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易原理十六、从符号到卦象
当我们用符号来记卦的时候,可能没有人会想到,在《易经》创作之初,从符号到卦象,中间究竟隔了多远的距离。
说《易经》即《一经》,是因为「简则易从」。无论在性质上还是形式上,都赋予简以附属地位,哪怕是符号的设计,《系辞》也要特别申明,「简」只是对「易」的效法,也就是模仿。一即一切。
但是《易经》的开篇,却是从「位」始至「位」终,好像通篇围绕位做文章,几乎看不到符号的痕迹,哪怕实际上说的就是代码。
位与符号是什么关系?《易经》的位,不住进符号的话,并不可见;住进了符号后,看到的又仅仅是符号。因此位并不能独立存在并显示于人,而是深藏在「方以类聚」的幕后,不可见、不能知。
但是《系辞》也说过:「成位乎其中矣」,所说的位又似乎是独立存在,与上边所说不同。原因在于,上边的位是易的位,是已经极化的象,而此处的位是舶来品,是《易经》向易数借来的框架结构,需要再加工。
一方面,《易经》自己的「象」尚未成型,所缺少的恰恰是数位这样的「位」。另一方面,由于极的缘故,数位与易数的关系也同时被改造,甚至可以说被洗白,只剩下虚位以待。
因此,《易经》所借的,仅仅是安置符号的位。极化之后的位,只要符号住进来,立马变成《易经》的「象」。
被借用的位共八个,在极化以后,它们的样子是:二二一、二一二、二一一、一二二、一二一、一一二、一一一、二二二。
《易经》的「位」,从借用数位,到予以极化,分两步走。兼顾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是在数位不足三位的情况下,配位涉及的理论困窘。按照《易经》的观点,所谓的「叁伍以变」是借用,借用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对比,来说明「易数」的样子。现在的「位」还是借用,借用数位来说明极化的方法,以此实现对配位的理论构建。虽然不太完美,经不起仔细推敲,但总算勉强能自圆其说。
本质上,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体现二进制数、十进制数与易数之间的对接。当然这些东西不是《易经》本身的需要,但在传承方面却必不可少。例如,「极其数」和「极数」,一个是从成位到设象的诀窍,一个是卜卦得到卦象的方法,表面上看起来是《易经》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恰恰与「易数」无关,甚至也与易理无关。
其中,「极其数」指的是所借用的二进制数,「极数」则指的是十进制数。从而在《易》与数之间人为搭建了联系,如果没有这些对接,就无从理解「象」的来历。
第二个是八卦的卦值与象的数值无关,而引起的价值重建。按照《系辞》只借「位」的说法,不仅不考虑所借用的「位」的原本数值,也让人误以为连框架结构都不需要保留。真相当然不是这样。
所谓「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真正需要「理得」然后才能成位的,应该与原本有三个位的四个卦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仅仅只考虑这四个卦,易数完全可以直接成为象,没有必要再来绕弯子、兜圈子。
所以,《系辞》这种说法的落脚点,当且仅当另外四个需要「极其数」的结构,原来的符号是一、二、一一、二二。极其数以后才成了二二一、二一二、二一一、一二二。
通过对比可知,上述四个数在极其数之前,两两相对,分别处于一位和二位的阶段。对它们极其数的过程,有两种迥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单位结构与双位结构各自独立演化。单位直接由原始符号变成三极;双位由「四象」变成三极。
另一种认为,存在一个由单位到双位逐步演化的递进。就是单位的结构要先行演化,成为双位的结构,然后再由双位结构极化为三位结构。
换句话说 就是基本元素先要变成「四象」,然后才统一从「四象」变成「八卦」。用符号表示就是:首先,从一、二变成二一、一二。然后,二一、一二再与一一、二二一起变成八个象。
《易经》持第一种观点,就是单位结构与双位结构各自独立极化。其中,文明传承代码属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这个道仅限于一和二,虽然二一和一二与单位结构等值,但是它们不是「道」。
「继之者善也」同样与二一、一二无关,虽然它们也是阴阳,而且是四象的一半。
善特指刚柔,即一一、二二,它们本身就是双位结构。不像「义」,本身是单位,需要在前边「配」一个符号才成为双位。
就极化而言,并非只有四象才产生八卦,道也可以直接通过极化来配成八卦。
善之后,「成之者性也」只有八卦的一半,是不需要配的四个象,《系辞》统称这四个卦叫「性」。
反过来,「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主要的对象是「性」之外的四个象,即二二一、二一二、二一一、一二二,它们属于必须配的那一半。
总之,《系辞》客观上以「动静」为标准,将世界的组成结构一刀两半。其中,静态的部分又继续被区分为两半,一半是单位的道,另一半是双位的善。二者各自极化,互不牵连。
至于动态的一半,就是「性」,它们反而是不需要极化的存在。
象的四分之一直接产生于文明传承代码,而非由四象过渡。意味着双位的善,与单位的道可以交集存在;易简生成四象,和易简生成八卦可以同时进行、并存。
从位到象的理论设定,其实有两种,一种是表面的,为卜卦测算服务,一种是深层的,为了真正的传承。以上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种。后一种,《系辞》的说明要更为含蓄隐蔽。
赞 (0)