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5期

诗论词学精粹

浅谈传统诗词的创新

布凤华

中华诗词即古体诗词从上世纪的复苏、复兴到现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民间古体诗词社团达二百个,诗词创作者达百万(一说二百万人),公开出版和内部发行的诗词刊物大约上千余种,一个古体诗词创作的群众性热潮正在兴起。

随着创作的实践大家逐渐都意识到,我们缺乏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诗人、伟大作品。

古体诗词的词语和意象是几千年的农耕社会时期形成的。当今社会我们已进入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如果继续沿用农耕社会的意象库和词语库里的现成的东西用来写当代人的思想情绪,写出的作品总觉得不贴切,不到位,有隔靴挠痒的感觉,不能痛快淋漓的反映当代火热的现实生活。所以诗词创新与发展就成为大家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

当前诗词创新的方向,应该在于诗词题材的创新、立意的创新、诗词语言的创新、诗词表现手法的创新和诗词声韵的改革,下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  题材的创新

生活在不断变化,新事物、新生活、新问题总在不断出现,我们要紧跟时代脚步,把鲜活的材料,融入诗词格律之中,即所谓“旧瓶装新酒”,写出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这种新生活、新材料,装入诗词格律的旧瓶中,怎样使它浑然一体,保持诗词应有的味道,这就要看作者的识力与才情了。

毛泽东主席《沁园春.雪》就是旧瓶装新酒,题材创新的例子。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运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人造卫星、因特网、手机等,就有很多人写,表现了新的境界和趣味。比如周啸天写手机《短信》:

莫道相逢难再逢,春来春去太匆匆。

指头在处灵犀在,海角天涯一点通。

又如网络诗人裴佩的《买房》:

才交首付便倾囊,独对楼群暗自伤。

闹市安求方寸地,一身瘦骨典银行。

新题材,大问题,真感受,写出一首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

二、  立意新的创新

立意新指主题思想新,感情新等。新题材能含新主题,旧材料也能出新的思想情绪,这里只针对旧材料写出新的思想情绪而言。

诗词创作在掌握了格律,熟悉了技巧以后,就是写思想,思想有多深,诗词就有多深,思想有多新,诗词就有多新。比如咏史诗的翻案诗,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而王安石《乌江亭》则云: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以独特的眼光,翻出新意。再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宋朝有个叫陈刚中的诗人写了首《阳关曲》:

客舍休悲柳色新,东西南北一般春,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古人。

——立意新,主要是靠作者的想象力,有想象力才能超凡脱俗。现代文学家、诗人艾青在《诗论》中说:“想象与联想是情绪的推移,由这一事物到那一事物的飞翔。”“有了联想与想象,诗才不致窒死在狭窄的空间与局促的时间里。”

——诗仙李白,具有超常的想象力,写出了《梦天姆吟留别》、《蜀道难》等杰作。

三、诗词语汇的创新

1、吸纳口语入诗。

诗词以浅近的文言文为基础,适当吸收一些现代口语。关于口语入诗,早在《诗经》里面就有这样的例子,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这些话都可以视为当时的口语。

聂绀弩也是口语入诗的大家,如:《女乘务员》:

长身制服袖尤长,叫卖新刊北大荒。

主席诗词歌婉转,人民日报诵铿锵。

口中白字稍三二,头上黄毛辫一双。

两颊通红愁冻破,厢中乘客浴春光。

——主席诗词、人民日报、白字、黄毛辫等钳入诗中,新鲜、生动形象,散发着时代气息。又如杨宪益的《有偿新闻》:

报刊原本是宣传,只要宣传便要钱。

凑趣文章皆上品,发财企业尽高贤。

旧人难比新人贵,真货何如假货廉。

首版保留歌盛世,主编得此保平安。

——大体是口语化的大白话,对有偿新闻的作假,吹捧,交易等等多有讽刺,一览无遗,又痛快淋漓。

2.拼合熟语

如“花”、“柳”者,属常用字,“昏”、“暝”二字亦然;一拼为“柳昏花暝”则有新鲜感。“玉”、“香”者,属于常用字,“娇”、“怨”二字亦然;一拼为“玉娇香怨”则顿生异感。“烟”、“雨”者,常用字,“颦”、“恨”二字亦然;一拼为“恨烟颦雨”则异样感觉。“绮”、“罗”常用字也,“愁”、“恨”二字亦然;一拼为“愁罗恨绮”则感觉不同了……。

