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概念及六要素
对联又叫对子,贴于门柱之上的又叫楹联。对联是一种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一字一音的汉语特有的文字艺术。起源于桃符,据考证,五代后蜀孟昶的“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是对联的第一次出现。而对联真正在民间广为流传则是于明代开始的。
由于对联只有出、对两句,形式简单,所以在诗、词、联中,对联的格律也最为简单好学。一般来讲,对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并没有押韵的规则,所以,对联的格律问题主要集中于平仄和对仗。中国楹联学会于2007年6月1日发布的用于规范对联写作的《联律通则》一文现在已经成为了对联写作的标准,所以我们以《联律通则》为基准对对联的格律进行讲解。
对联六要素
1、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首先是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对联是一种具有高度对称性、充满建筑美的文学体裁,上下联必须严格对称,而且对于一些长联,上下两联的分句数必须相等,每一分句的字数也必须相等。
例1 游子思乡联
独立溪桥,人影不随流水去
孤眠野馆,梦魂常到故乡来
2、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即对联中上联与下联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必须相同,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副词对副词。当然古代汉语是没有名词动词的概念的,那时联家一般把字分作实字、虚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字按照“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的方式进行创作,这都是我们平时创作时应该注意的。
例2 符秉忠题黄鹤楼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3、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讲,也就是说,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不过,古人在诗文的对仗实践中,只是立足于字的相对,几乎没有涉及词和词组的概念,更没有涉及短语及句子的概念。句式结构对应的上下联一定可以构成对仗,但已经构成对仗的上下联不一定都句式结构对应。对“结构对应”的把握,主要应侧重于上下联词语结构的对应,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关注词义配合、词序排列和修辞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即可,并非强求一致。
例3 金武祥题江苏江阴环川草堂联
芙蓉江上占林泉,解组归来,胜境重开摩诘画
桃李园中宴花月,飞觞歌咏,良游愧乏惠连诗
4、节率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异有同,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例4 成都武侯祠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
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上联)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下联)
不过对联的语意节奏与声律节奏有时一致,有时并不一致。一般来讲,当联句为五七言律句结构时,一般都遵循二字为节的原则。
5、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一般情况下,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对联的每一句都有相应的节奏,简单地说就是断句,每一个节奏上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节奏点”。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下面例子中上联“马、风、上”在分别为“仄平仄”,对应下联“花、雨、南”分别为平仄平,就是这个道理。其实,律诗中的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也都是七言对联,我们曾经提到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这个规则的一种特殊情况。
例5 徐悲鸿题联
白马/秋风/塞上
杏花/春雨/江南
对于每联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即多句联的各分句之句脚要平仄交替,一般情况下,其声调按顺序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下例中分句句脚便是两平两仄交替的。
例6 顾复初题杜甫草堂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友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6、形成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是指上下联之间形式上相对仗、意义上相关联。对联作为一种文体形式,是表达某种主题的工具和载体。首先,在形式上表现为上下联的“对举”。对举,犹对偶;相对举出,互相村托。这种对举包括对应字词的类别一致及平仄的对立。其次,在语意上,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包括景色、形象、思想、意境等,必须相关联,围绕着同一主题展开,为表现同一主题服务。否则,只是原始的、普通的对偶,不是文体意义上的对联。即使《声律启蒙》中的“天对地”、“雨对风”,也只是修辞材料的运用,都不能称其为对联。而下面例子当中的对联则统一于览物抒怀的主题,是一副文质兼美的对联。
例7 袁枚自题随园联
读生前浩气之歌,废书而叹
结再世孤忠之局,过墓兴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