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战而屈人之兵,老子的战争思想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
对于战争,老子从根本上持反对立场,但也深知人类社会无法避免战争。因为战争也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人类有时候便不得已而采用战争的手段来实现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
一、老子战争思想基本立场
老子在经文第三十一章中阐明了自己对于战争的立场。经文讲到: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礼处之,杀人之众,以衰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兵器是不祥的事物,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持道有德的人都不喜欢接近它。君子安居以左为上,用兵打仗则以右为上。兵器不是君子平时乐意使用的东西,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既使要使用它,虽然能取得胜利,也不要以之为荣,大庆大贺。如果以胜利为荣,那就是以杀人为乐。一个以杀人为乐的人,不可能实现天下归心的抱负。吉庆之事以左为上,凶丧之事以右为上,所以在军队里,级别低的将领排列于在,级别高的将领反要排列于右。这就是以凶丧之事来看待战争。打仗杀人众多,所以要常怀悲痛哀悼的心情,既使是打了胜仗,取得了胜利,也不要有丝毫的喜庆气氛,而是要像处理丧事那样处理胜利。
所以老子主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为什么呢?老子在经文第三十章中给出了一个理由,他认为战争最容易招致报应。经文中指出,军队驻扎过后,那片土地便荆棘丛生;大的战争之后,必有灾荒之年,或疫疠流行,或百姓饥荒。(师之所处,荊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这个理由能够激起大家厌恶战争、反对战争的情绪吗?大军之后,有凶年,这个在历史上是有证据的,但并不是一个必然的事件,不是每次大的战争后都一定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师之所处,荆棘生焉,更不是必然的事件。而且,好像驻扎军队过后,也不会有荆棘丛生的情形出现。看来这些理由,对于反战观点的确立,还并不是很充分。
二、老子反战观念的论据
其实,老子还有另外的一些反战观点的具体论证。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吧。老子在经文第七十六章中论证柔弱处上,强大处下的道理,揭示了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的必然现象。世界上无论多么强大的军队,到最后都不能避免兵败灭亡的结局。经文中讲到: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通过这段经文的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以兵强天下,没有不被灭亡的。伟大如拿破仑,在其巅峰状态下通过他的军队几乎直接或间接控制了大半个欧洲大陆,但最终的结局也不过是兵败被囚,病逝于圣赫勒拿岛。这样,我们将得出结论说:以兵强天下,注定是一条自取灭亡的不归路。所以,战争总要走向自我毁灭。这个结论应当看作反战观念的一个充分的论据。
经文第七十三章中也讲: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天之道,不争而善胜。所以,老子认为反对战争顺应了大道无为不争的品德。经文第六十八章中也讲: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善于做武士的不以武力逞强,骁勇善战者不被愤怒控制,善于克敌制胜者从不主动争战,善于用人者对人谦卑,这些都是不争的品德。这是善用他人的力量,也是合于天道之德。所以,老子讲: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
大道无为,不争而善胜。以其不争,是以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以力胜人,以兵强天下,都是违背天道不争之德的。老子主张以道治天下,必然会有反对战争的结论。在老子思想的社会秩序中,是没有军队、兵器这类事物的。在经文第八十章中描绘终极社会图景时,曾说: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意思是说,虽然有盔甲、兵刃,但却无所用,无处放。等于说即使有也都成了无用之物。
三、以战止战,以武制武的原则也包含在老子战争思想之内
但是,老子虽然主张,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但不等于他主张在社会体系内放弃行武的能力。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是要把武力隐藏起来,而不是消灭掉。大国以下小国,前提首先是大,下之才能成立,才有意义。
比如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则莫之能胜。经文的意图是要说,水其实是天下最坚强的事物,但却以天下最柔弱的形式存在。能坚强,却不居于坚强,这才是老子所主张不争之德。没有坚强做前提,不争就没有意义。蕴含着无限多的能量,同时又能以柔弱不争形式存在,才是天道无为的表现。于用兵行武,道理也相同的。
我不打,不等于我不能打。你若胆敢打过来,我也有足够的能力打过去。以战止战,以武制武的原则是一刻也不能丢的。这些原则与老子的战争思想并不矛盾,或者说它们其实是包含在老子的战争思想之内的。我不战是因为我守无为、不争的原则,我之所以不战是因为我有能战的能力或力量在。假如,因为没有能战的能力而不争、不战,那就不是不争,而是无能。也就不符合老子的战争思想。
四、总结
读老子书,明老子理,论点、论据都在经文中,无需外求,只要善于思考,就不难理出它们之间的逻辑次序来。老子明确反对战争,以顺应天道无为、不争之德,但仍旧坚持以战止战,以武制武的原则,这与《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老子译注》 高亨
《老子》 李存山 注译
《老子思想初探》 李红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