3.拆分成语

这又分两类。一是直接拆分;二是间接拆分。直接拆分就是把成语(多为四字)拆开来使用(两个字一组)。比如,“春夏秋冬”对仗“阴晴圆缺”,这是成语相对,显得因袭过重。如果我们拆分成“春夏”对仗“阴晴”;“秋冬”对仗“圆缺”,就不那么打眼了。
    间接拆分就是运用诗的句读(这里指诗的诵读节奏),暗中把成语拆分在不同的句读之中。林从龙说:“四字成语,放在三四五六字处,殊觉活泼,此乃造句之一法,在对句中尤显,'才如天马行空惯,笔似蜻蜓点水轻。’”(清袁牧诗句)

4.自创新语

浮世感怀(武汉 段维)

欲忘俗念矶头立,千里平湖胜似绸。

鱼蠢无端吞月影,风骚有意惹狐裘。

莫愁柳絮蒙天眼,谁信蛛丝缚牯牛。

明日再逢难断事,随缘应势好抓阄。

——愚蠢,风骚是旧词,把愚蠢的愚。改成鱼,风骚风,做大风的风来讲,就变成鱼很蠢,风很骚,这样就有了新意。鱼蠢无端吞月影,风骚有意惹狐裘。自创新语,难度比较大,弄不好生造词语,自创新语,也就是相当于生造,但他有内在规律,有一定说法。

5.点化旧语语不丢人死不休——杨启宇

一寸光阴一寸银——胡正夫。语不惊人死不休,改一字为语不丢人死不休,讽刺意味出来了;一寸光阴一寸金,改一字为:一寸光阴一寸银,来形容贪官,非常生动形象。

四、诗词表现手法的创新。可以叫组句的技巧,不让句子写的很平淡。

1.      成分的省略

2.      九江春草外,三峡暮帆前。——杜甫。

如果我们写的句子主谓宾定状补都是齐的,就不诗了,诗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带来的浓缩感就成了诗。

这两句诗省略了介词“在”,如果加上去就不是诗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名词并列,形成生动可感的意境,像一幅画,点染出一些基本的东西,中间留些空挡让你去想象。如果省略成份补齐那也不像诗了。成分的省略是最普通的诗句组合方式。

2.语序的错综

也就是颠来倒去,这种颠来倒去应该能够归位,不能归位就要出问题。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

——归位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如果语序不颠倒归位的话,诗意就不足。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唐·李群玉

——这是一个错综对,归位应是: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一段巫山云。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

——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殊

——这个句子很美,按照寻常句法杨柳和桃花应该放在句首,即:杨柳舞低楼心月,桃花歌尽扇底风。如果这样杨柳和桃花仅仅是作为环境物设置的两植物,舞低、歌尽提到句首,它既可以作为环境物,也可以比喻为楼内舞女娥娜的腰肢,桃花的含义更丰富,可以指真花,也可比喻舞女的人面桃花,还可以比喻舞女手中的扇子,这就是语序的错综带来的意义的多景,使诗意更加丰富。

3.十字格

十字格,就是上下句的意思连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上下两句一气贯注,就是十字格,如果上下两句对仗的话,就是流水对。

结束平阳骑,明朝入建章。——王维

——行云流水的感觉。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杜甫

运用十字格能使句子连贯,如用在尾联,一气直下,增加诗词的雄健之气,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却下襄阳到洛阳”即是十字格。

4.复句的运用

我们要把句子写得生动一些,用一些复句,比平铺直叙的陈述句好很多。时有微凉不是风。——杨万里

一句诗中含有两个分句,构成转折关系,即一个四字句加一个三字句,一句诗之内运用复句,时有微凉,但不是风。把它整合压缩在一起。还有一种,一联中上下两句,分别都用复句,上句是假设复句,下句是因果复句,这样构成对仗。

