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新论之九: 大雅至朴,大道至简 ——官汝窑瓷器评说

五、略说“冰裂纹”“蝉翼纹”及其他

围绕官汝鉴赏、鉴定还有一些概念或说法,比如说开片方面的“冰裂纹”“蝉翼纹”,说气泡方面的“寥若星辰”“聚沫攒珠”,说存世量的67.5件,等等,笔者认为相对来讲,这些概念或说法出现的年份都较浅,所以在此只略谈一些浅见,不作过深涉及。

一是关于“蝉翼纹”“冰裂纹”。瓷器上的开片是瓷器烧造中的一种缺陷,冯先铭先生在《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出版)中,把“开片”词条放在了“缺陷、修复与作为”一节,将其解释为“瓷釉缺陷之一”。但同时,冯先生又指出,“巧妙利用这一缺陷,也可以成为瓷釉的特殊装饰。宋代哥窑、官窑瓷器上的开片就是人为控制造成的。”

较早对开片论述的比较全面、充分的是民国时期的许之衡,他在在其《饮流斋瓷话》中写道:

瓷器有纹者谓之开片,有大开片有小开片。小片之细碎者曰鱼子纹,大片之稀疏者曰牛毛纹,曰柳叶纹、曰蟹爪纹,不外形容其所似也。

瓷之开片其原因有二:一曰人为之开片,一曰自然之开片。人为之开片多属浆胎,当入窑烧时已定使之开片或开大或开小,配合药料烧之则出窑时成开片形,一如人意之所欲出。是等开片,形似龟坼,开在肧胎者也。自然之开片,则历年既久,其釉渐渐内裂,或成鱼子,或成牛毛诸形,其坼也纯,与肧胎无涉。是等开片痕不深入,开在釉汁者也。

文中提到的“鱼子纹”“牛毛纹”“柳叶纹”“蟹爪纹”和“蝉翼纹”“冰裂纹”一样,都是借喻,是对瓷器开片的一种形象描写。这种方法在古陶瓷鉴赏、鉴定中常被运用,起到了把抽象变具体、把不熟悉变熟悉的作用,同时,增加了概念的美感,比如,“珊瑚红”“象牙白”“孔雀蓝”“柠檬黄”“苹果绿”等。古陶瓷开片概念最为著名的是“金丝铁线”,也是用的这种方法,将黄色的开片线比喻为“金丝”,将黑色的开片线比喻为“铁线”,想一想,光是这个词语就让人品鉴一阵子的。“蝉翼纹”“冰裂纹”也一样,概念本身就有禅意、有质感、有观赏性,更何况又是和大名鼎鼎的官汝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无论是传世的还是出土的官汝,应该说“蝉翼纹”“冰裂纹”都不能很恰切、很全面反映其开片特征。其一,具有“疑似”“蝉翼纹”的很多,但又总觉得不能很“给力”,没有能够充分地表现其风貌,原因是官汝开片的风貌十分独特,更像是上天与其一个特殊的“指纹”(见图)——似蛛网又过于

图15:天青釉“丙蔡”字款洗底(现藏台北故宫)(图片来自网络)

细密,似蝉翼又不太规整。其二,具有“冰裂纹”的不多,原因很简单,因为官汝的釉层属于偏薄型的,厚釉层类型的哥窑、官窑出现“冰裂纹”的几率更大。对官汝的开片还有“梨皮”“鸡爪纹”等说法,都是某种意会,不应该当做其固有特征来对待。

二是关于“聚沫攒珠”“寥若晨星”。这两个概念是关于釉中气泡的,确切出处已不可考,但按照常理推断不会早于民国。因为大多釉中气泡人的肉眼无法看到,只能凭借放大镜;而放大镜大概在晚清才在中国开始比较普及,应用到瓷器鉴赏鉴定上时间会更晚。

“聚沫攒珠”可查的书面记载出自孙瀛洲《元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如哥、官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不是易仿的特征,可以作为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但是“聚沫攒珠”具体指的是什么?所“聚”之“沫”指什么?“攒珠”的形状是什么样的?“攒珠”是如何产生的?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一个比较明确,大家都认同的解释。概括地讲,有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其一,指的是比较大而稀疏的气泡;其二,指的是成串的气泡;其三,有“沫”聚成的更大一点的气泡,所以叫“珠”。整体理解“聚沫攒珠”,第三种意见似乎更符合孙瀛洲先生的原意。

