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碑店人,国道112线在市区的八次改道,你知道吗?

112国道在高碑店八次改道始末记

◎ 贾贺祥

接到一个任务,让写一下高碑店市区内112线道路改线过程。我觉得是我份内的事,有义务把这件事做好。静下心来仔细回忆,六十多年前高碑店老街和高碑店车站原貌及去新城老镇的路途中的景象浮现在眼前。亲眼见过当时情况的人可能不多了。现在根据我的记忆写一段文字供大家参考,留一些印迹给来人回想。算是对高碑店市发展做一点儿贡献。也算是112线多年来对我学习生活默默无闻的陪伴与无私帮助表示感谢。

我家老宅在高碑店老街北面的一个卫星村。俗称北园子,也称温赵园。老112线在我家南面二百多米,新112线在我家北面,也离二百多米。机动车少的年代晚上能听到马蹄踏行路面的声音。有机动车后夜里安静时能感觉到车轮滚动摩擦地面的声音。我一直就在这里生活居住。每天根据上学工作,物品购买,出差旅行,探亲访友及其它活动。无论是步行,骑车还是驾车必须横穿或行走在这条道路上。这里即是每天生活的出发点也是回归点。所以对1955年我记事以来发生的事基本还有记忆。以前发生的大事在我小时候也常听老一辈人念叨。

新城县衙门自唐代以来就在老新城镇。管理着新城县的所有村庄及后来划入雄县、涿县,涞水县,定兴县的一些村庄。高碑店一直在新城县管辖范围内。新城至涞水易县以前就有一条路,途经高碑店,俗称官道。由于贫穷的限制,生产力不发达,道路很窄,雨天泥泞、加上木轮车压出的车辙很深容易存水,经常断交。但它的功能却谁也不能替代。西部需要的食盐、火柴、布匹、手工制品、生产工具、生活器具都要通过这条道路送过去。山里的特产山货、盖房用的石门墩、柱顶石、阶条石、石灰,生活用的石碾、石磨、压场的碌碡,砘地的砘子,喂猪的槽子,修桥用的石柱子、石桥面、石栏杆和各种石碑石牌坊及衙门口的石狮子都要通过这条道路运过来。这条东西向的路对平原和山里人都十分重要,是现在112线(原津同公路)的前身。也是历代兵家争夺控制的道路。

十九世纪末清政府委托比利时人修建了卢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是从1899年开始分段通车的。卢沟桥至保定段先修好并首先通了车,所以当时叫卢保铁路。修建铁路的同时也附带修建了与铁路平行的一条土路,就是后来107国道的前身。

铁路的完工便利了南北交通并给清政府创造了大量利润。但截断了涞水至新城的道路。使得这条路线进行了第一次改动。最早的路线是从老街清真寺东面石桥至麻家营有一条斜路可以直达新城。铁路通车后由于铁轨阻拦,这条路就不能走车了。但行人可以越轨照常通过。为了方便车辆通过,从候车室向北大约三百六十米处设了一个车辆通行路口,俗称北闸口,由专人值守。车辆可从候车室向北到北闸口,再从北闸口一直向西过一个石桥进村到广会庵。从广会庵门前向西约一百米进高碑店老街转向北。出北阁后过河,向西北方向有一条出村的路,这条路从明代高僧圆寂塔南面经过,再向西北方向到来龙桥,穿过来龙桥后行两公里多到栗各庄村北,然后进入涞水境内。

1937年日本占领华北后,由于向山西方向运兵需要,先在北阁响水桥西侧修了一座斜向木桥以解决出村后要急转弯的问题。但这个桥负载小,不能过坦克与大型炮车。所以1940年日本人在高碑店村北修了从北闸口到来龙桥的一段新路。这条路从北闸口向西北方向,在北里小学高僧圆寂塔北面经过。这样就解决了走老街路窄弯多的问题。而且还缩短了距离。这就是现在所说的112线的第二次改道。在这个改道过程中,还把新修及原来的土路升级成了砂石路,并把路线延长至西陵。另外1940年日本人为了便于军车行走,把涿州至保定方向土路也改造成了砂石路。

