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见| 哪吒死于归顺?
撰文丨鹿卡卡
编辑丨奈 奈
文娱价值官解读:
ID:wenyujiazhiguan
《哪吒之魔童降世》掀起的飓风已经超越曾经的《大圣归来》,截至8月4日,这部作品的票房已经超过23.5亿人民币,成为中国历史上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
一个崭新的哪吒
和四年前那个一路陪伴江流儿最后冲冠一怒的孙悟空类似,新的哪吒在性格上显示出了与此前人们熟悉的经典形象截然不同的一面。
然而,在这种耳目一新的背后,却同时又存在着让人不安的陈旧一面。
讽刺的是,尽管哪吒口口声声说“我命由我不由天”,可是,最终,他还是借由天意与神力成了一个没有魂魄借助莲藕重生的讨纣先锋官。真正让人哑然的是,自哪吒源起到《西游记》、《封神演义》,这名少年英雄身上最突出的特质始终是强烈的反英雄气质和大无畏的反抗精神。
然而,新版哪吒中这些特质无一例外地被消解掉了。英雄反抗的传奇被处理成一个温情脉脉的充满并符合中产阶级审美趣味的故事。
经典哪吒,并非我们如今在大银幕上看到的那个降世魔童。
他非善茬儿,在天上本是大罗仙,玉帝因为世间多魔王命其脱胎转世。本来就是天上神仙的哪吒到了人间之后,借助本有的神力入海上天诛杀了多路神仙。《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记载,哪吒动辄出生七天便“杀九龙”,而后将上天庭告状的老龙“截战于天门之下”并击杀之,并射杀了石记娘娘之子,其后又将石记“戮之”。
可以看到,在传统的故事中,少年哪吒的胡作非为仅仅是因为他拥有这种能力而已,他杀人并非出于喜恶,在杀人之后也没有任何害怕后悔和担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典的哪吒就是一个具备了超能力的天生“杀人狂”。哪吒天生的暴戾与不羁当然不符合性格温顺爱好和平的观众的预期,更不可能成为正面主角。
于是,一个与原有形象大相径庭的崭新哪吒粉墨登场。
创作者们为这个哪吒的所作所为创造出了一系列动机。
因为是魔童,他顽劣、胡作非为的一面被以更加详细夸张的方式呈现出来,然而,经典故事中被忽视的动机被现代创作者手中做出了大多数观众已经耳濡目染并能够轻而易举引起共情的解释。与其说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新NeZha,毋宁说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启用中国经典神话故事的Neruto。
似曾相识
是的,我们在这个哪吒身上看到了与《火影忍者》(Naruto)中的漩涡鸣人太多的共同点,比如他们都背负着妖魔的宿命,一方面,他们都是正/邪意义上的天选之子,但同时又不得不为这重身份承担周围人的攻讦、孤立。
那个满怀期望想接过毽子与女童一起玩却遭遇围攻的哪吒,和被同学摒弃一人孤单打秋千的鸣人身上散发的孤独感何其相似。
哪吒与鸣人共同的期望都是获得别人的认可,最后,让哪吒从魔童状态恢复过来化身拯救者的关键便在于,他终于知道了父亲甘愿牺牲自己也希望拯救他的真相,而家人的爱和认可自始至终都是哪吒最在意的。
而敖丙与宇智波佐助恰恰又是另一组相映成趣的对比角色。
宇智波家族和龙族背负着惊人相似的命运,他们都成为最高权力利用、忌惮的对象,而佐助和敖丙恰恰都是家族打破这种宿命的命运之子。
在《哪吒》中,龙族在海中称王称霸看似风光无限,然而却不过是镇压海底妖魔画地为牢,而这则成了整个龙族世袭罔替的命运。敖丙背负了整个龙族挣脱命运枷锁飞升上天位列仙班的希望,而为了达成这一愿望,全体龙族愿意献出自己的龙鳞,敖丙在最后关头甚至也不惜牺牲整个陈塘关来保守秘密实现目标。
不仅在各自性格和故事塑造上如此,甚至在两人彼此关系上也同样如此。
哪吒之所以对敖丙“一见倾心”,其根源便在于,这是唯一没有戴有色眼镜看待他愿意平等对待他的外人,电影最后两人之间的大战与其说是灵珠和魔丸、正与邪之间的对抗,毋宁看作是两个被宿命捆绑的人通过争斗来证明彼此存在的意义。