纵使身荣谁共乐,已无亲养不言贫。——黄仲则

上下两句构成一个复句,与假设复句,上面一句当中形成转折关系的成复,这样使句子有起伏,有转折,感到显得很惊警。

5.词类活用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

——寒、老、红、绿本来是形容词,在诗词里作使动用法,这个大家比较熟悉。

6.语法结构错位

孤灯燃客梦 寒杵捣乡愁。——岑参

燃的对象本来应该是孤灯,改为抽象名词客梦以后,燃就超出了一般的动作,而带有精神消耗的意味,梦也有了直感,仿佛有声有色,一点点一幕幕缓缓进展,渲染出游子的寂寞与孤独;捣的对象应为寒杵,改为抽象名词乡愁以后,捣的重心由杵转移到了人,仿佛寒杵的分量一下下,一声声都捣在游子心上,给无尽乡愁注入了一种沉重的的压抑感。这就是语法错位的效果。

7.视角的转换

树上黄昏莺啄去,堂前明月夜衔来。——蔡世平

正常语序是:黑夜替代了树杪上的黄昏后,柳莺也跟着离去,堂前明月升起时夜幕降临。现在是:柳莺啄着树上黄昏离去,堂前的明月被黑夜衔来了,视角转换,本来是人看树的,转换成树看人。

8.“留白”的表现手法

分别望残心里月,相逢握痛指间风。——刘庆霖

萤火飞针缝夜幕,鸟声穿树作年轮。——刘庆霖

完整的意向,要靠我们的经验和想象去补充,才能体会其妙处,否则不好理解,分别望残心里月,相逢握痛指间风,第一句还可以想得出来,第二句,相逢握痛指间风,相逢得刹那间,因亲情急切而快速用力持久的握住而产生的感觉,这感觉字面上并没涉及,要靠我们的想象与经验去补充。多少年没见的战友,突然见了,亟不可待的赶快伸出手去用力地握在一起,这就是留白。

萤火飞针缝夜幕,鸟声穿树作年轮。萤火飞针缝夜幕,已经很新颖了,正常人的想象也能写出来,鸟声穿树作年轮。第二句就很新奇了,鸟声穿树这个不稀奇,鸟声萦绕成圆圈,与树的年轮是仿佛的,一轮轮一圈圈,所以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依靠我们的经验去连缀,形象思维不发达是难于达到的,也叫作无理而妙。

在以上几种创新之外,北京的曾少立独树一帜,作品风格独特、新颖、新奇,被称作“李子体”。这里录入他的几首作品:

1、采桑子

亡魂撞响回车键。枪眼如坑。字眼如坑。智者从来拒出生。  街头走失新鞋子。灯火之城。人类之城。夜色收容黑眼睛。

2、清平乐《山村之夜》

炊烟歇了。村口翁和媪。月下群山苍渺渺。迢递数声飞鸟。  树林站满山岗。石头卧满河床。三两油灯土屋,禁他地远天荒。

3、临江仙《今天俺上学了》

下地回来爹喝酒,娘亲没再嘟囔。今天俺是读书郎。拨烟柴火灶,写字土灰墙。  小凳门前端大碗,夕阳红上腮帮。远山更远那南方。俺哥和俺姐,一去一年长。

——仿佛是格律体新诗,又有意识流的成分。

五、诗词声韵的改革

从唐宋一直到明清诗词楹联的用韵都是平水韵,平水韵是宋朝末年一个叫刘渊的人,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四声106个韵部。因刘渊是山西平水人,所以就叫“平水韵”。由于平水韵的发音与现代普通话发音有了区别,中华诗词学会1987年成立后,为适应新情况,2005年编著了中华新韵。目前实行双轨制,两条腿走路,新旧韵并存。

新韵有四个版本,一是由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1941年编著的,共分十八个韵部。二是由中华诗词学会于2005年5月颁布,共分十四个韵部。另外上海和广东也编著出版过新韵书籍。

韵部的划分不一致,有十八韵,有十四韵;有的保留了入声字,有的没保留,把入声字划入了平声,标准不一。为了用韵的规范和统一,国家教委委托中华诗词学会在此前的基础上,重新编著了一部新韵,现在已经推出、使用,极大地拓宽了诗词创作空间。

如上创新实践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介绍。其实,诗词体式的创新与改革,从来没停止过,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只不过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渐进过程而已。

诗词的创新是在继承的前提下讲的,一味追求语言、句法的新奇,有可能伤及意境的雅致与蕴藉,或者有损立意的高远与深邃。创新不能伤害诗典雅之美,新词新语好比是一杯咖啡,文言虚词就像一块方糖,能使之很好地融化在一起,这才是成功的创新。所以初学写诗的人,仍应从学习传统入手,待到熟练掌握了传统并且真正发现了传统的弊端,才有可能走向革新之路。好比学写书法一样,只有临摹了一些大家、吸收了各家之长后,才可以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学诗尚未入门就谈改革创新,很可能先把自己引向误区。

