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经意间的这句话,会毁掉多少人

一位医生朋友跟我说:

前几天,他复诊一位患抑郁症的女孩时,发现她正在看书;

他对女孩的妈妈说:“这孩子真用功啊!”

她妈妈紧接着回答说:“什么用功,假用心。”

这样的父母,我这医生朋友已经见怪不怪。他回答说:“跟你聊多少次了,不要这样说孩子……”

一旁的女孩冷笑了一声。

医生朋友非常无奈,说他们辛辛苦苦把孩子的心理问题一点点往回找补,可有些父母就是这么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语,无所不用其极地打压着孩子本就脆弱的心灵;最后,还要来一句:“不挺正常的嘛,哪来的抑郁症?”

在孩子抑郁的家庭里,大多有一个不会说话的大人。

《少年说》抑郁症少年感恩父母

《少年说》的节目里,孩子们勇敢的站在台上表达心声,说出平时不能说出的话,一字一句让人备受震撼。

“你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用语言伤害到我;你总是会说,你再这样我可就不要你了,只要我不听话,你就会说,再这样我就把你送给别人了,我给你报了那么多补习班,你为什么还考成这样?”

电视剧《小欢喜》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看到这些语言都会勾起内心的怒火,那么作为孩子的家长,是否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在什么情绪下说出这些话呢?

在这里,我们总结了一些父母的“经典话语”——

1.威胁式:“再这样妈妈不要你了”;

当孩子不听话,只要此话一出,必见其效,而且很多父母屡试不爽。为什么会这样呢?

心理学家苏珊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有关自己的话。

所以父母用假装遗弃孩子的招数来管教孩子,或者常常被外人开这种玩笑的孩子。会感到焦虑,甚至会讨厌、抵触,导致缺乏安全感。

不要用爸爸妈妈不要你了恐吓孩子, 哭闹只会变本加厉

2.指责式:“你怎么这么没用”;

有时候,父母无意当中的一句话,会给孩子贴上“无用”的标签,让孩子下意识的认为自己是笨的、没用的,做什么都是错的。

孩子开始变得不爱说话和表现自我,不仅畏惧身边的人,还成为了人人欺负的对象,也对家庭失去了安全感。

3.勒索式:“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

台湾心理治疗师周慕姿对“勒索式的关系”解释的非常清楚。

她说,情绪勒索者可能会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之中,使用要求、威胁、施压、沉默等直接或间接的勒索手段,让被勒索者产生各种负面情绪,比如挫败感、罪恶感、恐惧感,这些感受会在被勒索者内心发酵,造成伤害。

为了减少这种不舒服的感受,被勒索者可能因而顺服对方的要求,长久下来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被勒索者让勒索者以此手段控制,左右了自己所有的决定与行为,失去了为自己做主的自由和能力。最后被勒索者的自我,就在这个过程中消耗殆尽,直到一点心力都不剩为止。

为什么你会口无遮拦?

在《老师请回答》节目中,一对母女在台上接受采访,妈妈说:“因为从小照顾妹妹的缘故,结婚以后很想生个儿子。”

妈妈刚说完,女儿就泪如雨下。

女儿觉得妈妈并不喜欢她,也不想要她,而妈妈却觉得,孩子太敏感,我就是说话比较直而已。

真正的原因是父母跟孩子的“心理边界”过于模糊,从而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

所谓心理边界,简单理解就是自我掌控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下,所有的事情都是“我”说了算,别人帮我决定那就是“越界”。

当我们与一个只见过几次面的人交谈时,我们是很“客气”的,因为我们的心理边界很清晰,并且心理距离比较远。而当我们面对孩子时,我们的心理距离太近了,以至于很多家长“不分你我”,觉得“你就是我的,我说什么做什么你应该理解才对”,无意间伤害了孩子。

我们都经历过,越是亲近的人,越会把糟糕的语言和情绪传递给对方,但是我们却忘了,对面是一个心智并未成熟的孩子,很多情绪他们是消化不了的。

孩子为何会如此敏感?

孩子内心敏感来源于他们心理的不成熟:

判断力不成熟

孩子的逻辑思维是逐步发展起来的。6岁左右是孩子逻辑思维萌芽的阶段,他们能明白简单的逻辑,但是稍微复杂一点的事情就超出他们的认知范围。

在他们眼中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我们都知道“反话”、“气话”不能当真,孩子却不能理解到这一层,父母说:“再淘气就把你送走!”孩子会认为是真的,甚至会想象自己被送到什么可怕的地方,恐惧的心理创伤就这么留下了。

情绪管理不成熟

主要表现在他们会不受控制地放大消极影响,并且很难把注意力从消极的刺激中抽离出来。

我们的大脑分三层:

第一层是大脑核心部分,也叫动物脑,它掌管着我们机体的原始行为,比如行走、觅食,等等;

第二层是脑边缘系统,也叫情绪脑,主要负责学习、记忆和情感表达;

最外面的大脑皮层也叫“理性脑”,负责分析、思考、决策等高级的信息处理能力。

当孩子受到语言伤害时,这种痛苦的感觉刺激了情绪脑,情绪脑中的杏仁核起作用,把这种痛苦的感觉深深印在记忆里。

一旦杏仁核启动,情绪脑占上风,孩子会困在这个情绪里出不来,直到这个刺激过去了,情绪才能慢慢平复。但伤痛不会那么轻易消除,以至于下次在遇到类似的情景,这种痛苦的感觉依然会被调动出来。

自我评价体系不成熟

幼儿时期,孩子的自我评价依赖于父母的评价,因此他们会很注意父母对他们的态度,通过父母的语言来判断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包括整个小学阶段,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大多源于父母和老师;从初中开始,孩子开始在意同学之间的评价;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才会发展成独立、客观的自我评价。

《中毒的父母》中有句话:“孩子总是相信家长说出的有关自己的话,接着还会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观念。”

正因为孩子有这些不成熟的特点,父母需要有意识的注意自己的言语,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父母如何培养良性的语言习惯呢?

下面三个小练习,可以适当帮助父母们纠正自己的语言习惯:

练习一:你现在情绪怎么样?

当一个人有情绪的时候,说出的话总是不太经过大脑的。如果你现在很生气,或者很难过,那么请你先不要说话,可以跟孩子说:“我现在情绪不太好,等一会儿咱们再交谈。”这样能减少来自语言的伤害。

练习二:你要说的话和我心里想的一致吗?

有很多人说话很有张力,所以他们会不自觉的运用夸张、反问等等方法来修饰自己的语言,但孩子却容易理解偏差。

一个家长看到孩子考试成绩差,气得骂他:“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孩子记在心里,下次考试真的不敢回家了。而我们知道,这个家长并不是不让孩子回家,只是想让孩子下次考好一点。

所以,我们应该直面自己的内心,用陈述句不加修饰地把话说出来。

“你不乖就不要你了!”——“妈妈希望你现在停止无理的行为。”

“给你报了那么多补习班,你咋还考成这样!”——“咱们一起分析一下,这次为什么没考好。”

“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希望你能明白妈妈的良苦用心,你也可以跟妈妈说说你的想法。”

练习三:换一种思路看问题

转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不要做一个“评判者”,做一个“陪伴者”。

孩子把杯子打碎了,不要指责他没用,摔过一次他就知道下次要拿稳;这次没考好,说明还有提升的空间;喜欢的东西得不到就哭闹,说明他知道表达自己的需求,只是用错了方法。

当我们转换思路,面对孩子的问题就会更加包容、理智,说出的话也会更加平和。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父母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可能是一生的;孩子的未来,很大程度掌握在父母的一言一行当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