解放后新中国接管了铁路。没有了战乱,运输也恢复了正常。由于当时交通不发达,南北物资大部分都需要铁路运输。人员去北京、保定以致更远的地方也需要坐火车以图快捷便利。当时县治在新城,那时新城有权和有钱的人多,又是人文交往比较广泛的大镇,所以去往全国各地来高碑店坐火车的人就多。这样就催生了一个行业,搞运输接送旅客。有经济眼光的人几家合伙拴一驾胶皮轱辘马车,往返行走在老112线的土路上。定时从新城或高碑店出发拉送货物和人员收取费用。当时我奶奶曾带着我坐这样的车去我姑姑家每年都要往返几次。

当时高碑店车站周围基本没啥建筑。候车室东南角有一个邮局,东北角有一个装卸队办公室带宿舍的小院。邮局旁边还有两个货栈各自几间房,接待远途旅客食宿存放物品。另外还有几个卖小吃的。我记得有一个卖豆腐脑的,一个卖烧饼的,一个卖炸豆腐开锅的。我奶奶在我们等车的时候就在这些摊上买点儿小吃。除这些外,离候车室二百米东北方向还有一个石碑坟。是明朝太监张永的墓地。张永老家是龙赵庄村,入宫后忠心耿耿,成为明武宗朱厚照的亲信。后来在江西抚乱,宁夏抚乱,计除刘瑾的过程中立有大功,得到皇帝褒奖。他哥哥张富,弟弟张容也获得封赏。1529年张永死后葬在高碑店老街东面约一里多地处。几百年后修铁路时就在其坟墓西面二百米处经过。因其功劳大,墓葬规格高,所以占地面积也大。墓前有石人、石马、石羊、石牌坊、石供桌等。平时不怎么来人,显得阴森恐怖。周围的庄稼有时却遭到毁坏,人们愚昧,推测说可能是石羊石马饿了夜里出来吃草所为。因是墓地空旷荒凉怕吓着小孩,所以家里大人一直不让我到这里去。1958年底107路改道东移到现在位置,石碑坟成了路的西侧,迎宾旅馆北面的墓室主区变为生产资料公司用地。多年后我因办事去了几次。当时石牌坊还有,其它地方盖了库房。地宫发掘大概在1957年左右。发掘过程有许多人亲历过,当时我年纪还小,只是听去过现场观看的人后来回忆。说棺椁用铁链吊着,地宫下面全是黑水。打开内棺后里面的人还面目清晰,但过了一会儿就变成了灰烬。除这些以外周围都是各村的庄稼地。因离村较远,照顾不过来,所以产量都不高。

真正使高碑店产生巨大变化的是1958年和1959年。1958年四季度中央本着集中力量办大事,攥起拳头有力量的精神,建立了大涿县。把新城县,涿县,雄县及涞水东面四个乡合并在一起。大县所有管理机构及配套设施都搬迁到高碑店。这样就在1958年底集四县资财全力打造高碑店。要在高碑店车站以东这张白纸上画一张美丽城市的图画。

先是把南北老107公路市区东移路段展宽。让市区公路与铁路离开一定距离后便于车辆掉头,路两侧便于安排商业门面。再就是把东西向车站街(后改名东大街现名迎宾路),参照南侧邮局与北侧装卸队办公室距离向东扩建一条新大街。原计划修到闫家务,第一期先修到现在的幸福路再转向南延伸至麻家营与老112线土路交汇。废弃掉原来的斜路,这样便于城市规划。所有县级办公机构及公共设施基本都分布在这条大街两侧。

车站街起点比较高,中间有长圆条形绿化带。绿化带周边密栽齐胸高的绿植园林侧柏,侧柏里面栽种合欢树。绿化带两侧的上下主路各两车道。车道两侧栽种毛白杨。毛白杨外侧是人行道,人行道外侧是办公单位或商业门脸。只是左右互相隔开了一定距离。路面当时铺砂石代替硬化。