(布凤华山东阳谷县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山东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历山诗苑》主编,著有诗词集《岁月如歌》)。

作品简评

学诗札记之二

从诗词格律要服务于“主题”的创作内容浅谈变体诗

张维刚

写近体诗,一般都须遵循近体诗的格律要求的,包括自唐以來的名望大家。但也正是有些名家,为了不因循格守律而妨碍诗的内涵,冲破格律的束缚亮胆创作,在书写时除句数和用韵不变外,对粘对、平仄、对仗并不讲究,但作品又难归入古体诗。这种不合格律的近体诗可称之为“变体诗”(拗体诗)。从格律上看不够规范不甚严谨,但艺术水准颇高、影响很大,有的堪称名篇至今脍炙人口。历代几乎无人对“变体诗”的精品从格律上挑剔“瑕疵”,多依内容别致、笔力峭拔而赞赏有加。我举几个变体诗的例子,点化格律服务内容的些许见解。

李白的变体五绝《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不少人把这首诗归于古绝或五古,我意其应是变体五绝。虽从格律看,三句和二句失粘,四句平仄又与三句失对等;但该诗语音清新、真挚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确为格律服务于内容的典范。

杜甫的变体五律《一百五日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象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杜甫精通诗律。他写的近体诗合律的占大多数。但这首五律中应对仗的颌联和颈联,只有颈联对仗,把应对仗的颌联移到首联了,这种变体称之为“偷春格”,意是把三四句对仗提前完成,有如春色未到,花却先春而放矣,似偷窍了春光也。作者如此安排除了适应对和粘某些格律上的因素外,还是倚重内容出发。首联杜甫自言客居无家,寒食节对月的悲凉,紧接感慨了颌联的想像:把月中的桂树砍去,月光会更清亮。此联未用对仗但句势雄健、寄情浓烈比用对仗更是感人肺腑。体现了杜甫的用心力琢有意安排。不拘守格律有所突破,成就精品靓丽诗篇。

韦应物的变体七绝《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历来被人传诵的抒情兼写景的一首名作。以格律要求,三句和二句失粘,且使一二句和三四句格调相似。从意境上评三句和四句语言非常形象而自然朴实,有王维“诗中有画”之美。如迁就格律另行改写,就难有原作的独到之处。为了不影响诗意的完美,作者没有按布就班地循规而作。

像这般三句二句失粘,而后两句平仄又相对立的格式,就是一种变体称之曰“折腰体”,意即中间两句失粘,像人的腰折断一样。所谓“折腰体”在过去的诗作中也常看到的。

崔颢的变体七律《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变体律诗,曾被历代人众口交誉,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唐代哪么多佳作上品,诗评家各有其评判标准和欣赏见地,说《黄鹤楼》最好也未必恰切。但这首诗登楼抒情写景,语美言妙运功动画、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氣呵成。其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特色是很多诗作难能比拟的。难怪传说李白游黄鹤楼戏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呢。如细察该诗只有颈联工对,颔联只有前三字成对。且句中平仄交错有几处都不合律,三句更只有一个平声字,四句未又现三连平。这些都没有让作品失色落暗,反观却添彩增光。可见其魅力多多,使人爱不释手捧卷吟唱。一味遵循格律未必一定创作出精品来。

举了几个例子,无非是让我们更清晰认识:诗之所以要有格律,目的是为了诗的更完美,并不要求内容绝对服从格律。提倡格律为内容服务。

当格律和内容不协调时,固然该尽可能考虑修改诗的部份字句,使其既不损伤内容,又能在和谐格律中更好地凸显艺术性;一旦两者难以调和,改字修句也不易解决,我们不必“削足适履”,去一味迁就格律。做点格律突破后,诗情更浓、意境更深岂不是欣喜之事?上面数例中的作者皆为精通格律大师,可他们并未做格律的奴隶。对初学近体诗写作者,开始一定要循规蹈矩,练好基本功才能提升融会贯通之力。