那么“聚沫攒珠”是什么意思呢?攒,即窜,即串,是用绳子把珠子穿成串的意思,聚沫攒珠就是在气泡聚集处,有看似一串串珠子的特征或现象。聚沫攒珠的形成,应该和宋代特定的工艺有直接的关系,一是二次烧窑,气泡主要来自釉料,而非后代的瓷胎中;二是和釉料的浓度有很大关系,釉料稀则“珠”多些,釉料稠则“珠”少些。

“寥若晨星”这个概念,在叶喆民先生著的《中国陶瓷史》(三联出版社出版)中“汝窑及其类型”一节提到的比较多。在这一节的开头部分叶先生写道:“如用10倍以上放大镜观察,釉中含有稀疏的气泡如晨星一般寥寥无几,故曰'寥若晨星’。”近三十年来,无论是专家还是一般爱好者,也都把“寥若晨星”当做官汝的一个特征来认识。当然,做仿品的人也知道这个特征,据说他们在釉中加入了氧化锆,消灭了大部分气泡,也使得仿品釉中的气泡呈“寥若晨星”的状态,很是让一批半懂不懂的人大上其当。实际上,当你用显微镜级的仪器再观察官汝的瓷釉时,气泡有多起来了。叶喆民先生在《中国陶瓷史》(三联出版社出版)中“汝窑及其类型”一节还写道:“若是(放大镜)倍数过高则釉中气泡大小纷呈,混淆一片,反而不易辨识”。

沈建东先生《釉的形象——汝窑瓷器的显微观察》(中国瓷网2011年10摘自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著《大观北宋汝窑特展》)所载也说明了这一点。其拍摄所使用的仪器是MS-L150型携带式显微镜,以150倍数进行釉表面观察,观察对象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传世汝窑瓷器。

图16: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传世汝窑瓷器微观气泡图(图片来自网络)

上图13号显示,通常开片发生的部位,气泡常易破裂,裂纹因污渍的渗透呈现暗褐色。14号显示釉面上的冰裂开片,每一道冰裂纹造成的区块在光学显微镜下竟然呈现出不同亮光。15号、16号显示釉面上的大气泡破裂后,周围的釉质会流入填补,但由於熔融时间不足,无法完全填平,便留下釉质旋动的痕迹。

也就是说,官汝的“寥若晨星”现象是确实客观存在的,但是是相对的;如果所用观测设备不一样,结果就会大不一样。这也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在古陶瓷的研究、鉴赏鉴定活动中,不要绝对化,不要死抱住一些看似合理的结论不放,要与时俱进,要从事物产生、发展的原有条件出发去研究它、认识它,从而更好地认识、研究、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尤其不要让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的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我国重演!

那么,为什么官汝瓷釉中的气泡具有“聚沫攒珠”“寥若晨星”的特点?以及其为什么会有“生烧”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蟹爪纹”?主要是有其特殊的艺术追求和独特的工艺造成。在《2002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中所例举的测试数据,为解答汝窑奥秘提供了科学证据:“有的文章说汝官窑胎质致密,但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多数汝官窑胎有不同程度的微生烧,有明显吸红现象。造成汝官窑微生烧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胎釉配方不匹配,其二是当时偏爱玉质感釉。从分析结果显示,汝官窑胎的AL2o3 含量介于26%一31%之间。这种高铝低硅质胎至少要烧到1300℃才能完成致密化,但汝官窑釉属于高石灰釉,烧成温度不能超过1220℃,如超过这个温度,就不会得到玉质感,同时釉要流淌,为了迁就釉,胎就不能完全致密化。”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需要详谈细论,。容笔者另文再述。

三是关于官汝的存世量。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专家、很多爱好者还津津乐道于“全世界汝窑只有67.5件”这个说法,笔者在此不想多费笔墨,只是请抱着这个观点的人稍稍睁开眼睛看看,数一数河南汝州光清凉寺就出土了多少件“汝窑器”?想一想这些算不算是“汝窑”?

(待续)

(作者:河北承德  刘国臣  初稿完成于2019年8月,2020年12月修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