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心思想
老子《道德经》主要是一个社会与政治的学说,它的中心思想,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无为是使人类社会消弭战乱,实现大同的根本法则。
看到这样一个概括,我相信大家仍旧不能把握《道德经》的主要内容。大家可能要问了,什么是无为?它包含了哪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为什么无为是令社会实现大同的法则?
什么是无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不能单纯从无为这两个文字的字面含义去理解。无是没有,也可以理解为不,所以无为就是不为或者无所作为。如果我们坚持这个推理,自然会得出无为即无所作为的理解。当我们将这个理解代入我们为《道德经》中心思想所做的概括中,我们将得出结论说,无所作为是使人类社会实现大同的根本法则。
这样一来国家领导倒好当了,什么也不用去做,只等着大同社会到来就好了。对于这样一个结论,不把它当作胡说八道的人一定很少。人类社会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社会治理的问题,人类历史归根结底还是政治史。古今中外从来没有统治者无所作所为就能将社会治理好的经验。是老子的政治意见书生气呢,还是我们没有正确理解他?老子已经故去了两千多年,我们无法向他当面请教,也只有来检讨自己的理解。
究竟什么是无为?我们只能通过研读经文的具体论述,来揣摩体会作者为这一概念所赋予的意义。而不是仅仅看到这两个字就要联想出一些意义来。所以我们就不能看到无为这一词就主观认定其含义是不为或无所作为。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要受到自己主观意见的左右。为了避免成见干扰,我们不事先为无为假定任何意义,一切以经文中相关论述或其直接体现的意义为依据。
老子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何以是无为呢?经文中进一步解释说,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万物恃之而生,衣养万物,说明道于万物是有贡献、有功劳的,这意味着道并不是无作为于万物的。无为体现在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老子讲,上善若水。为什么说水德最接近于道呢?经文进一步解释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万物依赖水的滋养或灌溉而生,这是水利万物,所以水于万物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水德之几于道在于利万物而不争居万物之上,对于万物有生养之功却功而不居。
所以,老子所讲的无为绝不是无所作为,反而是必有所为。有贡献、有功劳于万物同时,能够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的,才是无为。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而不恃,有功劳而不居。
老子讲统治者无为就不是指君主或帝王无所事事,任社会自然发展而不干预。而是指帝王君主一心为民,为天下谋太平,为人民福祉而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一旦功成,却不恃功争居万民之上,称孤道寡,为王为主。反而是功成身退,隐姓埋名过上与普通百姓无异的生活。以至于天下人无法知道还有一个真正主宰存在,还自认为天下太平清静是自然而然的事件。
当统治者有治国平天下的功劳后,不因功谋私,恃功居上。反以贫贱无名隐于万民之下之后,这就是无为。为什么统治者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后天下就能得太平清静呢?老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天道。在老子的观念中,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它于万物有生养的功劳。但道却没有因为对于万物有莫大的功劳而为王为主,高高在上。反以无名无形隐于万物之下之后,以至于大多数人并不认识道是客观实在。
除了道,没有谁能比水于天下万物的功劳更大了,而水也没有因为对于万物有莫大贡献或功劳而为王为主,反而总是流向最低洼,居于万物都不耻居之所。这同样也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老子将这种德行称为玄德,拥有玄德的只有道,但水德最与玄德接近了。天下万物生生不息是因为道生而不有,功而不居。天下万物得其生,是因为水德生而不有,功而不居。所以若要实现天下消弭战乱得太平清静的目标,只有帝王君主,放弃对于权力、财富和奢靡生活的无限欲望,甘以贫贱与百姓同衣物,共习俗。效法道与水的玄德,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有可能实现天下得太平清静的目标。
君主不争居万民之上,天下便无高低、贵贱、贫富的分化,人与人在政治与经济上绝对平等,这就是大同。所以,老子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乱。在老子理想的社会状态下,由于君主不带头对追求权力、财富和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那么天下人也不会以争权夺利,积累财富为目标,所以在理想的社会状态下,人们并不追求物质文明,甚至也不追求精神文明,这个状态似乎要退回到原始时代朴素的状态中去,但又与那个状态有本质的区别。老子将这个状态称为无名之朴。
所以老子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又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所以,无为是治国治民的策略,而不是什么养生修炼的秘诀。
至此大家应该能够理解经文第八十章中文字的内容了吧。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其实就是老子所讲无名之朴,是以无为法则治理国家后必然出现的结果。老子将其概括为:少私寡欲,见素抱朴。
后世道家,将道视为神秘存在,将无为视作修炼成仙的途径,违背了经文的旨意。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政治与经济大变革的年代,他的著作旨在平天下救乱世,而不是什么修行成仙之道。一位思想家如果只关心自己而不关心天下,就不足是称其为伟大的思想家。遇乱世却独善其身,并不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更值得后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