综上所言,首先要有美好的思想内容,再配上诸如完美的格律等艺术形式,才能创作出美好完美的诗词。而名篇变体诗正是最好的见证。

(张维刚  山东诗词学会省直分会副会长、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古典诗词小知识

格律诗词写作之起笔

诗词的开头,没有固定的形式。然而,在不同的开头形式中,是有“优劣之分”的。下面,就古典诗词的一些比较通行的、优秀的开头形式归纳如下:

1、  起兴式。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是大圣人朱熹对兴的解释。也就是说,兴是以别的事物为发端,引出要记述的人物事件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兴作为发端,一般用于文的开头,所以称起兴。如《诗经·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开头起兴,写洁白明亮的月亮出来了,心爱的女子在月光下容貌、姿态更加美妙,这就是通过月亮的美好而引出心爱女子的美妙。再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也是通过孔雀不愿南飞的这种景象引出文中对主人翁焦仲卿和刘兰芝缠绵爱情的叙述。

2、点题式。

这是一种开门见山的形式,一开始就亮出本事或本意,显得自然而名洁。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开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开始就亮出本事,直接点题'茅屋为秋风所破';再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正面点明此词的主题'赤壁怀古',亮明词的本意。

3、写景式。

这种形式,最为多见。有的诗词,是写景开头,是为了营造一种阔达深远的意境。如南朝齐诗人谢眺《赠西府同僚》的开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就是以大江日夜东流不息作比,在阔达境界中蕴含着深广的悲愁。还有的诗词,用写景开头,是为了给本事或本意渲染气氛,如李白《古风》地二十四首开头'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写宦官权贵的乘车横行霸道,对扬尘蔽日这一景象的渲染以揭露他们的骄奢无度。也有写景式开头是为了起象征作用,如南唐五代著名词人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的开头'风乍起,吹皱一池碧水',明写景,实象征思夫之妇难以平静的心境。总之,写景式开头,因情况的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4、倾怀式。

这一形式是抒情性的,但又不是一般的抒情,而是一开始便倾诉心中之概叹,营造一种淋漓酣恣而不可谒止的气势。如李白《饯别教书叔云》的开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5、感喟式。

这一形式也是抒情性的,这一形势与倾怀式略有不同的就是表达情感通常是抽象的,如李白《蜀道难》的开头'臆吁戏,危乎高哉'起篇就感叹蜀道是多么险峻、多么高。辛弃疾《贺新郎》的开头'甚矣吾衰矣,恨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发端感叹而后一发不可收,'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6、发问式。

开头提出问题,或随即回答,或先不回答以引人入胜,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家不妨从以下句子看个端倪:杜甫《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元稹《织妇词》'织妇何太忙?'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蜀相》的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实际就是随即回答提问;《南乡子》第二句'满眼风光北固楼'其实也就是暗指北固楼是怅望神州之处;而《水调歌头》接后'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而是让读者的思绪随着作者词句慢慢引向深处,'何事长向别时圆';《织妇词》接后'蚕经三卧行欲老。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征早......'也是慢慢将这一疑问的答案娓娓道来。

7、设辩式。

将富于辩论色彩的句子设置于开头,也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陆游《游山西村》的开头'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似乎有人嘲笑农家酒浑,作者却加以辩论,说明农家的热情,'浑酒'更是'足鸡豚'。陈亮《水调歌头》的开头'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对认为南宋没有人才的诽谤之言作者加以辩论,变现出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8、交代式。

一开始就把问题交代清楚,使头绪不乱。这种形式,有交代地点、实践、人物、事件等不同情况,如李白《长相思》的开头'长相思,在长安'就将地点'长安'交代清楚,白居易《观刈麦》的开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五月'这一时间,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是开头就交代事件,再如杜荀鹤《山中寡妇》'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交代了人物,通过描写人物的居住环境、着装和形容来说明山中寡妇的艰难。

9、突起式。

这种形式,与交代式大不相同,交代式大多是平起,而突起式是陡然起势,令人震撼,如岳飞《满江红》的开头'怒发冲冠',这种开头多用于强烈的感情表达,'怒发冲冠'就是为了表达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将岳飞的浩然正气、英雄气质以及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兀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10、概括式。

