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语言方言很多,地点不同、时代不同,语言就会有所变化、出现差异。日常生活交流可以用方言,但是读古书特别是诗、书、礼、易、春秋等先王典籍,不能够随时随地改变,必须用原本的发音。读音正,意思才不会偏。
雅言: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今陕西地区,以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周王朝的官话,在当时被称作“雅言”。孔子平时谈话时用鲁国的方言,但在诵读《诗》、《书》和赞礼时,则用当时陕西语音。
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读《书》、执行礼仪,都用雅言。
何晏《论语集解》引汉朝孔安国批注:“孔曰,雅言正言也。”孔安国认为,雅言是指正言,即正确的发音。又引东汉经学家郑康成注解:“郑曰,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故不可有所讳也。”郑康成认为,诵读先王的经典、典籍,语音一定要读正,然后义才会全。它本来该读什么音,就应该读什么音,不能有所忌讳。大家一旦都根据自己的方言发音去诵读,一代一代相传下来,就会偏离典籍原有的读音,读音不正,意义自然就会出现偏颇。
关于“执礼”,礼和《诗》《书》不同,《诗》即《诗经》,《书》即《尚书》,都需要诵读,礼不需要诵读,而是要去行动,所以叫执。执礼,就是或者自己执行礼仪,或者主持典礼仪式。周公曾编写《尔雅》专门用于文字训诂,对当时的古今语言文字标出读音、注解,其读音就是以当时西周王都所在地方的音为正音。孔子生在鲁国,自然讲鲁国方言,但是他读《诗》、读《书》、执礼的时候,所讲话的发音一定是用正确的、原本的读音即西周王都的音,这便叫做雅言。《尔雅》的雅就是“正”的意思,至今还有“雅正”的说法。
雅言就是正式的发音,就是讲正言,不能用土话,不能用方言。雅言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普通话,但也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现在全面推行普通话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交流,减少语言障碍。孔子用雅言的目的则不仅仅是为了交流,而是对典籍、礼仪的尊重,因为《诗》《书》都是上古时代留下来的典籍,礼也是古代先贤制定并流传下来的范式,孔子希望能够做到从形式到内容都绝不产生偏差,即发音正,意义的理解也正。孔子自己用实际行动,教育弟子和当时的世人,学习圣贤典籍既要学文也要力行,唯有双管齐下、齐头并进,才能真正从传统文化中得到教育和熏陶,从而改变人的内在气质,变得更加温良恭俭让,变得更加儒雅,不然读再多的书也是俗人。
语言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渐渐出现差异,我们现在说话的发音跟二千五百年前孔子所处时代的发音肯定发生了变化。现实生活中还会发现,一个人较长时间离开家乡,当自己再回到家乡时,和一直生活在家乡的人相比,说话的口音都会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中国的汉语言文字从古至今都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文言更是一直没有变化,所传承的文化内核也一直没有变化。我们在传承文言所载的优秀文化时,就要用雅言去诵读、去执礼,才不会产生歧义而得到正确的理解,才能确保古圣先贤的仁德代代传承、不失毫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