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6-20)

孔子认为做学问有三种境界,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知是前提,先有所知,再有所好,进而才有所乐,层层深入,渐入佳境。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释】
知:知道、了解、明白。
好(hào):喜欢、爱好。
乐:快乐、乐趣,以……为乐。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关于“之”,孔子在此没有明确具体的指向,是一切事物的泛指,包括知识学问、技艺技能等。“知”指知道、了解,明白事情、事物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性质、特点。“好”指喜欢、爱好,以什么样的情感去对待所面对的事情、事物。“乐”指快乐、乐趣,把了解、弄懂事情、事物作为一种快乐、乐趣。
“知之者”为第一层次,通过学习理解并掌握一些知识,如对于圣贤之学,能知一二,领略大概。这是对待学问的基本态度,但所下功夫力度仍显不够,还没有成为高度的学习自觉。
“好之者”为第二层次,利用所学知识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于自己有了受用之处,尝到了圣贤之学的甜头。因此,对学问产生了喜好,内心有了一定动力,所用功夫就会更深一层,时时以务实的态度去对待学问,就有可能进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心境。
“乐之者”为第三层次,内心深处以求圣贤之学为乐,从尝到甜头上升到享受乐趣,求学问道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于是,就有如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甚至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悟得求学之道,尽享悟道之乐。
知之、好之、乐之三个境界,一体而分为三层,三层而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不能分割而孤立存在;层层递进,从浅表深入内心直抵灵魂。“知之”为基础,是好之、乐之的前提,无知则一切茫然;学以致用,知然后行,行中受用,成功的喜悦便成为“好之”的动力;喜悦由外及内,一步步进入“乐之”的境界,自身品德也随之悄然发生变化。乐之又乐,乐上加乐,一切外在的要求完全转化为一种高度自觉而深入骨髓、进入灵魂、融入生命,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起来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掉忧愁,甚至连自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
“好之”才是真“知”,“乐之”才是真“好”,真“乐”则欲罢不能,推动促进全“知”,全“知”则为全解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必经路径,是成功人士的不二法门。
儒家要求达到的终极境界是仁,而能够使仁长存的最佳状态是乐,这也是对君子境界的向往。孔子循循善诱,希望弟子知之、好之、乐之浑然为一,在一切事物之中找到乐、体会乐、享受乐,从而达到自强不息、乐此不疲之境,以成就君子之德、圣贤之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