开头就是对全篇的总括。如欧阳修《采桑子》的开头'轻舟短棹西湖好',先总说'西湖好',接着再具体描写颖州西湖是如何好,接下来的七句分别描写颖州西湖的景色之美。有些诗词的开头虽不是对全篇的总括,但能体现全篇的思想感情,也可以看做是概括式开头。

(转载于网络、略作订正与修改)

(资料编撰:顾元隆  山东诗词学会省直分会顾问)

词律学课件连载

关于中调词牌《青玉案》的写作导引

一:渊源与基本谱格规范:

(一)【青玉案】题解:

(1).原谓青玉所制的短脚盘子。名贵的食用器具。依据【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叔父】刘良的说法:“玉案,美器,可以致食。”,依据现代陶瓷艺术家李善的说法:为青玉案几。

(2).借指回赠之物。唐刘复《出三城留别幕中三判官》诗:“愧无青玉案,缄佩永不泯。”唐皮日休《酬鲁望见迎绿罽次韵》:“酬赠既无青玉案,纤华犹欠赤霜袍。”宋苏轼《生日王郎以诗见庆次其韵并寄茶二十一斤》:“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
(3).泛指古诗。唐杜甫《又示宗武》诗:“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仇兆鳌注:“青玉案,谓古诗。”

(4). 词牌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锈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此调以贺词、苏词、毛词、史词为正体。但,一般公认以北宋·贺铸所作《凌波不过横塘路》一阕为正格,故又名《横塘路》、《西湖路》。列《钦定词谱》卷十五。

(二)定格词谱:

依北宋词人贺铸的《凌波不过横塘路》为范文列该谱正格体一。押【词林第四部】 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仄平平仄(句)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平仄(韵)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仄平平仄(句)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仄(韵)。

(三)词谱格式:

(1).双调,六十七字,上下片各六句,各五仄韵。【韵脚密度大,适合表达强烈情感】。上去通押【贺体押词林正韵第四部仄韵】。

(2).句序:上阕====76(33)7445  下阕====777445

(3).句式:本调六十七字;前后两阕各为六句【两三字逗实为一句】:

七字句:上四下三===5句、三字逗【前为:上一下二】【后为:上二下一】,四字句:上二下二===4句

五字句:上二下三===2句

(四)特殊规范:

(1).从词牌的格律来看:起句为七言【平起仄收】句押仄韵,第二句为六字构成的两个:三字【逗】—其他本调各体有可能为【七字句】或者【五字句】。

(2).从该词牌的艺术特色来看,《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句读】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可排比,可变幻,伴随词人的构思心意,如【行云流水】般的行笔之后,【逼】出【刹】拍的全词结句——警策句。

二:词牌《青玉案》正格范文简析

1】  正格体一:北宋. 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唯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2】作者简介:

贺铸 (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生长于卫州(治今河南卫辉)。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好以旧谱填新词而改易调名,谓之'寓声',其词风格多样,善于锤炼字句,又常用古乐府和唐人诗句入词,内容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有嗟叹功名不就、纵酒狂放之作。又能诗文。词集名《东山词》。诗集名《庆湖遗老集》。据周紫芝《竹坡诗话》载:'贺方回尝作《青玉案》词,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贺铸【贺梅子】之美称,可见这首词影响之大。

3】  范文解析:

该作艺术特色:

——主题:这阕词是贺铸名篇之一,作于苏州。当时词人闲居横塘,写的是一段单相思。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内心所感到的'闲愁'。

——化典用典:词开头三句,借用洛神故事,回忆在横塘的一次艳遇。词人神魂颠倒,要随佳人而去,并且知道了她的居所,但只有春风能入。

——下阕开头仍用《洛神赋》故事,词人期待再遇佳人,但佳人不至。只得题写断肠诗句。要问此时愁有多少,真好像一马平川的衰草;像漫天飞扬的柳絮;也像江南梅雨,无有止期。

——结句特色:以一串【排比】的博喻写“闲愁”,使得“闲愁”更加具体可感。将无形的【心绪】之情化为有形的物,形象具体。【譬如: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全词写作手法:

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笔触厚实、立意新奇,能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

4】句子——架构分析:

——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事业与个人生活】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横塘,在苏州城外。龚明之《中吴纪闻》载:'铸有小筑在姑苏盘门外十余里,地名横塘。方回往来于其间。'是作者隐居之所。凌波,出自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里是说美人的脚步【轻盈】的在横塘前匆匆走过,作者只有遥遥地目送她的倩影渐行渐远。基于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遗憾,作者的思绪【绵延不断】,展开丰富的想象,依据二个【实在】的物象【月台花榭】、【琐窗朱户】来推测那位美人是生活在怎样的环境和情态中的。