主要建设在1959年。当时好多建筑工地一起开工。车站街与107交界的十字路口东南角建了百货大楼,百货大楼往东是制药厂,制药厂东侧是新华书店。西南角建了饭店楼,饭店西面是汽车站。西北角建了招待所楼。招待所西面是副食商店和理发店。东北角建了一个单层转角门脸,后来一段时间作为书店使用。车站街再往东,路北是职工俱乐部,后改成电影院。电影院东侧是修表店和钣金修理门市部。车站街中心地段路北是县委办公楼。路南是武装部楼。县委办公楼东面是县政府办公楼。这个楼对面是大礼堂。大礼堂西侧是文化馆。

再往东到车站街与幸福路交汇处。西南角建了医院。西北角建了一个师范学校大楼,师范大楼北面是幼儿园,幼儿北面是路东小学。东北角建了中学教室及宿舍,基本没有围墙,原来在铁路西的中学搬到了这里。中学再往东,路南建了党校与气象站。从幸福路到中学门口这段路变窄利用率也不高。再往东的路就更崎岖不平了。另外根据规划,中学西面的南北路(现在的幸福中路)修了路基,北面东西向的路(现在的和平西路)也修了路基并在路北建了一个棉麻库。车站街南面的一条路(现在的团结西路)也完成了征地但没动工。医院东面这条路修建时由于取土需要,在两侧都留下了很深的马路沟,马路沟将西面的医院和东面的庄稼地与公路隔离开了很宽的距离。沟两侧栽了树,后来长得很高大。改革开放后两侧伐树填沟改造成商业街并建了公园。

车站街建成后112线在市内部分就有了变化。路线变为从北闸口先向东到新改动后的107线,再向南到车站街转向东,到医院东侧幸福路后再折向南与麻家营原112线连接。这样112线与107线在车站街到北闸口西转段东口是共用部分,向东与车站街则是整体共用。这就形成了112线的第三次改道。原票房到麻家营的斜路逐渐废弃。

1959年铁路西也进行了大的投资建设。先是投巨资建了一个钢铁厂,另外在老北闸口向北1200米处往西重开一条约5公里新路替换112线老闸口到栗各庄村北一段。这样交通可以更便捷,从涿州去涞水或新城去涞水可以共用一条路并且是直线。1959年当年就修通了从栗各庄村北一直向东的路基。并在路基上修了运粮河桥和古驿路河桥。还在离铁路不远的路基下面建了京广铁路排水涵洞和拒马河东引渠自流灌溉涵洞。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此路暂时停工,路基分给了生产队各户,退路还农种地。我家也分了一段路基种白薯。由于路面上都是马路沟里翻上来的生土,产量一直不高。这条路虽然废弃了一段时间,但为十几年后的112线改道打下了基础。

1959年下半年国家经济出现危机,开始了三年困难时期。1961年拆解了大涿县,解散了食堂,关停了钢铁厂。恢复了原来各县的辖区及管理机关。各县分走了浮财,给高碑店留下了建筑。由于修京原铁路的需要,县委会大院及办公楼房转给了铁道兵十四师,县政府大院及办公楼房也转给了铁道兵十四师。师范大楼交由空军地勤探照灯部队使用。原钢铁厂生活区转给了海军勘测队。生产区一部分交由陆军一个汽车连暂时使用。其余大部分建筑都留给了新城县。

1963年闹水灾,大水把高碑店至十里铺这段路冲毁了。新城县发动群众用以工代赈方式把这段112线路基加石灰重新进行了处理,据说效果不错。以后由保定地区出资在1964年至1965年把这段路铺了柏油,升级了路面。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冬季的时候38军112师由于保护北京的需要换防到高碑店营房,接替了到大同的董其武部队。由于38军重型武器多,经常要到外地演习拉练,原112线出口在营房西面造成部队出行不便。所以需要对公路进行改造。这样就利用原钢铁厂拉焦炭的路扩宽并延长到撞河村南,再利用一段原1959年修建的西向路基通过营房前面到涞水境内。在1967年就修通了这段路,而且还是铁路西面第一段柏油路。在修这段路的时候,一台蒸汽压路机把一个在高碑店车站上班的部队家属压死了,当时都觉得不可思议,压路机这么慢,怎么会能压到人呢?这是112线的第四次改道。这次改道使原来从北里小学北面向西这一段国道降级成了乡道。