《哪吒》在这对主角的演绎上成了对《火影忍者》一次让人产生似曾相识感慨。
正是通过最后的激战,哪吒认识到到父亲在自己身上寄托的爱和愿意为之付出的牺牲,而敖丙也没有落入俗套地与家族、过往历史彻底断绝联系成功升天。
但是,这场大战恰恰割裂了《哪吒》整部电影的基调和主题。
在了解了父亲做出的巨大牺牲之后,哪吒毅然决然地成为了拯救父母和整个陈塘关的英雄,而敖丙不仅败下阵来丧失了升天的机会,反而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妖”,并魂飞魄散。
正是最后的大战反转了两人的正邪关系,天定的“魔丸”成为牺牲自己拯救苍生的主角,而“灵珠”不仅早早被人揭穿身份同时也使得整个龙族的希望破灭。魔丸终究被天雷诛杀,灵丸同样难逃覆灭命运。
哪吒之所以在讨纣征战中冲锋陷阵日后受封中坛元帅,并非因为他是哪吒,而因为他是转世投胎,也就是说,哪吒的力量实际上正是天命的结果。
灵丸才是故事的关键
而在《哪吒》里,灵珠被轻而易举地掉包,本来应该顺理成章按照既定计划升天成仙的哪吒反而成了陈塘关中人人谈之色变的混世小魔头,最终,这个天命所归的灵丸降世反而被天命当作魔丸消灭。
在片中,太乙真人下凡的任务是将灵丸转世在哪吒身上,当这一对象确定之后,谁是魔丸转世便已经无关大局,因为三年之后它必然会被天命消灭。
天命的设定是灵丸投胎于哪吒而魔丸被灭,然而,阴差阳错的现实却是,哪吒成为魔丸而灵珠被偷龙转凤转移给了龙族。
如果天命归属于哪吒的话,他却成了魔丸本身就已经足够讽刺,如果天命随灵珠而定的话,那么,戴罪之身的龙珠反而能轻易获得它便又从侧面证明了天命的不可测和不确定。
如果是天命为了考验灵丸、哪吒而凭空生出这些枝节的话,那么,哪吒最后振聋发聩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则显得何其苍白无力。
也就是说,无论哪吒或敖丙的故事如何发展,实际上都是受既定的天命约束的,或者,更残酷地说,他们本身反抗天命的斗争本身都是天命的一部分。
于是,整部电影讴歌的反抗命运的主题最终却反而在正邪、灵珠魔丸的纠缠中彻底瓦解崩溃了,反而成了哪吒故事中天命因素的最强有力的注脚和说明。
可以看到,“命”在《哪吒》电影中成了一个阈值极高的安全装置,大家可以慷慨激昂地反抗命运,然而,无论哪吒、敖丙,抑或是龙族、李氏夫妇、太乙真人或申公豹,即使再怎么试图冲破命运的枷锁,最终却又臣服或屈服于命运,这些天命的既得利益者无一例外地充分享受着期待来的回报。
在《哪吒》的最后,龙族依然有继续施展阴谋的空间,灵珠哪吒与魔丸敖丙虽然诛杀但魂魄却依然保留,始作俑者申公豹也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只要他们不向命运发起最致命和决绝的挑战,天命总是会对这些顽劣的局内人给与宽容与宽恕的。
这恰恰是《哪吒》让人瞠目结舌和诧异的地方,经典故事中“割肉刻骨还父”的情节被彻底抹杀,在1979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推出的《哪吒闹海》中,艺术家们将这个中国传统叙事中空前罕见的向父权挑战不惜牺牲自我同体制决裂的悲壮故事完整展现在了大银幕上。
少年英雄哪吒面临陈塘关即将覆亡的绝境,面对向来将自己视作异己的总兵父亲大人,最终选择了自杀来拯救整座城池和家族,同时也是以自杀彻底断绝了父母子女的伦常关系。然而,到了现在的《哪吒》中,这样的情节和它们所寄托的主题思想已经毫无影踪。
叛逆的悲剧主义英雄最终成了一个全部出发点都在于希望搏得大家爱和关注的顽劣孩童。向不公、不义、冷血的父权发起挑战的悲壮故事成了一个披着挑战天命幌子实际上却和天命成为利益共同体的热血故事。
结语:
四十年前,《哪吒闹海》中,少年英雄死于向天命挑战。
如今,哪吒则死于归顺天命。
【原创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