【锦瑟年华谁与度?】

——化用用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意,

——以【月台花榭(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唯有春知处】自问自答,这种以【虚拟的】【春】的自然季节的【空寂】笔触,含蓄而又强烈的表现出作者无限婉惜的情绪基调,这种构思的逻辑关系完全【接续】了首句【起拍】的主线【她轻盈的脚步没有越过横塘路,我伤心地目送她像芳尘一样飘去】的【偶遇】环境,继而写出了作者【怜惜】而又无奈的【感叹】——哎,陪伴【她】度过如锦韶华的【是在月下桥边花院里,还是在花窗朱门大户?】,是啊,除了这些没有知觉的华丽住所,大概也就是一年一度的春天了,【只有春风才知道她的居处】!这种跨越时空的想像,既属虚构,又合实情【无理而妙的写法】。

——通过以上解析,我们已经感受到:上片以偶遇美人而不得见为发端,并在此【典型的造境】的背景下作者抒发了【因思慕】而产生的【揉怀撕心】的感慨,从而为下片承上片词意的【转拍】深埋下【展绪】的伏笔,——作者遥想美人独处幽闺的怅惘情怀。——我们来看下片作者是如何【展开】这一伏笔而写出尤其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起拍【飞云(另: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一句,

——是说美人伫立良久,直到暮色的四合,笼罩了周围的景物,才蓦然醒觉。不由悲从中来,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诗句。

——这里,大家特别注意:上片是作者自己【主观角色】的描述,而下片则完全承续上片的思绪【伏笔】,转换以【美人】为【角色】,直接将笔触探入到【美人】的生活环境及内心世界。——换头。

——这一转笔,正与上片【锦瑟年华谁与度?】的发问以及【唯有春知处】的自问自答紧密呼应:你看,飘飞的云彩舒卷自如,城郊日色将暮,【美人】挥起彩笔刚刚写下断肠的诗句。这里用【彩笔】代指美人才情高妙。那么,美人何以题写'断肠句'?于是便有下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若问我【美人】的愁情究竟有几许。就像那一望无垠的烟草,满城翻飞的柳絮,梅子黄时的绵绵细雨。

——'蘅皋',生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这里代指美人的住处。

——'彩笔',据《南史·江淹传》:'……(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作者嵌入的典故。

——清代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东方黑格尔'的刘熙载曾经这样评论:'贺方回《青玉案》词收四句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其未句好处全在'试问'句呼起,及与上'一川'二句并用耳。'

——所以,我们说:'试问'一句的好处还在一个'闲'字。'闲愁',即不是离愁,不是穷愁。也正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差堪比拟。作者妙笔【点睛】的这一点,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这就是【典型的炼句】!

4】背景—主题的【寓意深化】—依靠【意象】传达作者的主题意识:

——如果,径直把它看作一阕情词,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怅惘,亦无不可。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这阕词所表现的主题构绪和情感抒发的【强度】对于封建时代的人们来说,都是'与我心有戚戚焉'的【惺惺相惜】。而这一点正是这首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因此,结合贺铸的生平来看,这阕词也可能有所寄托。

贺铸为人耿直,不媚权贵,'美人'、'香草'历来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因此,作者很可能以此自比。居住在香草泽畔的美人清冷孤寂,不正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形象写照吗?

——贺铸一生沉抑下僚,怀才不遇,只做过些右班殿臣、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之类的小官,最后以承仪郎致仕。将政治上的不得志隐曲地表达在诗文里,是封建文人的惯用手法。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词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的盛赞,'同病相怜'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

三:本讲练笔:

1】依据【贺铸正格体一】谱格,【即遵照讲义中的:定格词谱】个人自选:

①以个人【情感】抒发为构思主线、以【爱国】和【爱情】为主题写出一阕习作。

②以个人【情感】寄托为构思主线、以【咏物】题材写出一阕习作。

2】用韵:依据【凌波不过横塘路】词作,步韵、依韵均可。【自选韵也可,但副题必须标识】。

(讲义编撰并主讲:顾元隆山东诗词学会省直分会顾问、老年大学、网络诗词大学讲师)

