曾一度衰落,直到清代雍正时才成熟掌握了青釉的烧制技术.雍正时的青釉器胎土洁白细腻,托色性能 ...

  • 清道光时期瓷器的特征

    道光时期(1821-1850年)社会动荡.国内外矛盾进一步激化.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内忧外患不断,随着经济.文化的衰落,景德镇瓷器生产也受到了影响,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与嘉庆时期相比, ...

  • 道光与咸丰瓷器款识特征

    一.道光时期款识特征 道光官窑款识与嘉靖时体式基本相同,多用篆书,少有楷书.篆款书体为铁线篆,行笔圆润流畅:楷书款,圆润工整.篆书款,六字三行横排的,无圈栏:六字一行横排的,多落款于器外口沿下或中腰. ...

  • 明代德化窑如何鉴别?明代德化窑瓷器鉴别特征方法

    明代德化窑鉴定真假要慢慢的去了解其中才能更好的去鉴别也要慢慢的去累积经验,那么接下来小编给藏友们总结分析出了明代德化窑鉴别技巧的方法有哪些要点,希望能帮助到各位藏友,供大家参考. 明代德化窑如何鉴别 ...

  • 井陉窑瓷器的特征和装饰手法

    太行八陉之五的井陉,自古就被称为四省通衢,井陉窑就分布在它的古道旁.山水间.它近距离受到邢.定的熏陶,同时其产品也可见到鹤壁集.当阳峪.磁州.耀州,甚至钧窑等窑冶的影响.形成并丰富了自己的特色,并在冀 ...

  • 浅谈宋钧窑瓷器的特征和元钧瓷的区别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中国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的稀世珍品,为中国著名的五大名瓷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国之愧宝".宋代钧窑瓷器历来存世稀少,异常珍 ...

  • 浅谈明代正德瓷器的特征和真伪鉴别

    明武宗正德皇帝是明朝第十位皇帝,在位16年.正德皇帝生活奢侈的需求使得景德镇瓷器开始了大量生产烧造,器形和品种都较明弘治朝更为丰富.正德朝正处于明代中晚期交替的过渡时期,上承成化.弘治朝,下启嘉靖.万 ...

  • 最全的瓷器开片特征!这几点学会后鉴定从此不求人(建议收藏)

    中国的锦绣河山,高山峡谷,沟壑纵横,阡陌交通,层层梯田,湖泊平滑如镜,江河九曲蜿蜒,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若将这类瓷器上的纹片与之产生联想,确有异曲同工之妙,感受怀古之幽思,叹妙瓷之 ...

  • 钧窑瓷器的特征和元钧瓷的区别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中国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的稀世珍品,为中国著名的五大名瓷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国之愧宝".宋代钧窑瓷器历来存世稀少,异常珍 ...

  • 宋汝窑瓷器的特征和辨识方法

    汝窑,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