1970年经济有所好转,县委办公机构从新城搬到了高碑店,接回了由空军使用的师范大楼作为办公地点,原钢铁厂的生产区因新城县准备建化肥厂的需要汽车连也搬走了。1959年开始的原112线烂尾工程又提上议事日程开始了复建。并于当年重新处理了地基并铺上了柏油。东面和107国道相连,西面在撞河村口与上次改道的线路接通。还在东面京广铁路设了一个日夜由铁路工人值班的平交路口。第二年养路工区在两侧栽植了新品种的北京杨。这样这条新修的就成了主路,载重量大的车和去往北京方向的车走此路便捷。原来撞河村口到北闸口一段则成了辅路,因原来这段去火车站要近便一些,小车或行人还是喜欢选择走此段。这样就完成了112线的第五次改道。

到1987年改革开放已九个年头了,经济繁荣,北闸口过往行人车辆激增,过铁路等候时间长,有事故隐患。县政府决定在老北闸口位置向北60米处修一座地道桥解决拥堵问题。完工使用后,路西土产公司门前至107段辅路断交。原铁路东段成了站北胡同东西向一段。铁路西段成了居民区,除原路南侧祥福斋饭店还在正常营业,其余门脸房基本都停止经营。路南的涞源石棉矿销售科大院和办公楼原来顾客盈门,现在也停止了使用。这些也可以算是112线的一些变动,但不属于主路改道范围。

1993年4月9号高碑店市成立。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铁路西侧的新112线向南扩宽了二十四米,并翻新了路面。市区的112线从迎宾路环岛过京港澳高速口向东南十里铺新建大桥方向开了一条新路并设收费站。原麻家营至新城老道成为辅路。这次有比较大的路线变动,形成了第六次改线。

1995年修通了一号桥(后称亚威桥)这样就一下解决了京广铁路和京广公路两个连续平交的难题。桥东侧上来后公路从自来水公司向东修到五一路。又从五一路北口的看守所东面修了一条向迎宾路环岛方向的斜路。与前二年修的新112线衔接。从闫家务村东北角经过。这条路一直用到了2009年左右,因是斜路不利于市区规划被淘汰。后来拍卖给了开发商。这是112国道的第七次改线。

由于经济越来越繁荣,城区越来越大,大货车与私家车越来越多,堵车现象严重,道路越发显得窄了。市政府决定把工商局南侧向东道路扩宽并延长,这样形成了安泰西路与安泰东路。自五一路起向东又修了三条南北方向高等级的宽阔大街与迎宾路连接。从五一路由西向东分别是光华路,新昌路与新华路。加上原来的北大街,幸福路,五一路这样就有六条路连接安泰路与迎宾路。安泰西路与安泰东路之间建了一个安泰环岛与迎宾路环岛遥相呼应。这样就行成了112线自西边来市区过亚威桥后一直向东到安泰环岛右转向南到迎宾路环岛进入上次改道的路线。这第八次改道减轻了市内交通压力,缩短了通行时间,缓解了车辆拥堵等候。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远景路线是从安泰东路与新华路交汇处再向东开条新路一直延伸到攀岩基地,过高碑店北收费站口,穿京港澳高速公路后折向南。在高碑店东站南面与现112线交接。这样更利于交通与城市规划。现在攀岩基地前面东行段及高速东面的南北段已修建好并承载上下高速车辆。只剩下安乐庄到孙漫潵这一段因占地拆迁事宜还在协调。估计应该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做好此项工作。那时将成为112线在高碑店市区内的第九次改道变线。

另外还需明确一个事情。就是原来的津同公路只是现在112线的一小部分。112线已升级改名为环京公路。其它地段也做了不少调整。路线走向说明一下,假如从高碑店出发向东行驶到天津后顺路北转经唐山、遵化西转至承德的滦平丰宁,张家口的赤城、宣化然后南转至涞源再东转至高碑店行成一个循环。这是我在2010年到承德滦平出差时对路旁指示牌和里程碑上面的线路提示产生了疑问,通过上网查询才明白的。112线的环京总里程是1228公里。作为是起点也是终点的高碑店在这条公路上起着相当大的作用。112线见证了高碑店从东部荒凉农田和西部古村变成现在繁华热闹城市的全过程。

2021年3月

以此献给高碑店建市二十八周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