美术作品:林建华

温馨提示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

编委会主任:林建华

副主任:张维刚、胡桂海

委员:顾元隆、王来宾、刘业玲

主编:胡桂海

副主编:顾元隆、王来宾、刘业玲

编辑:王勤、谢洪英、王明兰、吉洪花

(0)

相关推荐

  • 【诗词微塾】格律与写作05 关于诗中对仗的方式方法

    走进诗摘词选,品味诗意人生 诗摘词选投稿邮箱 mm0127m@163.com 诗词微塾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旧体诗笔记||词的格律

    词产生于唐朝,流行于宋朝.词最初和音乐联系在一起,后来脱离音乐.词韵是诗韵的合并,只有十九部,每部再按平仄分类,每个入声韵单独为一部.词韵和诗韵的具体对应关系可以查<古代汉语>(中华书局版 ...

  • 【诗词微塾】格律与写作06 详解律诗对仗工对与宽对的区别

    走进诗摘词选,品味诗意人生 诗摘词选投稿邮箱 mm0127m@163.com 诗词微塾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诗词微塾】格律诗中的小律和排律

    走进诗摘词选,品味诗意人生 诗摘词选 采珠知境界,撷玉识情怀. 1018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诗词微塾 格律诗中的小律和排律 按照律诗的平仄要求写的诗,每首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和七绝),八句的叫律诗( ...

  •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10期

    初夏 轻松纯音乐 - 夏天 诗词讲坛 诗论词学精粹 浅议徐北文<济南竹枝词>的"诗城'筑建及其创作特征  孙春亭  徐北文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文化学者,他对济南的历史文化颇有建树,对 ...

  •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11期

    诗论词学精粹 破除诗词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壁垒 向小文 从鲁迅文学奖首次颁给了当代旧体诗词集,引发了网络.旧体诗词界的集体吐槽,而文学研究者对旧体诗词首次获得这一"殊荣"却一如既往地保 ...

  •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9期

    诗论词学精粹 晓雨随笔(二) --田园之间有大美 宋彩霞  甲午年10月12日至17日,我与中华诗词学会同仁参加湖南农民诗词研讨会,朝暮与诗意文风相携,仰俯见赤脚泥花风情,写下了: 参观农民诗家 大野 ...

  •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8期

    诗论词学精粹 唐诗的"拗律" 杜晓勤 古典诗律学意义上的所谓"拗"的概念,是南宋方回首先提出的.他在<瀛奎律髓>卷二十五"拗字类" ...

  •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12期

    禅茶人生(纯音乐) 佛教音乐 - 佛教·音乐 诗论词学精粹 张养浩诗文的民本意识及其躬身力行 孙春亭 元代济南籍文学家.政治家张养浩,学养深厚醇正,是一位"仁于家,忠于上,爱于民" ...

  •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14期

    诗论词学精粹 钟振振杂谈诗词阅读 (连载之二)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 (弁言二)   怎样才能做到"诗有达诂"呢?苏东坡诗云:"长生不可学,请学长不死."初 ...

  •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6期

    诗论词学精粹 郑欣淼诗词艺术初探 林峰 郑公欣淼,吾尊长也.为人宽洪笃仁,蕴藉雍容:为诗沉博渊雅,浑成敦厚.其作品于海内外传播甚广,影响至远.吾数年前曾应<江海诗词>主编之邀,有过淼公诗词 ...

  • 吴君明诗词三题||作者/吴君明【唐风宋韵】第21期

    作者/吴君明(云南大理) 刊名题写/ 王 军 编辑制作/ 风 哥 七绝 . 登泰山两则(中华新韵) 一 谷雨时节绿意茏, 山峦湿润雾蒙蒙. 几度梦中游仙境, 如愿攀登峻岭中. 二 日近云低气势弘, 崎 ...

  • 姚小侬诗词五首||作者/姚小侬【唐风宋韵】第20期

    姚小侬诗词五首 作者/姚小侬(浙江) 刊名题写/ 王 军 编辑制作/ 风 哥 姚小侬诗词五首 作者/姚小侬 青玉案·山乡春景 作者/姚小侬 衔泥紫燕房梁绕. 玉音啭,花枝俏. 油菜麦苗长势好. 蝶蜂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